认识管理
关于“企业到底要不要上市”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只有成功的、大型的企业才能够上市;也有人说上市其实就是企业早期的投资者、创业者圈一笔钱,然后就与企业分道扬镳。
企业究竟要不要上市?上市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又有哪些弊端?相信今天的文章,会对你有所启发。以下,Enjoy:
腾讯2004年在香港上市,当时的市值约72亿港元,到2021年1月市值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按近期的汇率换算,其市值上涨了数百倍,2022年9月其市值也还有2.9万亿元人民币,与2004年上市时相比也上涨了数百倍,它的投资者获利丰厚。
到目前它的创业者和早期的投资者还继续持有腾讯的股票,而且腾讯的股价仍在上升,你能说它的投资者和创业者让企业上市就仅仅是为了从资本市场圈钱后离场吗?
由此可见,有很多关于企业上市的看法是不准确的、相对片面的。到底上市是什么。
上市代表什么呢?在我看来,上市其实是企业的一份“成年礼”是企业融入商业主流社会的“通行证”!
企业一旦上市,它就从单一、封闭的状态,融入社会协作网络之中,变成一个节点。上市后,企业除了能获得外界的融资,还能获得社会协作网络中各种资源的加持,同时,它也会受到公众的监督与制约。
所以,上市不是企业的终点,而是其全新的起点。要不要上市,在什么时间节点上市,是企业需要反复权衡的重大决策。
01
企业为什么要上市,上市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这是创业者在做出上市决定前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创业者经过千难万险,终于要获得胜利的果实,而企业早期的投资者,陪着企业渡过九九八十一难,也终于到退出的时候了。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所有的退出选项当中,最好的退出路径就是企业成功上市。
上市的第一个也是非常显性的好处是,它能帮助创业者实现财务自由。
通过上市,创业者把企业原始的股票卖出去,从而实现个人的财务自由。例如,大家都知道的谷歌公司,是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1998年在租来的车库里建立的。
创业成功以后,谷歌不断地发展壮大,两人现在的身家都超过1000亿美元。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像国内的真格基金,它投资聚美优品,按聚美优品刚上市时的股价计算,它取得了近800倍的账面回报。
上市的第二个好处是,它能帮助企业获得融资。
企业在上市之前,主要的融资渠道通常很窄,一般是通过机构投资者或者银行获得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然而,当企业上市以后,企业向公众发行股票,实际上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融资平台,可以在股票市场进行再融资,不断地为企业“输血”,支持企业后续的经营活动。
上市的第三个好处是,它能帮助企业拥有未来收购其他公司的“货币”。
例如,上市公司想购买一家公司,它可以用公司的股票与标的公司的股票进行换股,用公司的股票来购买标的公司。
如果该企业不是上市公司,那其公司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钱呢?这很难确定,估值也非常难。
但当企业上市以后,公司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上发行,进行交易,实际上它每个交易日都会有一个精准的定价。这时上市公司就可以用其有价格的股票,作为“货币”来收购标的公司。
企业上市后,可以提升企业外部治理的能力。
例如,企业的股票在证券市场上自由流通,客观上增加了该企业被收购的可能性。而且很多高管的薪酬体系里包括企业的股票和期权,这会倒逼企业的高管勤勉地工作,从而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02
从非常具体的角度来看,企业上市还有什么好处呢?
企业要上市,首先要有董事会的决议,在我国一般需要得到股东大会的批准。
企业上市时,董事会需要讨论具体发行多少股票,融多少钱,等等。企业一旦决定上市,下一步,就是要去寻找证券承销商等中介机构,即通常所说的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实际上是帮助企业发行证券的金融中介。像中国的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美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等,它们都是响当当的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不仅是企业上市的重要推手,而且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投资银行的第一个作用是监督拟上市公司。企业在上市时,公众投资者对企业真实的价值,即它到底是一家怎样的企业,通常并不是特别了解。
投资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可以通过开展尽职调查,查询企业的银行流水,与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进行访谈等活动,确保这家企业的财务不会造假,商业模式不存在问题。
投资银行的第二个作用我们通常称其为认证,或者说是背书。投资银行通过自身在金融行业里拥有的好声誉,来向市场传递正面的信号:“作为高盛,我们以企业多年积累的名誉担保,我们给企业的定价是公允的、合理的;这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未来盈利是没问题的。”
投资银行的第三个作用是营销。众所周知,企业能否成功上市,最重要的就在于它的股票能不能顺利发行,能不能被全额认购。这时,投资银行就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投资银行会帮助企业准备招股说明书,帮助企业宣传其亮点。
举一个优酷网的经典案例。
2010年优酷网在美国上市,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上市第一天股价大涨。然而,优酷网在上市时其业绩是亏损的。可为什么它还能受到美国投资者的追捧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主承销商是高盛。
高盛避开了优酷网没有盈利这个硬伤,它向投资人介绍,优酷网的运营模式与美国的YouTube的运营模式很像,其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脸书的用户规模的水平。
著名投资人李开复在其个人微博上也曾评论:高盛用5岁小孩都能听懂的道理来包装优酷网。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投资银行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营销作用。
投资银行的第四个作用是风险共担。在多数情况下,投资银行会把拟上市公司准备上市发行的所有股票买过来,然后再卖给公众。
这就相当于投资银行承担了拟上市公司股票滞销的风险,和拟上市公司进行了风险的共担。
综上所述,如果企业不通过上市进入到社会协作网络之中,它就会错失很多机会,无法在更高的维度参与竞争,也会错过很多市场红利。
03
既然上市有那么多好处,可为什么很多成功的企业,如华为、娃哈哈、老干妈、宜家,它们都选择不上市呢?其实,上市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还不低。
企业上市的第一个成本是上市这个行为所产生的直接成本。
投资银行向企业提供承销服务,当然,这些服务都是收费的。在美国,这笔费用基本上是发行金额的7%。举例来说,如果一家企业的股票发行金额是10亿美元的话,那么它就需要支付给承销商7000万美元的发行费用。
除此之外,企业通常还要雇用许多其他的金融中介,例如会计师、律师、审计师等,所有这些费用加在一起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企业上市的第二个成本是IPO抑价。人们往往会看到,企业上市的第一天,其股价通常会有较大的涨幅,对于发行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笔很大的损失,它竟味着发行人把自己企业的股票贱卖了!
百度上市第一天其股价暴涨了354%。上市第一天股价的暴涨会给创业者和早期的投资者带来真正的损失。
企业上市的第三个成本是企业必须要进行信息披露。
注册制的核心就是上市公司需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披露信息。所以,上市企业不但要公布季报,还要公布半年报、年报。
企业的运营状况、财务状况,甚至很多商业机密,都要向公众进行完整的披露。通过这些信息,竞争对手能够了解你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商业秘密。
企业上市的第四个成本与信息披露高度相关,即企业的股价可能会出现频繁、大幅地波动。
当企业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交易时,外界对企业的信息披露非常敏感,相应地,企业的股价也会产生各种波动。
企业股价的大幅波动,会使企业的创始人和高管无法静下心来进行长期的投资,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上市的第五个成本是上市后,企业股票的流动性会增加。
股票流动性增加的一个很重要的后果是有可能会引来敌意收购者,即通常所说的“门口的野蛮人”。如果这些“门口的野蛮人”强行收购你的企业,你就会失去企业的控制权。
企业上市的第六个成本是上市以后可能会加剧委托代理问题。
企业通常有两个重要的组成方,一个是股东,另一个是高管团队。上市前,很多创业者本身就是企业的管理者,但上市后,有些创业者选择把股票变现,雇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
有的职业经理人手中没有多少公司的股份,公司上市后,其经营权和所有权会相互分离,从而易造成股东和高管团队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也是企业上市带来的重要成本。
企业上市的第七个成本是可能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谷歌上市之后就有很多员工离职,据说谷歌上市3年后最初的300位员工中就有近100人离职。谷歌很多早期的员工因为谷歌上市而变成了千万富翁。这些离职的员工中有的人离职去再创业,也有的人离职去享受人生。
企业上市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到底要不要上市,我们应该通过辩证的角度,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决策。
作 者:田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
关于“企业到底要不要上市”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只有成功的、大型的企业才能够上市;也有人说上市其实就是企业早期的投资者、创业者圈一笔钱,然后就与企业分道扬镳。
企业究竟要不要上市?上市能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又有哪些弊端?相信今天的文章,会对你有所启发。以下,Enjoy:常识君|有话说
作 者:田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来源:认识管理,本文摘编自《不完美的理性人》,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认识管理授权原创首发,转载请与我们取得联系。
腾讯2004年在香港上市,当时的市值约72亿港元,到2021年1月市值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按近期的汇率换算,其市值上涨了数百倍,2022年9月其市值也还有2.9万亿元人民币,与2004年上市时相比也上涨了数百倍,它的投资者获利丰厚。
到目前它的创业者和早期的投资者还继续持有腾讯的股票,而且腾讯的股价仍在上升,你能说它的投资者和创业者让企业上市就仅仅是为了从资本市场圈钱后离场吗?
由此可见,有很多关于企业上市的看法是不准确的、相对片面的。到底上市是什么。
上市代表什么呢?在我看来,上市其实是企业的一份“成年礼”是企业融入商业主流社会的“通行证”!
企业一旦上市,它就从单一、封闭的状态,融入社会协作网络之中,变成一个节点。上市后,企业除了能获得外界的融资,还能获得社会协作网络中各种资源的加持,同时,它也会受到公众的监督与制约。
所以,上市不是企业的终点,而是其全新的起点。要不要上市,在什么时间节点上市,是企业需要反复权衡的重大决策。
01
企业为什么要上市,上市能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这是创业者在做出上市决定前要慎重思考的问题。
创业者经过千难万险,终于要获得胜利的果实,而企业早期的投资者,陪着企业渡过九九八十一难,也终于到退出的时候了。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在所有的退出选项当中,最好的退出路径就是企业成功上市。
上市的第一个也是非常显性的好处是,它能帮助创业者实现财务自由。
通过上市,创业者把企业原始的股票卖出去,从而实现个人的财务自由。例如,大家都知道的谷歌公司,是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1998年在租来的车库里建立的。
创业成功以后,谷歌不断地发展壮大,两人现在的身家都超过1000亿美元。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像国内的真格基金,它投资聚美优品,按聚美优品刚上市时的股价计算,它取得了近800倍的账面回报。
上市的第二个好处是,它能帮助企业获得融资。
企业在上市之前,主要的融资渠道通常很窄,一般是通过机构投资者或者银行获得企业发展需要的资金。
然而,当企业上市以后,企业向公众发行股票,实际上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融资平台,可以在股票市场进行再融资,不断地为企业“输血”,支持企业后续的经营活动。
上市的第三个好处是,它能帮助企业拥有未来收购其他公司的“货币”。
例如,上市公司想购买一家公司,它可以用公司的股票与标的公司的股票进行换股,用公司的股票来购买标的公司。
如果该企业不是上市公司,那其公司的股票到底值多少钱呢?这很难确定,估值也非常难。
但当企业上市以后,公司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上发行,进行交易,实际上它每个交易日都会有一个精准的定价。这时上市公司就可以用其有价格的股票,作为“货币”来收购标的公司。
企业上市后,可以提升企业外部治理的能力。
例如,企业的股票在证券市场上自由流通,客观上增加了该企业被收购的可能性。而且很多高管的薪酬体系里包括企业的股票和期权,这会倒逼企业的高管勤勉地工作,从而来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02从非常具体的角度来看,企业上市还有什么好处呢?
企业要上市,首先要有董事会的决议,在我国一般需要得到股东大会的批准。
企业上市时,董事会需要讨论具体发行多少股票,融多少钱,等等。企业一旦决定上市,下一步,就是要去寻找证券承销商等中介机构,即通常所说的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实际上是帮助企业发行证券的金融中介。像中国的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美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等等,它们都是响当当的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不仅是企业上市的重要推手,而且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投资银行的第一个作用是监督拟上市公司。企业在上市时,公众投资者对企业真实的价值,即它到底是一家怎样的企业,通常并不是特别了解。
投资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可以通过开展尽职调查,查询企业的银行流水,与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进行访谈等活动,确保这家企业的财务不会造假,商业模式不存在问题。
投资银行的第二个作用我们通常称其为认证,或者说是背书。投资银行通过自身在金融行业里拥有的好声誉,来向市场传递正面的信号:“作为高盛,我们以企业多年积累的名誉担保,我们给企业的定价是公允的、合理的;这家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未来盈利是没问题的。”
投资银行的第三个作用是营销。众所周知,企业能否成功上市,最重要的就在于它的股票能不能顺利发行,能不能被全额认购。这时,投资银行就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投资银行会帮助企业准备招股说明书,帮助企业宣传其亮点。
举一个优酷网的经典案例。
2010年优酷网在美国上市,受到了资本市场的热捧。上市第一天股价大涨。然而,优酷网在上市时其业绩是亏损的。可为什么它还能受到美国投资者的追捧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的主承销商是高盛。高盛避开了优酷网没有盈利这个硬伤,它向投资人介绍,优酷网的运营模式与美国的YouTube的运营模式很像,其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脸书的用户规模的水平。
著名投资人李开复在其个人微博上也曾评论:高盛用5岁小孩都能听懂的道理来包装优酷网。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投资银行在企业上市的过程中能起到非常重要的营销作用。
投资银行的第四个作用是风险共担。在多数情况下,投资银行会把拟上市公司准备上市发行的所有股票买过来,然后再卖给公众。
这就相当于投资银行承担了拟上市公司股票滞销的风险,和拟上市公司进行了风险的共担。
综上所述,如果企业不通过上市进入到社会协作网络之中,它就会错失很多机会,无法在更高的维度参与竞争,也会错过很多市场红利。
03
既然上市有那么多好处,可为什么很多成功的企业,如华为、娃哈哈、老干妈、宜家,它们都选择不上市呢?其实,上市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还不低。
企业上市的第一个成本是上市这个行为所产生的直接成本。
投资银行向企业提供承销服务,当然,这些服务都是收费的。在美国,这笔费用基本上是发行金额的7%。举例来说,如果一家企业的股票发行金额是10亿美元的话,那么它就需要支付给承销商7000万美元的发行费用。
除此之外,企业通常还要雇用许多其他的金融中介,例如会计师、律师、审计师等,所有这些费用加在一起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企业上市的第二个成本是IPO抑价。人们往往会看到,企业上市的第一天,其股价通常会有较大的涨幅,对于发行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笔很大的损失,它竟味着发行人把自己企业的股票贱卖了!
百度上市第一天其股价暴涨了354%。上市第一天股价的暴涨会给创业者和早期的投资者带来真正的损失。
企业上市的第三个成本是企业必须要进行信息披露。
注册制的核心就是上市公司需要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平地披露信息。所以,上市企业不但要公布季报,还要公布半年报、年报。
企业的运营状况、财务状况,甚至很多商业机密,都要向公众进行完整的披露。通过这些信息,竞争对手能够了解你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商业秘密。
企业上市的第四个成本与信息披露高度相关,即企业的股价可能会出现频繁、大幅地波动。
当企业的股票在二级市场交易时,外界对企业的信息披露非常敏感,相应地,企业的股价也会产生各种波动。
企业股价的大幅波动,会使企业的创始人和高管无法静下心来进行长期的投资,从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企业上市的第五个成本是上市后,企业股票的流动性会增加。
股票流动性增加的一个很重要的后果是有可能会引来敌意收购者,即通常所说的“门口的野蛮人”。如果这些“门口的野蛮人”强行收购你的企业,你就会失去企业的控制权。
企业上市的第六个成本是上市以后可能会加剧委托代理问题。
企业通常有两个重要的组成方,一个是股东,另一个是高管团队。上市前,很多创业者本身就是企业的管理者,但上市后,有些创业者选择把股票变现,雇用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
有的职业经理人手中没有多少公司的股份,公司上市后,其经营权和所有权会相互分离,从而易造成股东和高管团队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也是企业上市带来的重要成本。
企业上市的第七个成本是可能会造成人才的流失。
谷歌上市之后就有很多员工离职,据说谷歌上市3年后最初的300位员工中就有近100人离职。谷歌很多早期的员工因为谷歌上市而变成了千万富翁。这些离职的员工中有的人离职去再创业,也有的人离职去享受人生。
企业上市成为一家公众公司,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到底要不要上市,我们应该通过辩证的角度,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决策。
作 者:田轩,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
责编:
审核:吕原
责编:吕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