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法制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新疆英吉沙县国学书院的教室里坐满了研学游的孩子们。在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过程中,他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在课堂上得不到的思想熏陶和人生历练。在面对他人的时候,他们自信坦然、侃侃而谈,这种文化浸润,将会深刻影响他们的一生。
像这样参加研学游的孩子们,在英吉沙县每年有7000多名。这只是济宁市援疆指挥部开展文化润疆工作的一个缩影。按照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第八次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精神,济宁援疆文化润疆工作在孙希忠的带领下,围绕搭建平台、健全体系、促进“三交”,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0年初,离家万里,远赴西域,孙希忠接过济宁援疆指挥的担子。到任后,他始终把援疆人奉献边疆、建设边疆的责任放在心上,进疆后他经常和援疆干部人才们说的话就是:“来到这里我们要思考来援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将来离疆留什么?”
经过深入的调研,针对英吉沙县工业基础薄弱,但自然资源、旅游资源、非遗文化资源丰富的特点,因地制宜的制定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文化润疆新格局”“讲好文化润疆故事 打造英吉沙非遗特色文旅产业”的工作思路。
立足三维设计织密优秀传统文化阵地
“文化润疆是一项系统工程,阵地是依托,项目是载体。”孙希忠说,“助力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目的就在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
孙希忠在调研中了解到,英吉沙县“三馆”一直没有被利用起来,在对实地多次考察后,他有了自己的想法。为了更好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援疆团队先后征集多个设计方案,与当地领导干部和后方专家教授通过视频会议进行研讨论证,但由于需求较多,经过十多次研讨,方案一直未能确定,孙希忠也为此感到焦虑,但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打倒,“能够促进英吉沙发展的好事情,哪怕再艰难,我也要坚持做出成效。”随后的一段时间,孙希忠白天工作,晚上查阅相关资料,不断丰富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积累,在和国内国学专家经过20多次的研讨和修改完善后,最终确定了英吉沙县国学书院一期的打造方案。
随后,孙希忠带领第十批援疆干部团队以推动文化润疆平台建设为抓手,不断满足基层各族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2021年重点打造占地136亩、总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的国学教育培训综合体——英吉沙县国学书院,同时围绕孝敬老人、关爱子女、和睦邻里、孝悌之道等儒家思想,帮助编制系统性通俗易懂的儒学经典课程。在这里,当地学生和群众可以沉浸式体验“仁、义、礼、智、信”“勤、善、公、和”和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传播、融合创新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英吉沙国学书院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同时,依托县、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阵地网络为基础,以“乡村讲堂、村委学习窗、乡村主体公园”等设施为补充,持续推动优秀中华传统文化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五进”活动,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讲堂、乡村文化长廊、乡村公园、国医堂、村史馆等优秀传统文化阵地260余处,精心打造“陈蔡绝粮”等课堂演绎剧,让各类学员亲身体验经典篇章。
扩大覆盖面 全方位开展社会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论语》。”英吉沙县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在援疆教师徐凤的带领下学习领会中华优秀传统典籍,这是近年来在当地学校中推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学课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做好青少年教育培养意义深远、责任重大。孙希忠带领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会同英吉沙县教育局,依托国学书院、援疆教师团队设计了经典诵读、礼仪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中华历史民俗教育、才艺教育、传统工艺体验等“六个板块”,在有条件的学校推行建一处国学讲堂、立一尊孔子像、塑一条国学长廊、育一批国学师生、开一系列国学课程的“五个一”工程。目前,英吉沙县中小学校国学普及率达到100%,课间“六艺”体验、背诵古诗列队放学等已成普遍现象。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渗入校园的每个角落,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广大青少年心灵深处,增强文化认同,知行合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讲好文化润疆故事 打造英吉沙非遗特色文旅产业
在英吉沙县鲁疆达瓦孜非遗演艺中心,只见达瓦孜表演者在高空钢丝绳上走索、跳舞、翻转、踏人,惊险刺激的表演让观众惊叹不已,现场叫好声此起彼伏。具有千年历史的新疆民间绝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瓦孜,曾因高空王子阿迪力而在全国轰动一时。但随着阿迪力年龄增大,年轻演员流失、培养难,再加上近两年疫情对大型演出活动的影响,该项非遗文化面临着外出难、活动少、收入持续下降、人才培养难以为继的难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孙希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21年由于疫情影响,达瓦孜已连续两年没有演出,部分演员退出达瓦孜团队,为解决达瓦孜生存危机,让这项国家级非遗再现当年风采,让更多人关注这项流传千年的民间绝技,在山东省援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孙希忠带领第十批济宁援疆干部对新疆喀什英吉沙的四项国家级非遗达瓦孜、土陶、小刀、模戳印花进行了系统性、抢救式挖掘,以规划建设“英吉沙非遗特色小镇”为抓手,通过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挖掘、提升,为这些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他们在2021年国庆期间组织达瓦孜艺术团赴山东济南、济宁、泰安、东营、日照五市进行巡回演出,实现这个南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首次进山东巡演,进一步提升当地非遗文化品牌的影响力,成为新疆喀什英吉沙旅游的新名片,促进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为了促成达瓦孜山东巡演,前期孙希忠和援疆的同事们经常讨论方案到深夜,他还多次到达瓦孜演出现场,给演员们带去新的服装,因为孩子们年龄小,还专门给他们带去了学习使用的书籍,为他们日常演出、训练筹措相关经费,确保了达瓦孜的正常排练和坚持演出。组织大型跨省巡演,需要做非常多的准备工作,解决好各种无法预料的难题,既要考虑演员出行的防疫要求,还要考虑演员、道具的安全保护,既要协调相关费用,还要对接演出场地、保安等一系列问题。达瓦孜需要专用的钢丝绳索和固定装置,这些装置在内地好运输,在新疆喀什英吉沙,要运到山东而且保证不出问题,需要协调解决车辆、审批、维护人员、设备落地安装等一系列难题。达瓦孜需要专用的杂技演出场地,在十一期间,山东的很多场地已经预定出去,要找到合适的场地,并且完全符合达瓦孜演出的要求,还要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尽量能容纳更多的观众,场地的选址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首次在山东巡演,很多山东观众对达瓦孜并不熟悉,通过怎样的宣传推广,使这次巡演能获得圆满成功?……这些难题都摆在了孙希忠和援疆干部团队面前。
为此,孙希忠带领大家争分夺秒,提前预想好各种困难,明确问题环节和解决方案,成立援疆指挥部文旅专班与英吉沙县文旅局组成工作协调小组,在山东省文旅厅、山东援疆指挥部的统筹协调下,迅速开展各项工作的安排部署,逐一落实解决,他还提前去达瓦孜查看各项准备工作,放弃了周末的休息时间,为演员们鼓劲、打气,甚至连孩子放假从山东来探望,都未能陪在一起。最终,2021年10月1日,达瓦孜成功赴山东五地市进行巡演,达瓦孜演员努尔曼古丽和她的伙伴们在齐鲁大地再一次展现了达瓦孜这一绝技的风采,通过山东台、新疆台的直播在网上有1000多万观众观看了他们的表演,这让沉寂已久的达瓦孜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到新疆喀什英吉沙旅游开始成为许多游客的新选择,不到喀什英吉沙就不算真正到过新疆的宣传语深入人心。
搭建发展平台,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传下去”
孙希忠带领的济宁援疆团队,围绕“规划先行、创新驱动、文旅融合、特色鲜明”的定位,高标准打造非遗小镇。以特色非遗小镇为平台,投入援疆资金1.3亿元,建设可容纳观众600人的室内杂技表演场馆——鲁疆达瓦孜非遗演艺中心和功能齐全的土陶博物馆、刀王故居、模戳印花布大师工作室等,打造集游客集散和非遗产品生产、展示、销售、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产业链,为四大国家级非遗资源注入新活力。“地方有了,怎么才能让人气旺起来?”面对大家的疑问,孙希忠在打造非遗小镇的同时,改造提升土陶村、小刀村、民俗文化村,完善土陶人餐饮、农家乐、特色民宿等接待服务设施,带动群众回村开店创业,年接待游客6万余人,让非遗文化真正“活起来”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当地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
地方有了,人气旺了,如何才能让这个好形势持续下去成了孙希忠接下来要面对的难题。他结合当地实际,发现加强非遗传承人团队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答案。2022年以来,济宁市援疆指挥部投入援疆资金260万元,加强对当地非遗传承人的培训力度。同时,由援疆教师牵头,在英吉沙县技工学校开设“土陶烧制技艺”和“小刀制作”两个专业,实行学历教育,培养技术工匠型学员70余名,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的非遗传承人队伍,确保了不让非遗绝技成“绝迹”。孙希忠还助推芒辛镇成立非遗技艺协会、制作合作社,建设非遗制作工坊,通过师带徒等形式,使从事土陶制作、小刀加工的村民达到260多人。促成济宁杂技团与英吉沙达瓦孜艺术团结对共建,邀请山东、新疆杂技专家排练融舞蹈、杂技于一体的新达瓦孜杂技剧目。另外,促成泗水柘沟国家级非遗黑陶传承人与英吉沙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结对,邀请江西景德镇瓷器制作技艺传承人来英吉沙交流指导,有效解决筛土过粗、气泡开裂、上釉不均等技术难题,使土陶制作技艺实现了质的提升。2022年8月,英吉沙土陶制作成功入选自治区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十大绝技”。同时,孙希忠还注重加强品牌推介,连续三年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英吉沙县形象宣传片,提升了当地知名度、美誉度;围绕四大国家级非遗,制作“指尖造物—英吉沙土陶”等系列专题片、短视频,在新疆首次将四大国家级非遗进行全媒体展示,新华网、大众网、石榴云等网络平台点击观看近1500万人次。英吉沙县非遗文旅品牌在新疆旅游中的热度越来越高,2022年以来接待“山东人游喀什”“喀什人游英吉沙”及本地游客突破48.8万人次。
讲好文物故事 浸润各族群众精神世界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山东文化大省特别是济宁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孙希忠积极联系孔子博物馆、喀什地区博物馆积极促成首届“孔子文化展”在喀什、英吉沙成功举办并在图木舒克市等地进行巡展。在疆外看似简单的一场巡展,在疆内却是头一遭,部分援疆干部人才看到繁琐的流程后打起了“退堂鼓”。“过去没做过,现在搞起来,虽然什么事都要从头做起,要制定对接方案、实施方案还有应急方案,但只要我们抱成一团,认准目标,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面对重重困难,孙希忠不断激励援疆干部人才,带领他们披荆斩棘,为顺利达成合作,不辞辛苦多次往返与孔子博物馆方面进行了对接洽谈,为了保证运输安全,孙希忠多方了解后,特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办理了相关文物展陈、运输手续。在历时半年的对接洽谈、考察场地、办理手续、设计布展等流程。最终于2022年12月26日起在喀什博物馆和英吉沙文化馆同时开展,成功让文物活了起来,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喀什地区各族干部群众的精神世界。“这批国宝级文物特别的精美,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让喀什各族干部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像在山东一样观看展出,展览的宝贵展品展现了汉、维吾尔文化‘交融交汇’‘一脉同源’的历史,让各族群众能够真切的感知中华悠久历史,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增强了文化自信,增进了中华历史、文化认同,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喀什大学负责人韩峰感慨地说。
孔孟之乡,倾情援疆。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帕米尔高原强烈的紫外线晒伤了孙希忠的眼睛,戈壁滩上凌冽的风沙吹褶了他的皱纹,但他依然无怨无悔,依旧每天致力于将援疆工作做到更好,为英吉沙的发展不断添砖加瓦。孙希忠说,苦点累点不算什么,只要问心无愧,知道自己来援疆为什么,在疆我要干什么,将来离疆后能留下什么,自己就心满意足了。
岁月无声,大爱留痕。这三年,孙希忠带领广大援疆干部人才始终信念坚定如铁、精神斗志昂扬、干劲一如既往,以真心换真情、以责任树担当、以汗水筑梦想,广阔边疆留下了他们的身影,戈壁荒漠刻印了他们的足迹,英吉沙县的发展洒下了他们的汗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济宁援疆人的初心与使命,用爱和奉献谱写了新时代济宁援疆壮歌!
记者:马文青
责编:
审核:刘旋
责编: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