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文体
首页>山东频道>文体

不必感谢痛苦,要感谢的是从痛苦中积蓄力量的自己

2022

01/18
来源:

若宇声蓝微信公众号

作者:

手机查看

  前段时间看了一期《鲁豫有约》,嘉宾是在脱口秀比赛中脱颖而出的徐志胜。在台上讲段子把观众逗得捧腹大笑的他,背后竟有着不为人知的心酸。他说他曾遭遇过严重的校园暴力,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他通过笑声获得安全感,通过用功学习得到好成绩来获得安全感,可是当他考上研究生之后,他发现安全感的来源消失了,于是过去的痛苦再一次浮现。他说不必感谢痛苦,痛苦对你的人生没有意义,校园暴力给他留下的最大阴影就是,当他看到暴力事件发生时,他不敢冲上去,他会退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你以为过去的痛苦随着时间过去会冲淡会消失但其实并没有,那些让我们感到紧张、恐惧或者被孤立的体验可能只持续过几秒钟,也有可能在许多年里一直存在,但它们全都会被深深锁在大脑中,并且改变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图片《鲁豫有约一日行》第9季 第13期-周奇墨、徐志胜、鸟鸟:笑就是意义(截图源自B站Hoozen)

  随着人们对心理问题的重视,PTSD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它是指人在经历过创伤后一系列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很多我们无法解释的行为和情绪,回头看看,也许都和我们的某些经历有关

  · 为什么有些人会一再被充满虐待和暴力 的关系吸引,无法走出恶性循环?

  · 为什么有些人会惧怕和回避亲密关系,为自己设置防御机制?

  · 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取悦者和讨好型人格,不断顺从他人的要求,努力做许多事只为避免冲突?

  答案都来自于“你经历了什么”

  1

  脱口秀女王和精神科医师的

  创伤对话

  《你经历了什么?》是一本书的书名,由美国脱口秀女王奥普拉与儿童精神科医师、神经科学家布鲁斯·D.佩里医生合著而成,这本书收录了两个人的十次深度对话围绕创伤疗愈和复原力的主题展开,其中讲到了佩里医生诊疗过的诸多病患的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图片

  《你经历了什么?》

  [美]奥普拉·温弗瑞 布鲁斯·D.佩里 著

  中信出版集团·文艺社

  说到创伤,大概奥普拉与佩里医生是最有发言权的了。奥普拉一出生就被父母遗弃,成长过程中经历各种虐待、性侵,一度进了少年收容所。成年后的她与母亲关系非常冷淡,对于过去的伤害始终难以释怀。在母亲生命垂危时,她回到家乡看望母亲,母女同处一室,谈过室温、天气之后,她再也找不出话说。

  她说:“我不知道我欠这个只给了我生命的女人什么,我坐在母亲的房间里,努力想找些话说,甚至一度拿起临终关怀人员留下的手册,我一边读着手册上的建议,一边在想,我,奥普拉,已经和成千上万的人面对面交谈过,却需要靠一本临终关怀手册来指导我该对母亲说什么,这是多么可悲。”

图片奥普拉·温弗瑞

  1974年8月,年轻的医学生佩里与新婚妻子因琐事发生争吵,妻子独自一人去教堂祷告,在那里她被人残忍地杀害,警方却毫无线索,直到44年后才找到凶手。佩里医生度过了很长一段痛苦和不解交织的时间。他从斯坦福退学,开始学习神经科学。妻子的死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为那些折磨他的疑问找寻答案。他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治疗专家。他将妻子离开之后的人生,全部花在研究和治疗受创伤的儿童。

图片布鲁斯·D.佩里

  2

  我们的所有创伤,

  大脑和身体都会深深记住

  很多创伤经历是从童年开始的,有份“童年逆境经历”调查问卷(ACE,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包括10个问题,涉及在18岁以前可能遭遇的不幸经历,ACE评分与成年人生活中的九种主要死亡原因之间存在相关性。这意味着,你在童年时遭遇的不幸越多,你的健康风险就越大。随后使用相同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成年人的ACE得分与自杀风险、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类似的相关性。

  生而为人,不代表我们都能顺利地长大成人。在生命早期,我们可能被忽视,被贬低,被冷漠对待,缺乏支持和关爱;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可能遭遇暴力、背叛、控制、伤害、分手、失去亲人……这些糟糕的事件或经历,叫作创伤。

  我们的身体是有记忆的,它会永久记住这些经历,而这些创伤更是强行改变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困在过去无法走出来。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样子,会定义我们的每一段关系、每一次互动和每一个决定。

  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退伍老兵,走在大街上被摩托车的回火声吓得匍匐在地,抱着头趴在车流中一动不动。因为当年在战场上,他的大脑适应了持续不断的威胁,在枪声、炮声和极端求生反应激活之间建立了一个连接——这是一种特殊的记忆形式,十几年后,哪怕只是关门声和走廊里推车经过的声音太大,他都会被吓到,感到恐惧。

图片

  男孩塞缪尔有个家暴的父亲,父亲喝醉后就会对他拳打脚踢。他先后经历了12个寄养家庭,换过12所学校,每次都因无法与人相处而不得不被迫离开。他在11岁的时候被送到医院治疗,在随后三年里,塞缪尔有了巨大的进步。他的社交技巧得到改善;在遭遇挫折和失望时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对未来也变得更有希望和目标。尽管之前混乱的生活让他在学校里落后了三个年级,但他努力赶了上来,进入新的班级读书。可是就在一切都好起来的时候,他和他的新老师发生了严重冲突,多次出现暴力行为,校方不得不用强制手段把他绑了起来。佩里医生经过细心的询问发现,原来,这个老师使用的止汗剂,与塞缪尔的父亲使用的是同一个品牌。时隔十几年,这个味道唤醒了塞缪尔的童年记忆,触发了他过度的应激反应。

图片

  这就是典型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再次体验症状和过度警觉症状。

  3

  心理问题与行为异常,

  原来都是因为大脑发生了改变

  有人会说:这种痛苦的记忆,我们能够主动忘记吗?

  答案是:不能。

  佩里医生是一位儿童精神科医师,同时还是神经科学家,在这本书中,他从大脑的角度,为我们剖析了所有心理问题和异常行为背后的脑科学逻辑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倒三角形的四层蛋糕,顶部是大脑皮质,也是我们最聪明的部分,帮助我们理性思考。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储存在这里。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个部分可以识别时间。当大脑皮质处于在线状态、被激活,我们就能回想过去展望未来,知道什么事发生在过去,什么事发生在当下。

  大脑底部是脑干区域。有时候,我们将大脑的这一部分称作爬虫脑。想想看,蜥蜴能做什么?它们不会做计划,也不会思考。它们基本上只是活在当下,对即时刺激做出反应。

图片

  人类大脑的等级结构(本图摘自《你经历了什么?》 p.11)

  我们所有的感官信号首先会进入大脑较低的区域,而不会直接进入大脑皮质。信号进入脑干以后就会得到处理。脑干会将输入的信号与先前储存的经历相匹配。比如朝鲜战争的老兵把摩托车的回火声和战场上的枪声相匹配,男孩将老师身上的味道与父亲的记忆相匹配,这是因为脑干无法识别时间,不知道许多年已经过去了,所以它会立刻激活应激反应,全力应对外界威胁。他们的感觉和行动会表现为仿佛遭遇到了真实的攻击。

  脑干不会告诉你:“嗨,不要大惊小怪,朝鲜战争已经是三十年以前的事情了。那个声音只是摩托车回火。”“这是你的老师,不是你那个暴力的父亲,老师不会伤害你。”

  4

  我们为什么会行为失控?

  · 为什么信息到达脑干之后就停止了呢?

  · 为什么不能到达大脑皮质,让我们能够理性判断当下情况,做出正常反应呢?

  这和大脑的信息处理顺序有关。

  在大脑中,所有外界输入信息的处理过程都是从底部向上,也就是说,如果要让信息到达我们大脑顶部“聪明”的部分,这些信息就必须先经过大脑底部不太“聪明”的部分。这种处理顺序意味着我们大脑中最原始反应最直接的部分(脑干),会首先对来自我们感官的信息进行解释并指挥我们行动

  当我们要和别人讲道理时,我们需要让信息有效地穿过对方大脑的较低层区,到达他们的大脑皮质——这部分负责思考,包括解决问题和反思认知。但是,如果那个人处于紧张、愤怒、沮丧或其他失调状态,输入的信息就会卡住,导致对大脑皮质的输入变得无效并且扭曲。这就是信息处理的顺序。

  当对方没有调节好时,我们很难与他建立有效连接,而没有连接,就没有理解。先是调节,连接,然后才是理解。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好自我调节,你是无法和他讲道理的,只会让你们双方都感到挫败(双方都失调)。父母辅导孩子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教学,都需要了解并遵循信息处理顺序。只有当孩子处于调节良好的状态时,他才能真正吸收知识,并接收你传授的道理和经验。

图片

  信息处理顺序(本图摘自《你经历了什么?》 p.130)

  那些经历过创伤的人,身心处于失调状态的人,都会面临信息输入被卡住的问题。他们无法运用大脑皮质理性思考,从脑干发出的指令,会让他们做出冲动的情绪化的失控行为,或者出现一定程度的抑郁解离逃避高敏感过度反应,这些都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表现。

  5

  万事皆有因,

  我们要做的,就是探索其中奥秘

  “你经历了什么?”这不仅是理解一个人的关键问题,它同样是理解大脑的关键问题。换句话说,你的个人经历,你生活中出现的人,你所处的环境,都会影响你的大脑发育。其结果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大脑都是独特的。我们各自的人生经历塑造了我们大脑组织和功能的关键系统。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都是独特的。

  回到一开始的问题。

  为什么有些人会一再被充满虐待和暴力的关系吸引,无法走出恶性循环?

  因为所有人都会被熟悉的事物吸引,即使这个熟悉的事物是不健康的,甚至是具有破坏性的。对有些人来说,被拒绝或遭到恶劣的对待才能验证他的观念,这是他大脑中存在的底层架构,这让他感到舒服。正如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所言:与不确定的痛苦相比,确定的痛苦会让我们感觉更好些。

  为什么有些人会惧怕和回避亲密关系,为自己设置防御机制?

  因为创伤会破坏我们构建和维持人际关系的能力。如果我们在被抚养的过程中遭遇创伤或被忽视,我们读取和回应他人的神经网络很有可能会发生改变。有些人既不合群,又不能和别人和睦相处。这些人几乎全都是真心想要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甚至很擅长开始一段关系,但只是不擅长去维护甚至会刻意去破坏

  为什么有些人会成为取悦者和讨好型人格,不断顺从他人的要求,努力做许多事只为避免冲突?

  对于因创伤而导致应激反应系统发生变化的人,想要让自己保持在调节良好的平衡状态,是非常困难的。为了避免痛苦人们可能会采取极端的调节手段,比如成为一个取悦者,努力给别人他们想要的东西,保持低调,不惹任何人生气,确保与你互动的人感到满意。取悦他人是一种典型的应对机制,是解离反应中的“顺从”行为的一部分表现。

  6

  修补破碎的心灵,

  从哀悼并告别过去开始

图片

  好消息是,人的大脑有着独特的适应性和可塑性。这本书的后半段,是讲疗愈和复原力的。当我们了解了大脑的运作机制,我们就能够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所在。这对于疗愈自己,理解他人,都非常重要。

  创伤的产生是来自人,疗愈的关键同样是人。通过科学的疗愈方法,比如重建中断的情感连接团体治疗“合适剂量“的谈话对创伤的正确重访整合记忆碎片有节律的运动调节身心平衡确认内在感受活在当下找到安全感和被爱感,我们就能恢复正常的应激模式,构造新的大脑回路,让大脑皮质发挥它应有的效用。如果说创伤带给我们的是无力感、失控感和不确定感,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过去从现在的生活剥离开来,夺回人生的掌控权

  人生的10%取决于你经历了什么,90%取决于你如何应对。我们越是否定自我,就越是无法与过去和解,而对抗过去将消耗我们巨大的能量。如果我们不允许自己为从前的经历悲伤,我们就注定要不断重温这些创伤。因为过去的残留情绪会一直跟随着我们。

  如果我们真的想了解自己,我们就需要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真正的历史。这样我们不仅能认识自己疗愈自己,还能共情并理解他人减少偏见与误解。昨日之深渊,今日之浅谈。这股强大的复原力将帮助我们告别过去,走出黑暗,获得创伤后的智慧。

  (本文部分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责编:

审核:石慧

责编:石慧

热点推荐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