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文体
首页>山东频道>文体

探寻身份 直面历史

2021

10/1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手机查看

  探寻身份 直面历史

  ——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身份探寻与历史书写

  苏鑫

  转载于《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身份与历史书写》(点击阅读全书),作者苏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

点击阅读全书

  人总是追问:“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可以说我们从历史中走来,从过去走向未来,每个个体的背后都托带着着历史之影。身份与历史的联系就像孩子之于母亲的关系,孩子总是要从母体那里汲取营养,长大成人,而身份也是在历史中孕育,逐渐成形,更新嬗变。同时,身份具有自我塑造的可能性,个体可以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呈现不同的身份,但是任何的自由都要遵从历史的决定性,遗忘历史、抛弃历史都会造成身份的迷失。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 2018)就是一位深入历史之中探寻身份的书写者,身份探寻和历史书写贯穿在他的整个创作中。

  一

  罗斯是当代美国文坛最具代表性的犹太作家,他在当代美国文坛的经典地位早已经被确认,他是少数仍健在就被收入“美国文库”[1]的作家之一。罗斯从十多年前就曾多次被预测为诺贝尔文学奖最有竞争力的热门得主,但却一次次与其失之交臂。国内外学者罗斯研究的热情都非常高涨,美国国内成立有“罗斯研究社区”(Philip Roth Society),几乎汇集了所有的罗斯研究资料,为罗斯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可以讨论的网络社区(Facebook),该组织定期出版刊物《罗斯研究》(Philip Roth Studies)(包括电子杂志和纸质杂志),对罗斯作品进行主题研究或比较研究,推出了许多优秀的研究论文。我国国内对罗斯作品的市场推介是“乘着诺奖的翅膀”而开展的,但是读者似乎并不买账,罗斯的作品是“叫好而不叫座”,一如根据罗斯作品改编的众多电影,《人性的污秽》、《垂死的肉身》等作品都被搬上大银幕,都由欧美大牌明星主演,但是都业绩惨淡。然而罗斯在我国国内学术界的研究却是当今美国犹太文学研究的一个新兴热点,仅2010年至2014年国内以罗斯为研究对象的博士论文就超过了10篇[2],研究的角度也非常广泛,有针对后期创作的研究、有创伤叙事研究、有大屠杀记忆研究、有身份问题研究、有公共视域的社会批评研究等等,罗斯研究正在深化和细化。本研究是在不断吸纳国内外同行的意见、深入思考进而积极参与讨论的结果。

  本研究最初的着眼点是如何能够串联起罗斯漫长的创作历程以及众多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国内研究比较重视单部作品以及某一阶段内的创作所呈现出来的特点,缺少一种整体性的理解,很容易导致以偏概全的认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先期的理解和研究仍停留在作品内容和艺术层面,还较为浅显,决定继续开拓罗斯研究的新领域。研究中发现,要想深入理解罗斯必须要结合他自身的文化身份特点,因为在美国当代文学中,罗斯始终被认为是犹太作家群中重要的一员,同时又是最具有美国性的犹太作家。罗斯对自我身份的认识与美国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族裔身份政治相契合,并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因此本课题提炼出贯穿罗斯创作历程的一条主线——身份探寻与历史书写,认为罗斯的身份探寻经历了一个嬗变的过程,即从身份的焦虑到身份的探寻和反思,而历史书写则是身份探寻不断深入的结果,展开形式扩及到三重空间:犹太历史、美国历史以及个人历史,其中个人历史沉浸于犹太历史和美国历史之中,使得三重历史空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作用,成为罗斯身份的来源和探寻的主要构成部分。罗斯的身份探寻与历史书写密切关联,身份探寻深入到历史的空间,而对历史的想象又丰富了罗斯身份探寻的深度和广度,身份探寻与历史书写的紧密结合赋予罗斯创作以独特的深层意蕴。

  二

  本研究以罗斯的身份探寻和历史书写为内在主线,本着连续和嬗变的原则,兼顾年代顺序和作品创作主题,聚焦罗斯的三种主要身份:犹太族裔身份、美国国家身份和作家写作身份,这也是本课题最主要的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分析罗斯身份探寻的起点,以及对美国身份、犹太身份和作家身份的最初认知。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身份并非割裂,而是具有逻辑上的对立关系,并在多种途径上发生联系,交织在一起。因此第二章深入身份与历史的关系,探究身份在不同历史空间中的表现形式和罗斯对两者关系的基本认识,主要是跟踪罗斯不断变化的对立语境,勾勒出罗斯创作的断点和交叉点,体现罗斯身份观念的形成以及自我修正。第三、第四章是展现更为具体的犹太民族历史和更为宏观的美国历史全景,指出罗斯从关注单一的、具体的、确定的民族身份,到承认公共场合中身份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最后回归到历史中受伤的身份,强调身份不仅是叙述者的建构,更是复杂的历史产物。最后第五章总结引申罗斯历史书写的多重文化意蕴,强调罗斯历史书写的意义和价值。

  罗斯身份的探寻经历了分裂、修正、和解的过程,伴随着焦虑、自觉、反思的叙述基调;罗斯的身份探寻与当今重返历史、重构历史的趋势相呼应,其历史书写是通过个体经验对历史的解构和重构,是对历史进行艺术化的想象和创作,是他探寻文化身份认同的多空间、多层次的尝试。罗斯认为身份与多重历史文化记忆紧密相关,因此罗斯在作品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开放的、不确定的文化身份取向。伴随历史书写的不断深入,罗斯的身份观念不断的修正,逐步强调身份与历史的密切关系,身份不仅是在历史中生成,同样也被历史所塑造,身份始终带有深深的保守性,体现出罗斯对美国犹太人身份探寻的动态发展和思辨性。直面历史、审视历史是身份确立和探寻的重要途径,回避历史、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造成“不能承受生命之轻”。罗斯具有深厚的历史意识,他不断回归犹太族裔的历史、美国国家历史以及个人成长的历史,去发现被权力遮蔽的真实。

  三

  罗斯尤其关注对美国犹太人身份认知具有重大影响的大屠杀事件和以色列建国,“大屠杀的美国化”使得大屠杀话语在全球无障碍的传播,但却消解了大屠杀之于犹太民族的民族独特性,虽然使得犹太民族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但也限制他们享受更为人性和世俗的现代人的自由,不利于犹太民族的发展。而以色列正是建立在大屠杀遗产上的犹太人的畸形家园,虽然以色列的建立寄托着犹太民族的家园梦想,但却迷失在现实政治纷争与炮火战乱中。罗斯不赞成以以色列这一地域界限去界定犹太民族身份,而是将美国、以色列和东欧叠加在一起,为多元社会状态中的犹太民族身份提供更为全面和多维的参照系。由于课题构架以及资料收集等方面的原因,大屠杀书写与以色列书写只作为罗斯对犹太历史深入的一方面,研究还处于较为宏观的阶段,没能从创伤记忆与身份的关系继续深入。然而从2016年国家社科的立项中笔者惊喜的看到有后大屠杀时代以罗斯为案例的犹太创伤小说的研究,期待对罗斯的研究有更加系统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出现。

  罗斯绝不仅仅是当代美国作家中最具犹太性的犹太作家,他更是美国犹太作家中最具美国气质的美国作家。在对美国身份的探寻中,罗斯对自我的身份观念进行了修正和提升,他对身份的自塑性持有更为审慎的态度,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污点的,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强加在人身上的种族、信仰等,并非个体可以选择的,也就是“人性的污秽”。任何想要超越它,漠视它,毁灭它的都是妄想,因此在“美国三部曲”中那些试图净化自我的个体都以悲剧收场,这也是罗斯对当代美国人普遍生存境遇的解释。

  四

  罗斯的艺术表现方式是最具后现代意识和后现代叙事技巧的,尤其他的自传性书写采用了“元-自传”的形式,将自我指涉的元小说与自传性书写结合起来,暴露出传记中的虚构,展现出自传与小说等虚构文体具有的同构关系,颠覆了自传的传统认知。“元-自传”表层是对自传这一文类进行的评判和理论性的阐释,深层是对美国少数族裔自传传统的质疑。罗斯认为在美国多元文化中,少数族裔作家本意是通过诉说个人以及民族的苦难来争取平等地位,但在主流文化的认知中少数族裔的文学创作实际上沦落为强调以真实面目呈现的社会学或人类学的素材,从而失去了小说的艺术性。罗斯通过“元-自传”的形式无奈而后又自觉地探寻在这场争端背后隐藏的权利结构,进而参与到了美国社会身份政治的讨论中。

  罗斯对自我身份探寻的路径非常清晰,犹太民族史、美国国家史和个人生活写作史构成了罗斯身份探寻中的三重历史空间,罗斯对这三重历史的书写构成了他写作的三条主要脉络。罗斯身份探寻的三重历史并不是决然割裂的,而是互相纠结、穿插、交织的,其中穿针引线的主体就是作家罗斯,从具体的历史语境出发去追问“我”如何成为现在的“我”。历史书写的展开表明了罗斯自觉的历史意识和螺旋演进中的历史观,罗斯从心理学的追随者成为“一位社会细节的敏锐观察者,一位人类动机的深刻探究者”[3]。罗斯踌躇于历史和现实之间,寻找历史与当下的结合点,多角度反思历史,展现历史的多面性,赋予当下多元生活的多重思考,可见罗斯对历史的痴迷、尊重和主动的追问。同时,罗斯的历史书写开阔了作品的视野,拉伸了作品的时间维度,扩展了作品的地域广度,使得罗斯的整体创作体现出既有对当下现实热点的关注和时代的共振,又有历史事件的回放和时间的沉淀,罗斯的创作不仅具有前瞻性,又具有历史厚重感。可以说罗斯是当代美国作家中最具犹太意味和美国气质的作家,他的身份探寻反映了美国少数族裔作家对自我多元文化身份的珍视,他的历史书写表明了严肃作家所具有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使命。

  专著目录:

  第一章 菲利普·罗斯的身份探寻

  第一节 踌躇在犹太社区与美国天堂之间的犹太浪子

  一.身份的焦虑

  二.陌生土地上的陌生人

  三.自我的审判

  第二节 美国社会讽刺图——美国身份初探

  一.滑稽模仿美国大众文化

  二.讽刺揭露美国政治

  三.解构美国棒球神话

  第三节 重返犹太主题——犹太身份的回归

  一.自发走向自觉的犹太身份探寻

  二.对位中呈现犹太身份

  三.对犹太民族身份的超越

  第四节 作家身份的探寻

  一.犹太社区的背德者

  二.写自己的自传者

  三.表演“骗术”的腹语师

  第二章 身份探寻与三重历史空间

  第一节 身份探寻的三重历史空间

  一.身份的历史生成

  二.并置的历史空间

  三.两个世界的重叠

  第二节 犹太人美国梦的“编年史”—— 罗斯的美国书写研究

  一.美国:窗外的风景

  二.美国:希望之地

  三.美国:内部的狂暴

  第三节 犹太民族的历史追溯

  一.纽瓦克:犹太社区的变迁史

  二.布拉格:犹太民族的流散史

  三.大屠杀与以色列:犹太民族的当代史

  第四节 自传性书写的伦理困境——罗斯的自传性书写研究

  一.自传性书写的缘由

  二.自传性书写的伦理困境

  三.“元自传”解构策略

  第三章 美国犹太作家的民族记忆和话语再现

  第一节 美国犹太作家的身份问题

  一.犹太大屠杀的美国化语境

  二.美国犹太作家的话语再现

  第二节 罗斯的大屠杀历史书写

  一.罗斯大屠杀书写的外在语境

  二.大屠杀书写的悖谬性和色情化

  三.大屠杀书写的空间化

  第三节 应允之地今何在——罗斯的以色列书写研究

  一.圣地探险

  二.畸形的犹太家园

  三.返回美国

  第四节 来自父辈的遗产——家族历史的记忆

  一.犹太家庭的美国化变迁

  二.犹太家庭内部的纷争

  三.父亲的遗产

  第四章 美国社会编年史

  第一节 回归:重新发现美国

  一.多层美国空间的勘探

  二.复杂的美国主题

  三.新现实主义手法的成熟

  第二节 建构:犹太人的美国梦

  一.美国梦——民族叙事的话语建构

  二.犹太人的美国梦

  三.反犹主义的幽灵

  四.美国少数族裔的身份认同

  第三节 记录:当代美国社会编年史

  一.二战后美国多元文化语境

  二.纽瓦克的历史兴衰

  三.纽瓦克孩子们的美国梦

  四.虚构抑或真实:9·11 反思

  第四节 沉思:老年创作

  一.性爱的终结

  二.死亡的迫近

  三.鬼魂退场

  四.历史书写的尾声

  第五章 罗斯历史书写的多重文学意蕴

  第一节 罗斯历史书写之于个人创作的意义

  第二节 罗斯历史书写之于美国文学的意义

  第三节 新泽西的卡夫卡——罗斯历史书写对犹太文学的贡献

  “美国文库”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出版社,由一批学者和评论家发起成立于1979年,依靠各种私人捐助、基金会资助,是一家非营利性出版社。美国文库所收的作者大都是已经过世的、在美国文学史上已经盖棺定论的经典作家。迄今30年来,只有三位作家在活着的时候被收入“美国文库”:索尔·贝娄、尤多拉·韦尔蒂和菲利普·罗斯。 ↑

  高婷、薛春霞、姜振华、苏鑫、孟宪华、金万锋、申劲松、文圣、曲佩慧、胡蕾、洪春梅,在刚刚立项的2016年国家社科一般项目中,洪春梅、薛春霞博士获得立项,分别是“以菲利普·罗斯为个案的后大屠杀时代犹太小说创伤叙事研究”和“二十世纪美国犹太文学中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都直接或间接的以罗斯为研究对象。 ↑

  Searles, GeorgeJ, ed. Conversations with Philip Roth. Mississippi: Mississippi UP, 1992:IX ↑

责任编辑:陈凤祁

热点推荐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