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大众网
|
海报新闻
大众网官方微信
大众网官方微博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大众海蓝
大众网论坛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2021
07/01“山东画报出版社”微信公众号
手机查看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曾经我们走过那么多艰难的道路,通过生动实践案例铸就辉煌成就,终于交出了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
如今回首这段艰苦奋斗的岁月,你会用怎样的表情说出怎样的话语?
《俺们——山东小康之路影像纪实》山东画报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从数以万计的照片中筛选出了150余幅,精心集成《俺们》一书,用一个个温暖的瞬间、一个个难忘的场景,以百姓的目光展现出山东人民小康社会建设的点点滴滴。
奋斗的幸福
山东地理形态丰富,高山耸峙,长河奔流,大海激荡,平原辽阔,还有无数的岛屿、丘陵、河湖……更有3000公里黄金海岸线滋润着的土地。
通往小康的道路千万条,重要的是因地制宜走稳每一步。
奔向小康的拖拉机(李百军摄)
沂蒙老区的人们还清楚记得,曾经因为山区交通不便、十年九旱,家家户户都生活得相当拮据。终于,等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这片相对闭塞的地区,人们满怀热情奔向幸福。
那时候开着拖拉机,载着满车的粮食和喜获丰收的村民,手里握着方向盘,就好像牢牢握住了未来殷实美好的生活。
俺们也“下海”了(李霞摄)
手里有些积蓄之后,不甘于现状的农民们开始跃跃欲试去“下海”去“闯世界”,连平日在家相夫教子的妇女心思都活络起来了。
从露天经营的地摊到塑料大棚,再到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商场,这场商贸蝶变是勤劳朴实的沂蒙人民所缔造的传奇。
俺们的大棚菜上市了(李锦摄)
“寿光大棚菜上市了,上市了!”
位于平原地区的寿光拥有种植蔬菜的先天优势,乘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东风,1989年,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开市,山东的“小菜园”一步步做大做强,最终成为了全国的“菜篮子”。
小菜篮,大民生(韩明云摄)
当然,这条富裕之路也并不是想象中的一马平川。王乐义是和改革开放一起来到寿光的,那时他担任三元朱村的村支书,带着乡亲们废寝忘食地钻研技术。
在诸多王乐义这样引路人的带领下,“菜篮子”越做越大,寿光蔬菜还摆上了国外的餐桌。
山东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海域面积与陆地面积相当。当平原和山区一片繁荣景象时,东部沿海的人民也没闲着。
传统粗放养殖会对海域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瀚海碧波中,海洋牧场的建设运营正悄悄改变传统渔业生产方式。
海上“良田”越来越肥沃,每到海域丰收的季节,鱼满舱,船归来。
与此同时,打造海边创新高地的任务一刻也没有放松。2008年,青岛前湾保税港区正式成立,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助推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引擎。
这片大海,连接着最广阔的世界。
在希望的田野上
政策开花、经济开花,人们更加期待的,是希望的田野上那片青青绿苗开花的过程。
在城里上学的农村娃(刘占伟摄)
黑屋子、危房子、土台子,是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于贫困山区学校最深刻的印象。
就像人靠衣装,发展教育也不能短了硬件设备。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山东各地逐步对农村中小学校舍进行改造,1000多万中小学生得以走进宽敞明亮的教室。
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的兴盛发展,越来越多农民工奔向大城市。
但是孩子呢?
成为留守儿童?或是在城市与家乡间颠沛辗转?
为了让外来务工人员安心工作,为了让孩子们平稳享受校园生活,2003年11月22日,济南首批13所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正式挂牌成立。济南市教育局郑重承诺:不让一个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在济南失辍学,他们享有与本地学生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
发展教育,一个人都不能少。
助学贷款圆了大学梦(杜昱葆摄)
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安顿好了,留在村里的孩子们也不能被落下。
于是我们看到“大鼻子”校车开进了山,从家门到校门口的道路更加安全。
于是我们看到乡村的学生们也进了微机室,3D打印、机器人、VR......先进的技术一个个来体验。
于是我们看到各学段全覆盖的资助政策体系越来越完善,从学前班到研究生,努力上进的学生再不会因为家贫而失去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
故乡的葡萄园,俺回来了(许传宝摄)
全面建设小康注定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历史任务,不断茁壮成长的绿苗,便是这一事业源源不竭的力量。
重视教育,尊重教育,筑巢引凤得到的是受教育者欣然的反哺。
其中有高校志愿者和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工作人员来做村民的“贴心人”和乡村发展的“引路人”。
也有大学生自愿返乡,带着新技术、顺着新潮流振兴农业发展。
更有“汉服博士”等等新兴的创业者,在互联网的风口下成功分到一杯羹。
他们的努力不仅是增长了乡村的收入,让家乡变得更富了、更美了,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使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从前,农村人想过好日子只能进城打工;现在,美好的生活就在家门口。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什么是小康生活?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千千万,但老百姓发自内心的笑容肯定是最漂亮的那份答卷。
俺们也爱赶时髦(李百军摄)
实现全面小康,人民生活的水平获得普遍提高。
我们也能穿上时髦的新衣服,无论在村头还是在海边,都能自信满满摆出一个美美的造型。
我们也能享受技术发展的成果,一张幕布观赏世界大片,一条网线知晓五湖四海。
老爷爷的“新宠”(宁舟浩摄)
实现全面小康,基础设施水平也有了明显提升。
我们看着一条条公路从城里铺到村头,还坐上高铁呼啸着奔向全国各地。
我们看着一座座信号塔高高架起,从3G、4G到5G,信号越来越满,网速越来越快。
“当家人”,俺们自己选(李霞摄)
全面小康,更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平等而体面地活着。
我们见证了打破城乡医保壁垒那一刻,从此一卡在手,医保无忧,城里乡下都一样。
我们见证了基层选举的不断完善,如今能够亲自一票一票选出自己信任的“当家人”。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技术在进步,政策在完善,归根结底,是“人”的力量在参与书写着新的历史。
乡音难改,在山东,说到激动之处,总是情不自禁把“我们”说成“俺们”,这一方言背后,是山东人骨子里的淳朴憨厚。
在拿到《俺们》的那一刻,看着封面上那些过上好日子,笑得格外灿烂的泉子村村民,你一定能真切感受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翻开《俺们》,书中每一个瞬间、每一个场景都是齐鲁大地上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的现实,或是父辈曾经参与的历史。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
这是山东人民对于小康生活朴实而真挚的礼赞。
责任编辑:张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