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芒种之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东汉郑玄注解为“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明确指向稻麦等有芒作物的种植时令。明代《岁序总考》进一步阐释:“芒,草端也;种,稼种也;言有芒之谷此时皆可稼种”,揭示其字面含义为“有芒的谷物进入播种期”。
芒种是农人最忙碌的时节,这一节气的确立源于古人对物候的细致观察:此时节气温骤升、雨量充沛,形成高温高湿的典型气候。北方麦类成熟,需抢收以防霉变;南方则进入晚稻插秧高峰,形成“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农忙。农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直指其作为农事分界点的关键性。
芒种三候
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鸣,三候反舌无声。这三候都与春夏交替,夏季的特征越来越明显有关。螳螂在上一年深秋产的卵,感受到日渐炎热的天气,便破壳生出。随着春季繁殖期的过去,伯劳鸟的小鸟慢慢长大,纷纷出巢“狩猎”,大声鸣叫。活跃了整个春天的反舌鸟,慢慢停止了鸣叫,随春天一起渐渐远去。
送花神
古人相信花神在春季下凡安排百花开放。过了芒种以后,天气越来越热,不适合花朵开放,所以百姓就要在这一天为花神饯别,期待明年再会。
煮梅
芒种时节梅子成熟,因酸涩难入口,古人发明煮梅之法。将青梅与糖同煮制成酸梅汤,或泡制青梅酒,既消暑解渴,又具保健功效。这一习俗与三国“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相关,赋予文化内涵。
安苗
皖南地区盛行“安苗”习俗,以新麦面捏制五谷六畜形状的面食,佐以蔬菜汁染色,祭祀供奉,祈求秋收丰饶。
打泥巴仗
侗族青年男女以“打泥巴仗”庆贺插秧,田间嬉闹间,泥点飞溅,最“狼狈”者反成最受欢迎之人。
芒种皮
沿海渔民则忙于晒制“芒种皮”,生晒虾皮鲜度高,熟晒虾皮味醇厚,皆为时令珍馐。
饮食调养
芒种时节气候湿热,人们调整饮食,多食绿豆、扁豆、苦瓜等清淡、祛暑、利湿的食物,保持身体健康。民间还有“挂艾草”以驱虫辟邪,实则暗含“防未病”的养生理念。
“芒种”谐音“忙种”,既指农事繁忙,更喻人生耕耘。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因为有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苦付出,才会有“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的喜悦丰收。芒种忙种,愿你的忙,始于热爱,结于丰盈。
(综合央视新闻、中国气象网、海报新闻等整理)
文案、AI素材:蔡溦
剪辑:李鸿如
责编:马婉莹
审核:马震
责编:马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