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非遗遇上现代医学教育 山东大学实践课打造“文化育人”新样本

2025

/ 03/27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孙杰

手机查看

  海报新闻记者 孙杰 济南报道

  当传统非遗遇上现代医学教育,会激发出怎样的科研灵感?近日,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推出的“医韵匠心”劳育美育融合实践课堂引发了师生共同关注。该活动以“三师协同”模式、非遗跨界创新为亮点,通过沉浸式实践教学,探索高校文化育人与学科融合的新路径,成为落实教育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

  在首期实践课堂上,宋锦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持珍贵的宋锦布样,向医学研究生们展示“挑经显纬”72道工序技法以及宋锦纹样中蕴含的美好寓意。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文斐和周亚滨则从宋锦的织造结构、蚕丝蛋白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及其在特定疾病标志物的检测应用等视角,解读宋锦纹样中的人体美学和宋锦原料在现代医学中应用的可能性。辅导员刘淑红则引导学生思考“工匠精神与医学研究中科学家精神的共通性”,引导学生通过“手艺”与“心意”的联结,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双重坐标。这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技艺、学术导师解内核、思政教师塑价值”的三师协同模式,让课堂兼具文化厚度与学科深度。

  在实践课堂“非遗青年说”环节,基础医学院研究生“医研先锋”宣讲团成员以《本草纲目中的染缬智慧》《宋锦材料的抗菌探索与未来》《非遗宋锦——医用蚕丝缝合线智慧工厂项目》为主题,挖掘非遗中的医学基因,重识医学与传统工艺的共生关系,讲好中国医学故事。基础医学院张超老师点评道:“从古代医籍中发现非遗技艺的科学性,这种跨学科思维正是医学创新的重要源泉。”

  值得关注的是,实践课程感恩教育融入“五育并举”育人体系。学生们计划在学期末,将持续三个月制作的百余件非遗作品,以“非遗盲盒”形式,赠予关心他们成长的学校教职工代表,让融入了学生创意的非遗作品,成为师生情谊的特殊载体。

  该活动在学院师生中引发广泛讨论,“医学生做非遗手工能有多卷”“医学生指尖上的非遗”“传统蚕丝蛋白力学特征和修复材料的仿生设计思路”等话题在朋友圈被刷屏。课后问卷调查显示,有95%的参与学生认为活动提升了创新思维,87%表示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当医学研究生们穿针引线制作紫竹腰扇时,指尖流转的不仅是丝线和竹片,更是文化传承的脉络。活动总策划、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党委副书记张乃亭表示:“我们培养的不仅是实验室中的数据解读者,也是心怀文化自觉的生命守护者。从文化载体到科学载体的认知跃升,也印证了美育劳育课程‘以美启真’的教育价值。这种融合教育,正是回应‘培养什么人’时代之问的山大答案。”

责编:郭凯

审核:辛然

责编: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