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田柳 济南报道
2月下旬,春节假期刚过不久,位于济南市平阴县的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工程扩建项目迎来了推进的关键期,整体项目计划于2026年11月底前建设完成。
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工程为什么要连通?又因何而扩建?对于山东水网整体建设有什么意义?
带着一系列问题,2月19日,海报新闻记者跟随水利部宣教中心组织的采访队伍,来到了济南市平阴县。
送黄河水上南水北调“高速路”
田山灌区是黄河下游集抗旱、排涝、供水为一体的大型电力引黄排灌工程,也是全国现有的大型灌区之一,工程于1968年开建,1971年建成运行,设计灌溉面积31.7万亩,同时承担着平阴县城锦水河流域57平方公里的排涝任务,最大排涝能力达12m³/s。
“田山灌区建成以后,彻底解决了平阴、肥城两地靠天吃饭的问题。而且在上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生产力不足的条件下,仅用三年时间就建成了这样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也是山东儿女精神和智慧的象征。”济南市水利工程服务中心(田山引黄供水服务处)副处长高博介绍道。
田山灌区建成五十多年来,随着工程设施的改造,功能逐步得到提升,服务范围也不断扩展。2013年与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骨干工程进行了连通,实现了向济南、胶东地区供水的目标。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工程通过将两个水利工程连通的方式,打通了黄河水与“南水”的连接通道。
济南市水利工程服务中心综合处处长唐瑞钦用一个生动的比喻为记者解释了连通工程的运行机制。“如果把南水北调东线的济平干渠比喻成一条输水的高速路,那么连通工程就像是在高速路上开了一个入口,让黄河水在田山灌区这里上高速,从济南市区或者胶东地区下高速,实现向这些地区的供水。”
这也就是所谓的“借道”,连通工程为田山灌区扩展外部供水空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正式成为济南市乃至山东省的战略水源地。
然而,能让黄河水借道“上高速”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连通工程建得好,黄河水的水质也是很关键的因素。一般来讲,黄河水含沙量大,又由于流经人口密集和工业发达地区,水质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南水北调对于水质的要求很高,它只能往外供水,想要往里进水是非常困难的,水质必须要达到标准。”唐瑞钦告诉记者。
田山灌区取水口上游300公里内没有大型城市,加之黄河泥沙本身具有吸附杂质、沉降自净的特性,田山引水沉沙后的水质接近二类水标准。且田山引黄工程的取水口位于黄河“L”型段的直角转弯处,取水口前预留石灰岩拦沙坎,取水口黄河泥沙含量只有正常含量的二分之一左右。正是因为水质的优势,才得以让黄河水走上南水北调干线的“高速路”。
田山灌区取水口前的天然石灰岩拦沙坎
记者在田山灌区取水口前看到,一道石灰岩拦沙坎如鱼脊一般跃然水面之上。据高博介绍,由田山灌区一级泵站取到的黄河水进入灌区内的沉沙池。“随着沉沙池宽度的增加,水的流速降低,携沙能力也会下降,水也就越来越清。然后再通过连通工程,进入到济平干渠。”
如今,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工程扩建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供水能力扩大,目标是由现有的12m³/s提升到灌区最大引水能力24m³/s,同时灌区工程的排涝能力也将由12m³/s扩大到30m³/s。
扩建项目已列入山东省和济南市的“十四五”重点水利工程,总投资2.9亿元。2024年5月17日,项目正式开工,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沉沙池改建、新建排涝泵站以及输水沿线部分水闸、桥梁的改扩建等,计划于2026年11月底前建设完成。
小工程汇聚大水网
田山灌区与济平干渠连通建成后,使灌区融入济南市乃至山东全省的大水网格局,成为可以服务山东中东部地区的重要战略备用水源。
“连通工程对于山东整体的水网建设来说是个小工程,但这个小工程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正是由于这一个个小工程才串联起山东的大水网。”唐瑞钦感叹道。
小工程汇聚起大水网。2月18日,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下简称“起步区”)的大寺河桥上,济南市城乡水务局二级巡视员王传成也向记者强调了这一点。
“大寺河是济南市水网建设中很小的一部分,你在现场就可以看到,水面并不大。但是这条河的治理对于起步区来说很关键。”
大寺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航拍图
大寺河发源于黄河北岸,汇入徒骇河,是济南市“五横十纵”水网布局的“十纵”骨干河道之一,也是起步区重要的排水骨干河道。
据王传成介绍,现阶段起步区以农田村庄为主,进行大面积开发建设后,对当地排水产生较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寺河作为起步区的排涝河道,部分河道淤积严重、河道较窄,不能满足片区规划的排涝标准。并且河道生态体系弱、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环境较差,因此对大寺河进行生态治理、提升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
记者了解到,大寺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已于2024年9月启动,主要建设内容包括7.1公里河道清淤疏浚、生态修复,新建桥梁、防汛路等。通过综合治理,大寺河的防洪能力将由现状的20年一遇提升至规划的50年一遇防洪标准,河道生态环境也将得到优化。
正如王传成所言,大寺河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虽为水网建设中的一个小环节,但正是这些星罗棋布的水利工程,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覆盖全山东省的庞大水网。
2月17日,在济南举办的2025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项目推介会(以下简称“推介会”)上公布了一组山东水利数据:近几年,山东谋划实施了一批战略性重大水网工程,省级水网长度突破7100公里,输水能力达到125亿立方米,覆盖范围达到86%;系统推进徒骇河等11条骨干河道治理,完成中小河流治理长度651公里,实施125座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提升到88%。
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现代水网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山东现代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根据全省自然河湖分布、水资源禀赋、国民经济布局、现状水利工程等情况,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目标,形成“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的省级水网总体格局。
从点到线、连线成面,山东全省16市、所有县(市、区)全部完成水网规划编制,7个市级、10个县级现代水网示范区引领带动,省市县三级水网统筹实施、有序衔接、循环畅通。一张“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畅通、调控有序”的现代水网日渐清晰。
记者了解到,推介会现场推介了防洪提升、供水保障、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三大类项目100个,总投资1303亿元;签约项目40个,投资额380亿元。未来一段时期,山东水利将持续保持“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五五”期间至少完成投资4000亿元,现代水网建设的攻坚号持续响彻齐鲁大地。
责编:姜雪颖
审核:魏鹏
责编: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