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网-济南时报
2月20日,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名单揭晓,分别为: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和阳谷县东张遗址。这些遗址缘何获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齐鲁文化密码?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波表示,此次评选出的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时间跨度大,从旧石器时代到各历史时期都有,覆盖了海岱考古的各个时间段。同时,这些考古项目理念新、学术性强,走在了全国田野考古的前沿。
首次出土:
胶东地区有了细石器
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位于青岛莱西市西老庄村西北,紧邻小沽河,由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2024年配合基建项目发掘汉代墓葬时,工作人员发现填土内有人工打制石制品,从而进行了旧石器考古发掘,并最终在地层内发现包含细石器在内的旧石器遗存。
该次发掘面积为65平方米,揭露地层最厚约3米,出土石制品400余件,主要有断块、石核、石片和石器。出土石制品可以分为两种工业类型,一是以脉石英和石英岩为原料,锤击法为制作和加工方法的简单石核-石片工业类型;二是以燧石等优质原料为主,以端刮器和细石核为代表的细石器工业类型。其中细石器的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4万年。
西老庄遗址是大、小沽河流域首次在地层内发现旧石器的遗址,为寻找该区域古人类的生产活动轨迹提供了重要线索。遗址出土以端刮器和细石核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典型器物组合,系胶东地区首次发现,亦是山东地区为数不多含有确切层位的细石器的遗址之一,也将中国北方细石器的分布范围进一步向东延伸,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次发现:
沂沭河流域的第一座龙山文化城址
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位于临沂市河东区汤头街道,面积约14.8万平方米,2023年10月至2024年7月,为配合临滕高速建设,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遗址南部3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7—1.3米,清理灰坑、墓葬、房址、灰沟及城墙、壕沟等遗迹,涉及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周代、汉代等多个时期遗存。
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分内外两圈,城墙由黄土堆筑,南壕沟沿用至周汉时期,壕沟内侧部分区域有护坡。城墙下发现方形房址及基槽,存在原地复建现象。龙山早期墓葬大多数集中分布,随葬品以陶器组合为主,高等级墓有棺。聚落演变分三期,Ⅰ期居住址、Ⅱ期城址、Ⅲ期墓葬,揭示大汶口晚期至龙山早期的社会转变。
毛官庄遗址是沂沭河流域经发掘确认的第一座龙山文化城址,填补了本区域缺少龙山时期高等级聚落的空白。聚落历时性演变清楚,发掘区经历“早期居住—营建城址—兴建墓地”三个大的阶段,遗迹、遗物丰富,早晚及共时关系清楚,为研究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早期的文化过渡、社会转变提供了绝佳案例。城墙功能的多样性特征,有助于深入研究史前城址的规划布局以及早期城墙的实际功用,深化了对史前城址和早期城墙的认识。通过剖析各类遗迹现象关系,为鲁苏豫皖交界区域堌堆、墩台遗址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改写历史:
最早的长城可追溯至春秋时期
齐长城遗址为东周时期齐国军事防御系统,横跨山东中部,全长640余公里,是中国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早期长城。在2008—2010年调查及2022年勘探基础上,2024年5月至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济南市长清区广里村北段进行首次发掘,面积1100平方米。
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的发掘涉及三个发掘区,分别为北区、南区和东部剖面区,发现了大型夯土遗迹、道路、护坡、房址、壕沟、灰坑等遗迹。
其中,最重要的收获为发现了不同时期的夯土城墙。东部剖面上所反映的墙体可分为四期,第一期城墙与第二期城墙之间相隔有护坡,土质相似,夯层厚约7厘米,时代应该接近;根据城墙的延伸判断,第四期墙体似在破坏第三期基础上形成的,夯筑质量较差,也有可能属于齐长城的附属设施。南部发掘区发现的城墙与东部剖面区的城墙结构相同,夯层厚约5厘米,金属平底夯,夯层致密坚硬。两侧均有壕沟,从壕沟中出土陶片看属于战国时期。这也是过去人们所认为的齐长城。
但北部发掘区早期长城保存14层,第9层下发现灰坑,该灰坑打破第10至12层夯土。灰坑出土陶片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结合测年数据推测H1年代应该代表了城墙始筑年代。这次发现的城墙可概括为早晚两期,早期长城属于春秋时期,可能最早追溯至两周之际。晚期城墙主要属于战国时期。除城墙之外,在北部发掘区早期城墙下还发现有两座西周时期的房址,均为圆角方形,东部有灶址,表明在修筑城墙前这里曾存在西周时期的小型聚落。
本次发掘属于齐长城的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发现的早晚两期长城,理清了不同时期齐长城的构造特点和分布关系,为判断长城的建筑年代提供了直接证据,特别是早期墙体(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和晚期墙体(战国时期)的叠压关系,为齐长城的分期与功能演变提供了重要实证,也进一步弥补了文献记载造成的历史缺失。
同时,从春秋到战国城墙建筑方式的演变,展示了中国长城从局部控制向整体成熟防御体系发展的轨迹。作为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状况最好的早期长城,齐长城不仅是东周时期齐国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东周至战国时期区域政治格局的重要线索,是了解中国古代长城建筑史、国防体系及区域文化互动的关键。
齐长城的布局、选址及附属设施则体现了齐国卓越的军事规划和应对威胁的策略,它与平阴故城的联系显示,齐长城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在重要交通枢纽上发挥了战略控制作用。
山东大学教授于海广先生在新闻发布会现场点评该考古项目时表示,齐长城备受学界瞩目,但早期的研究主要在文献,因此很多重要问题无法获得统一认识,田野考古则能实证齐长城始建年代等重要问题,因此意义重大。
“全国之最”:
山东地区首次发掘的汉代采石场
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位于枣庄滕州市柴胡店镇老君院村母祖山西麓,面积约6.5万平方米,主体时代为汉代,2022年入选山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山体整治暴露采石遗迹,2020年经试掘确认为山东省首次发现的汉代专业采石场。2024年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并完成周边40万平方米区域调查。
遗址南北长600米,东西最宽250米,分东、中、西三区,现存中、西区合并后面积6.5万平方米。发掘采石坑、柱坑等遗迹,调查和发掘共发现铁、陶、铜各类器物170余件,以铁制工具为主(錾、锤、镢等),多为采石工具,均为汉代遗存。采石坑多呈长方形,柱坑或为起重设施,反映汉代采石工艺。
该遗址是山东地区首个发现且首次正式发掘的汉代专业采石遗存,同时也是全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为平民丧葬服务的汉代采石场,为研究汉代手工业、汉画像石产业链及社会经济提供关键实证,为了解汉代采石类遗存的特征提供重要参考,也为这一时期同类遗存的发现与判断提供样板。
填补空白:
古黄河畔的千年古村
阳谷县东张遗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大布乡东张村,于2020年发现,属五代末至北宋早期黄河故道滩区农村聚落,面积约1.2万平方米。2023年至202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遗址进行发掘,揭露面积超2800平方米,发现围垄、房屋、道路等116处遗迹,出土瓷器、骨器等遗物。
遗址在后晋开运元年(944年)黄河滑州决口后开始建设,废弃在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北流横陇故道之前。聚落规划以围垄为界划分居住区,采用外侧取土堆筑,为黄河滩区聚落营建提供新范式。发现长屋及两屋一灶房组合,反映从集体生活向小家庭结构的转变。出土3型5式行炉,分陶、瓷两类,表明居民存在礼佛行香等宗教活动。陶瓷器具商品化明显,在非手工业作坊区有大量牛骨出土,揭示了生业模式和经济结构的特殊性。
该遗址,展现了黄河滩区基层聚落形态,为黄泛区的遗址断代提供了标尺,属于自东汉以来原黄河故道滩区的农村基层聚落,为研究黄河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与聚落适应性提供实证。同时,其兴废与后晋和北宋早期黄河洪水事件吻合,为研究黄河泛滥史、聚落适应性及堤防建设提供实证,填补了鲁西地区五代末期至北宋早期农村基层聚落考古空白,为全国同期聚落考古研究提供新视角。
作者:钱欢青 石晓丹
责编:
审核:刘美显
责编:刘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