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春回大地,山东田间地头多了“千里眼”“顺风耳”

2025

/ 02/21
来源: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作者:

贺莹莹 王思晴 毛鑫鑫 赵念东

手机查看

  田间地头多了“千里眼”“顺风耳”

  ——山东春节后农业生产一线见闻

  春日的阳光洒在麦苗上,泛出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意。当前雨水节气已过,我省小麦正由南向北陆续进入返青期,也迎来了春季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齐鲁沃野上,新的耕耘已经开始,新的丰收正在孕育。

  “这‘高科技’就是咱庄稼人的‘千里眼’‘顺风耳’啊!”在乐陵市孔镇镇一片麦田里,农技专家正熟练地操作着土壤分析仪,对土地墒情进行监测,目睹整个过程的种植大户韩立勇竖起了大拇指。

  以前韩立勇种地全靠经验,什么时候浇水、该施多少肥,心里其实没个准头。收成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得看老天爷的“脸色”。“就拿前年来说,有几块地因为浇水不及时,麦苗长得稀稀拉拉,而且施肥不均匀,有的地方肥力过盛,麦苗疯长,麦粒却不饱满。”他说。

  “如今情况可大不一样了,有了农技专家带来的‘新把式’,我们种地更有底了。”韩立勇说,去年,土壤分析仪显示他家一块麦田的氮元素含量偏低,农技专家根据数据,马上制订了科学的施肥方案,“按照这个方案施肥,不仅麦苗长得壮,还能避免肥料浪费,成本降低了不少。”

  在乐陵市孔镇镇,无人机飞手对麦田进行喷防作业。

  在山东,像韩立勇这样受益于先进农业技术和装备的种植户越来越多。去年秋种期间,各地大力推广良种包衣、精细整地、“四适两压”规范播种等关键技术,全省小麦播种出苗质量普遍较好。为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我省农业农村部门日前启动了农技服务大行动,组织省、市、县、乡四级1.8万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产业体系专家广泛深入一线,开展农业生产大指导、技术技能大培训、专业服务大帮包。

  “去冬至今降水偏少,大部分麦田表墒不足,春季失墒较快,易形成早春旱。所以,对于未浇越冬水的地块,要在返青后及时小水浇灌;对于已浇灌越冬水且墒情适宜的地块,不要急于灌水,在早春土壤化冻后进行机械镇压,减少水分蒸发,起到增温、保墒、抗旱、控旺的作用。”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物一部正高级农艺师关秀敏说,还要加强肥水管理,对于弱苗麦田,利用土壤解冻返浆期借墒追肥;对于旺苗麦田,肥水要适当延后。

  2月18日,临沂市平邑县平邑街道农民驾驶农机在翻耕土地。

  在临沂市河东区效来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的麦田里,浇水用上了卷盘式喷灌机。“卷盘移动的速度以及水管的喷射半径都可以调节,高效便捷。”合作社理事长张效来对新农机赞不绝口,“有了卷盘式喷灌机,远水也能解近渴,今年灌溉不用愁了!”

  而在另一侧的麦田里,随着无人机几次起落,一整片麦田的春季施肥工作就完成了。“施完肥后再浇水,确保肥料的营养更快地被麦苗吸收。”

  在青岛市,一根滴灌管变革了传统的浇水施肥方式。“目前在青岛,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经从‘试验田’进入‘规模粮田’,2024年小麦、玉米滴灌水肥一体化应用面积达到150多万亩。”青岛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李松坚说,多年生产实践表明,应用滴灌技术,小麦、玉米可实现节水30%、节肥20%、增产10%的绿色增产目标。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举措。自2019年以来,巨野县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进行规划设计,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3.6万亩。

  在巨野县董官屯镇后徐村,高标准农田春浇春灌工作已全面启动。放眼望去,灌溉渠道纵横交错,田间麦苗青翠欲滴。“高标准农田建成后,通过扬水站将黄河水引到麦田地头进行统一灌溉,农户不用出工出力,小麦就浇完了。”后徐村党支部书记徐正坤感慨地说。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过程中,巨野县不仅大力完善灌溉、排水、道路等基础设施,还精心打造了集苗情、虫情、墒情、天气情况于一体的“四情监测”系统。“这就像农业生产的‘智慧大脑’,有了它,农田的一切状况我们都能精准掌握。”农业技术专家韩继良说。

  (大众新闻记者 贺莹莹 王思晴 毛鑫鑫 赵念东 通讯员 苏安矗 张继平 陈希彦 侯晓晴 谢新华)

责编:

审核:刘旋

责编: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