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2024年度山东五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莱西市西老庄遗址等入选
海岱考古何以“考”出新高度?
2月20日,备受瞩目的2024年度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揭晓。莱西市西老庄遗址、临沂市河东区毛官庄遗址、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阳谷县东张遗址等5个项目入选。
2024年度山东考古可谓“量大面广”,最终入选的5个项目,从全年130多项考古发掘项目、2200多项田野调查项目中脱颖而出,并由省内外专家认真评议后选定,因此分量非常重。“专家们对山东考古工作评价颇高,很多项目都处于国内前沿,有的甚至已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反映出‘海岱考古’跃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副局长孙波说。
“长城鼻祖”有新发现
据了解,2024年度我省主动考古发掘数量为历年最多。本次入选的济南市长清区齐长城遗址,作为齐长城的首次主动性考古发掘,实证了齐长城始建于两周之际(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长城,对厘清中国长城体系的起源和发展路径具有里程碑意义。
对于“长城鼻祖”齐长城,历代专家、学者都付出很多的研究心血,结出很多的学术成果。但是,早年大家主要以文献为基础进行探讨研究,往往因为历史文件局限性,有些重要关键问题很难取得学界一致认识。“田野考古工作通过勘探、发掘,对于齐长城历史的研究具有推进作用,是促进齐长城发现、研究、保护的关键工作。”山东大学教授于海广说。
这次发现的城墙可概括为早晚两期,早期长城属于春秋时期,可能最早追溯至两周之际。晚期城墙主要属于战国时期。除城墙之外,在北部发掘区早期城墙下还发现有两座西周时期的房址,均为圆角方形,东部有灶址,表明在修筑城墙前这里曾存在西周时期的小型聚落。
莱西市西老庄遗址出土的石片。
山东地区汉代采石场首次发掘
从整体上看,此次“五大”及入选优秀工地的项目都比较具有代表性,其时间跨度涵盖旧石器时代至北宋时期,几乎覆盖了“海岱考古”各个时间段,为研究山东历史文化提供关键线索。
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和阳谷县东张遗址都是历史时期生产生活遗址,这时期已有大量的文献记载,这类遗址的发掘与文献二者之间可互证、互补,共同见证历史,因而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母祖山采石场遗址面积约6.5万平方米,是全国迄今规模最大的汉代采石场,比目前广州、徐州等地发现的同期采石场都大。“山东文物考古工作者历时几年对其进行持续深入的调查、发掘,除了搞清当地采石的遗迹,还将当时的采石工具(錾、锤、镢等)一并收集,大大丰富了现代人对于汉代石作工业的研究,也提高了对古人用石的认知。”山东博物馆研究馆员杨爱国表示,提起汉代传统手工业,通常讲钢铁、纺织,对于石刻的重视不够。实际上,中国人对于石刻的利用比较早,母祖山采石场遗址就为丰富画像石产业链提供了重要证据。
东张遗址属五代末至北宋早期黄河故道滩区农村聚落,面积约1.2万平方米。杨爱国表示,此次考古发现的聚落虽小,但位于黄河滩区,时代明确(遗址在后晋开运元年黄河滑州决口后开始建设,废弃在北宋景祐元年北流横陇故道之前),体现了先民对黄河滩区土地利用,丰富了黄河文化内涵。
2023年至2024年,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人员在该遗址共揭露面积超2800平方米,发现围垄、房屋、道路等116处遗迹,出土瓷器、骨器等遗物。
滕州市母祖山采石场遗址采集的部分铁錾。
让考古走进民众、校园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25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45个考古发掘项目入选“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随着专业考古已进入公众视野,公众对考古的兴趣日益浓厚。
聚力考古成果转化,我省利用考古工地和考古遗址,探索实行“考古遗址公园+研学”模式,让考古走进民众,走进校园。目前,已建成15个省级以上考古遗址公园并对外开放,成立泰安大汶口考古研学中心,发布“山东省十大考古研学打卡地”,开展“博览齐迹 稷下寻踪”“尧王城探秘,古韵润童心”等系列考古研学活动,济南市章丘区城子崖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年度接待研学人员40000多人次,同时对周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带动作用。
省文化和旅游厅考古处处长兰玉富表示,2025年,将鼓励有条件的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考古发掘现场建设考古研学基地。指导地方及考古科研机构开发设计研学课程,规范开展考古研学活动。通过持续推进考古研学活动,让更多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走进考古遗址。
(记者 张依盟 实习生 田小昕)
责编:
审核:刘旋
责编: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