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正在参评山东省五大考古新发现的广饶县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盐业遗址情况,近日由发掘单位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披露,显示在位于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原广饶县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以东400米处,曾有一处金元时期制盐作坊,结构完整,规模宏大。考古人员接受齐鲁壹点记者采访提到,该遗址通过小清河,曾长期与济南有某些重要联系。
遗址贵在完整,规模宏大
2024年7~12月,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该遗址的东、西两部区域进行发掘,采用探方和探沟相结合的方法,总揭露面积7780平方米。清理金元时期完整的制盐作坊遗迹,以及大量陶支具等制盐相关遗物。
制盐作坊区
该遗址文化堆积厚约0.2~0.4米,面积约3.2万平方米。发掘中,新发现制盐作坊和成组分布的盐井。其中,制盐作坊位于遗址的东发掘区中部,包含盐井、盐灶、涂泥坑、蜃灰坑、制盐器物废弃坑等完整生产链要素。盐灶东西长约12.22米、南北宽约5.6米,主体由操作间、火门、灶室和烟道构成,附属设施包括柱洞、柱坑及基槽等。此灶南、北两侧各有一处涂泥坑,西侧分布一处蜃灰坑。
盐灶
蜃灰坑
制盐作坊的外围由宽约10~12米,深约1.5米的沟渠从东、南、西三面环绕,北侧遗留着密集的车辙遗迹。
在东发掘区南部和西发掘区各发现和清理一组盐井,由6个圆形盐井组成,井口直径约10米,相邻盐井间距约5米。如此规模和气势在今人看来,也是十分骇人,可想而知当时的制盐场面有多盛大。
部分盐井俯拍(上为北)
已清理的编号为J1的盐井,整体呈圆形,采用直壁平底结构,井深约1.2米,口部采用黏土加固,井壁自上而下采用成束的芦苇横向叠压形成护壁结构,并以垂直木桩进行加固。
盐井
清理盐井
在考古中,考古人员根据现有盐井分布规律开展勘探工作,又新发现21口盐井,目前尚未清理。
清理灰坑
广饶县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盐业遗址考古执行领队杨小博介绍,我国环渤海地区自古就是重要的海盐生产地,遗留下来的制盐遗址不少,广饶该制盐遗址重在结构完整,且规模宏大。如,制盐单元由多重沟渠环绕,北侧连接密集车辙通道,外围盐井群呈卫星式分布。暗示遗址可能存在多个并行运作的制盐单元。
车辙痕迹
杨小博说,该遗址作为渤海湾南岸首次发现的金元时期完整制盐生产链遗址,其完整揭露填补了黄河三角洲地区金元时期盐业考古的空白。相较于此前发现的零散制盐遗迹,该遗址首次系统揭示了完整生产单元,为研究金元时期环渤海盐业技术体系提供了关键实证,是渤海湾南岸迄今所见金元时期盐业生产、运输等各要素最齐全、最清晰的考古发现。
通过小清河,产盐可直运济南
盐业和制盐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了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对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因其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历代政府严格控制以此加强对社会治理,通过稳定的财政收入维护政权稳定。
山东地区的制盐历史十分古老,2008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考古,便是商代晚期与西周早期的山东人民用卤水制盐的实证。后来的齐国更是凭借“鱼盐之利”成为强国。
因为考古得以重见天日的广饶县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盐业遗址,东距渤海20公里,南邻小清河,北邻支脉河,地处海拔约2米的沿海冲积平原。作为一处金元时期制盐遗址,其与宋金时期开凿贯通的小清河有何关系?后者以济南泺水为源头,向东经章丘、邹平、高青、广饶等地,最终在寿光市东北注入渤海。
考古队组织会议邀请外部专家指导交流
据杨小博介绍,当时官府开凿小清河的目的之一,就是控制小清河下游的盐业资源。现在的济南泺口码头,曾称为“盐码头”,显示与运盐的密切关系,小清河便是运输海盐的重要通道。从另一个意义讲,后来济南的繁盛,包括山东省行政中心的转移,与渤海沿岸的盐业资源有较大关系。
不仅如此,广饶县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盐业遗址有可能就是元代山东盐运司直属的王家岗盐场或高家港盐场的制盐遗存。这一考古发现,将文献中模糊的盐场地理定位推向实证层面。而据《中国盐业史》,当时的山东盐运司驻地就在济南。
通过本次遗址考古,一套“取卤-煎炼-存储-运输”的制盐全流程,通过遗址和小清河完整地呈现在今人面前。也让本身不会“说话”的遗址通过考古鲜活起来,多了几分历史人文的温度。
复原古代制盐过程,打造主题旅游产品
持续数千年的制盐历史,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
据杨小博介绍,商周时期制盐主要采用一种“盔形器”,因为数量多,野外调查中成片发现。到东周时期,改用大陶瓮,秦汉时期用铜制或铁制器具煮盐,但或许是因为铁器在盐湿的环境不易长期保存,考古人员发现较少;到了唐宋时期,制盐工具变成了一种“盘铁”,有方形有圆形,体型一般比较大,目前在江苏连云港博物馆有一件实物目前保存得比较完整,直径接近4米。另外在盐城博物馆也有存在。
宋元时期的人民在用盘铁制盐之后,就不太适合叫煮盐了,改叫煎盐。盐的产量不断提高。《元史•食货志》,记载当时山东境内19个盐场。但因为此时比较少使用陶器,田野考古中能发现的很少。但发掘中仍发现包括不少陶支具在内的制盐相关遗物。
除了制盐工具还有制盐工艺方面的提升,考古人员清理盐井发现,其采用了芦苇束横向叠压护壁加木桩垂直加固结构,使其兼具防塌与滤卤功能,非常实用。这其实是我国宋元时期地下卤水开采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此次发现为盐业考古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盐井井壁
对中国古代制盐工艺,山东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考古中复原的制盐工艺,后被搬入山东博物馆。江苏省盐城市有一个中国海盐博物馆,也对明清时期海盐技术进行整体复原,但是不管省内外,有关宋元时期制盐技术的复原展示还没有,未来可考虑组织传统制盐工艺的复原展示。
出土残铁
出土瓷碗(残件)
出土陶支具
除此之外,关于整合现有环渤海地区制盐遗址,建设“中国海洋制盐遗址博物馆”、打造主题旅游路线的呼声也有。总而言之,大家认为这一资源独特而稀缺,见证了人类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
大众新闻·齐鲁壹点记者 乔显佳
责编:
审核:魏振彬
责编: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