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烟火中国年书写厚意深情
传承与焕新·沉浸式体验
走在正月里的青岛街头,时常会与新春文化活动“撞个满怀”,即使是平常日子里鲜少主动袒露自己的人,也忍不住让那细密萦绕的文化情感,随着声声锣鼓、悠扬曲韵,欢快流淌于春风里。
著名作家、文化学者冯骥才在阐释春节这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节日时曾提到,人们通过各种难以尽知的风物与习俗,采用富有魅力的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以及过年时特有的吉祥图案和吉祥话语,努力将“年”营造成一个极其强烈的、理想化的、易感的、春节特有的文化空间。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在岛城一线文旅人的身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这种让大家“把年过好”的由衷热忱。
一场场文化活动,一个个文化场景,空前活跃的文化传承创新,营造着浓厚的新春氛围,绽放着青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多姿多彩的人文魅力。
文化现场1:
“村晚”,承载乡音、乡土、乡情
最近,“村晚”成为平度市大泽山镇祝哥庄村和周边乡里乡亲们热议的话题。“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全国“冬季村晚”青岛市平度市示范展示活动上,村民艺术能人自创《幸福山歌》,融合快书、小戏、民乐等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吕剧选段《刘谦初》,带领现场观众重温波澜壮阔的历史;歌曲《葡萄乡之恋》,演绎百姓身边事,展现文化振兴带来的崭新风貌……秉承群众演、群众看、群众乐,“村晚”成为现代乡村村民的生活方式。
“我们的节日·欢乐中国年”全国“冬季村晚”青岛市平度市示范展示活动在大泽山镇祝哥庄村广场举行。 王雷 摄
市文化馆馆长陆玲介绍, 此次“村晚”以深化文旅融合为主线,通过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之旅,链接城乡文化双向发展。在她看来,“村晚”是乡村文化的载体,体现了乡村音貌、价值内涵,积淀了丰厚而灿烂的中国文化,在文化传播中起到传播地域文化、记住乡愁、加强交流的作用,展现了一个烟火气浓厚“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活动通过山东省公共文化云及自媒体等线上直播、线下展示,活动结束几个小时线上点击量就达约16万人次。
“相较于传统文化走基层,‘村晚’不仅把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田间地头,还融合了乡村非遗、节庆、市集以及红色文化等,着重村民自己演、自己看,并以‘村晚+’形式让更多乡村特色文化走向城市。由青岛‘村晚’原创的多个文艺作品走向全国,展示了青岛群众文化的风采。”陆玲介绍,连续举办四年的青岛沉浸式“村晚”,以激活本地优势资源为突破口,以带动乡村游、拉动内需、提振消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造出一场场集公益演出、非遗产品大集、红色主题教育、亲子研学等于一体的移步换景沉浸式体验,彰显岛城乡村文化新貌,开创了矩阵式青岛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文化现场2:
博物馆里过大年,文化传承与生活融合
萝卜·元宵·糖球会期间,作为青岛百年时光的文化承载地,大鲍岛里院记忆博物馆迎来参观热潮。穿梭于博物馆内,市民游客欣赏老街巷的复古风貌,参观熟悉的历史物件,里院文化的魅力扑面而来。
结合春节习俗,博物馆推出了缤纷多彩的新春活动。不少游客带着博物馆的锦鲤灯笼走进历史城区,闪烁着暖色灯光的灯笼成为街区最亮眼、最有年味的“单品”。在博物馆举办的写春联活动中,外国友人受邀参与,来自俄罗斯的国际友人娜塔莉亚表示非常热爱中国书法,通过书写和赠送春联,传递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到了中国节庆的温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希望通过活动的举办,让游客在感受年味的同时,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变迁和邻里文化,尤其是吸引年轻人和孩子,让他们在互动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博物馆负责人胡晓东介绍,博物馆在活动设计中尤为重视互动性和趣味性,比如手工锦鲤灯笼和祈愿福牌,既结合了传统习俗,又融入了现代创意。写春联活动邀请外国友人参与,不仅传播了文化,还促进了国际交流。这些活动的创新举办,让文化传承更具活力。为了让更多孩子们感受到传统的年味,博物馆还策划了丰富的过年活动穿插在研学课程中。孩子们刚踏入博物馆,便被满目的历史物件和充满年味的布置吸引,趴在玻璃柜前,与弹珠、小人书等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里院记忆博物馆秉承‘文化传承与生活融合’的理念,让传统文化成为人们情感和记忆的一部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文化保护和创新,让青岛里院文化不断焕发光彩。”胡晓东说。后续,博物馆还将推出更多互动活动,开发更多周边产品,让文化走进生活。
文化现场3:
映月影花灯,非遗精彩绽放
花灯、巡游、打铁花、火壶、舞龙舞狮……新春的夜有着最为丰富的色彩。作为全省“最美商圈文化空间”,以首个“非遗版”春节到来为契机,明月·山海间夜经济文旅街区在今年新春进一步增加了传统文化演艺的内容,让市民游客在“一夜鱼龙舞”中感受“新春共此时”。
明月·山海间吸引了众多市民与游客前来游玩。 王雷 摄
“我们本身就是国潮景区,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一直是街区的主旋律。恰逢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带来了新的机遇。”这个春节,青岛明月·山海间营销部经理徐在泉每次从街区的人流中穿过,都能强烈感受到市民游客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在他的观察中,市民游客对传统的、民族的文化尤其钟情。“布老虎,布龙,糖画,铝艺编织等都很受欢迎,不仅咱们喜欢,外国游客更是兴致勃勃。今年外国游客很多,尤其是韩国游客。”徐在泉说。
非遗元素的融入,将明月·山海间真正变成了“不夜城”。元宵节当晚,夜幕降临,打铁花、火壶演出的两重奏,将明月·山海间夜晚的奇幻推向高潮。当铁花洒向天空,火壶染红夜色,“中华民间绝技”在眼前栩栩展开,传统文化的震撼与美好在此刻具象化。除了这些,更有四大舞台主题演绎、舞龙舞狮、美人鱼、不倒翁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市民游客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用文化去引领潮流是我们创新的主线,自开街以来,我们的国潮演出就不断推陈出新,从最早的民族篝火,到后来打铁花、火壶、火秀表演,到现在的渔灯舞蹈、英歌舞、戏曲进街区,脚步从未停留。”徐在泉坦言,街区还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呈现,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共享美好生活。(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马晓婷)
青岛日报2025年2月17日8版
责编:
审核:刘美显
责编:刘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