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青岛走在前 | 绿色能源:“风光氢储”一体发展

2025

/ 02/17
来源:

青岛观客户端

作者:

手机查看

  绿色能源:“风光氢储”一体发展

  能源绿色转型,带来的是一场影响深刻的革命性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发生在能源体系,也将重塑以绿色为底色的产业体系。

  2025年青岛的省市重点项目中,三峡青岛一期3000MW海上风电项目、华电2000MW海上风电智慧能源融合示范项目等“大块头”的绿色能源项目纷纷入列。年初,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海上安装作业全面启动,青岛首个百亿级储能项目鹏辉能源储能电池生产项目预计一季度完成生产线设备调试并联机试产。

  向海揽风、向海逐光,为青岛打开了绿色能源新的产业机遇之窗。在“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布局中,青岛之所以把绿色能源作为突破发展的新兴产业,其中很重要的动力就来自这座城市的海洋禀赋。下一步,青岛将聚焦风电、光伏、氢能、储能等产业方向,加力推动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向绿色低碳突围,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新能源基地。

  将产业技术前沿方向和城市优势技术储备相匹配,青岛还锁定钙钛矿电池、风电装备制造、新型储能、海上风光氢储及海洋能综合开发、氢燃料电池等细分赛道重点发展,力争到2027年绿色能源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

  海风产业“串珠成链”

  2023年,青岛全市新能源发电装机增长34.6%,达到482万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占全市发电总装机比重首次过半。在迈过这一能源结构转型的标志性关卡以后,青岛的能源还要如何向“绿”?以海上风电、光伏、海洋能为代表的海洋清洁能源是城市能源结构进一步转型变革的重要支撑。

  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青岛在新能源向海布局增量的道路上陆续取得重大突破。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陆域工程完工,一期用海获国务院批复,成为青岛首个立体确权海上新能源项目。三峡风电项目是青岛首个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按照山东省能源部门统一部署,青岛新筛选5个海上风电场址,可装机规模1300万千瓦,除了三峡,还包括华电、华能、大唐、中船等企业,均已启动选址或项目招标。

  一个投资大体量的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落地,背后牵引着由风电机组、海上输电、海洋工程、建设运维等关键环节组成的系统产业链。考虑到运输的便利性、成本等因素,相关环节企业往往会选择就近落地为项目进行配套,这将产生新的产业增量。

  目前,在风电装备制造赛道,青岛不乏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军企业。国内新一代自升自航式一体化海上风电安装船“蓝鲲01”、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套抗浪型漂浮式光伏平台“黄海一号”、国内综合性最强的第四代海上风电施工平台“港航平5”……仅2024年下半年,就有三台重量级新能源海工装备陆续从青岛交付。

  作为青岛电力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军企业,华斯壮、天能重工、东方铁塔等的电力钢构类、风电塔架等多种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汉缆股份500千伏及以下海底电缆、光电复合海底电缆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领先。盘古智能生产的风机集中润滑系统下游客户基本覆盖国内十大风机制造商,德国埃斯倍风电科技(青岛)公司在变桨驱动器领域做到行业“龙头”。

  在建设运维环节,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激光雷达,即使在复杂天气条件下,也能对500米高度以下、半径10公里左右的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将风向、风速等信息传回大数据平台。目前产品已成功拓展至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全球累计交付600余台(套)。

  在主机制造上,上海电气上合风电装备产业园制造的4.0兆瓦、6.0兆瓦和8.0兆瓦风机机组设备已于2023年6月起下线。然而在大功率风电机组领域的空缺,一度成为青岛的产业短板。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现“东方电气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开工”。这一具备全球最大功率等级海上风电机组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的落地,或将成为产业新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海上风电大项目的次第落地,青岛有望将风电装备产业企业“串珠成链”,带动风电装备制造赛道的快速成长。

  磨炼海上“氢”功

  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增量的并网、消纳,需要能源系统更高效、更灵活的调节能力。搭建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是一个可行路径。

  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配套的绿电制氢项目,是全省最大的绿电制氢项目。在海上新能源项目的有序建设中,将为青岛创造更多像这样的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综合开发的新场景。

  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启动海上安装。

  目前,青岛已有企业走通了适合沿海地区的可再生绿电生产绿氢的落地路径。2024年12月,国内首个工厂化的海水制氢科研攻关项目在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公司氢能“产研加”示范园内成功试产。这是我国首次直接在石化园区实施并实现产品回收应用于工业过程的百千瓦级的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为沿海地区消纳可再生绿电生产绿氢提供了探索方案。项目攻克了耐氯电极技术、高性能极板设计以及海水循环系统等关键技术难题,可以实现直接电解海水来制氢;项目用的电,来自园区水上漂浮式光伏的绿电,每小时可以生产20立方米绿氢,所产氢气直接并入公司管网系统,用于炼化生产过程和氢能车辆加注。

  在海水制氢的产业方向上,成本问题是制约产业化的“拦路虎”。据估测,目前海水制氢70%成本来自能源消耗,15%左右来自设备成本,15%来自运维成本。在0.4元每千瓦时电成本下,海水制氢的成本大约为每公斤氢气22元。有专家认为,海水制氢成本降低至10元以内后,氢能产业将迎来黄金发展期。这也意味着在这一领域,青岛企业还要继续爬坡过坎。

  落子在青岛这样的港口城市,绿电制氢的产业化在未来还有更大产业空间。2024年底出台的《上海市推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工作方案》提出,到2030年,上海港绿色甲醇、绿氨加注能力达到百万吨级。在航运业脱碳的大势下,绿氨、绿甲醇未来有望成为可替代的航运清洁能源。仅中国船舶集团北海造船目前手持的60多艘订单中,清洁能源动力船型占到了九成以上。加力部署推进绿电制取绿氢、绿氨、绿甲醇产业化,提升青岛航运绿色燃料资源供给能力,有望推动城市在国际航运燃料绿色转型中抓住新机遇。

  抢滩未来能源技术布局

  能源绿色转型是一项面向未来的、长期的战略性任务,新技术的加速转化将在更多产业领域催生具备蓬勃生长力的“绿芽”。

  青岛坐拥一众海洋高能级研发平台和新能源创新载体,以这些平台载体为依托,抢滩未来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将创造更大的产业发展潜力。

  研究表明,通过波浪能项目与海上风电项目之间共享基础设施、送出工程和供应链,可将波浪能的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降低40%,将推动海洋能商业化应用向前迈出一大步。眼下的青岛,兼具海上风光项目落地布局的机遇和强大的海洋能科研优势,为青岛海上风光氢储及海洋能综合开发赛道的崛起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目前,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海洋科研平台都在潮汐能、波浪能、潮流能领域部署了科技创新、样机海试和示范应用。华电集团、中国能建等能源央企纷纷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约,在海洋能源领域达成战略合作。

  强劲的太阳能电池出海热潮中,作为第三代技术的钙钛矿光伏电池成为各地争相布局的赛道。与目前市面上主要的晶硅材料相比,钙钛矿电池不仅投入成本低、转换效率高、形态多变,能量回收周期也只有晶硅的六分之一。在这一赛道,青岛已集中了山东省大部分科研机构和高层次人才,四方思锐、高测股份、宇霆光电等企业在产业化方面已有所规划和布局。

  四方思锐的原子层沉积(ALD)设备可应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组件生产的镀膜环节;高测股份是全球领先的高硬脆材料切割设备和切割耗材研发生产企业,在光伏硅片切片设备市场占有率高达70%左右,钙钛矿电池如果和晶硅电池叠层也需要用到光伏硅片,是公司密切关注并积极布局研发的领域;宇霆光电正在即墨区加快布局钙钛矿透明电极产业化,实现钙钛矿透明电极及相关关键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

  来自相关领域科研平台的成果也正在青岛加速转化。在位于城阳区的青岛未来产业园内,青岛与国家电投集团中央研究院钙钛矿电池研发团队的共建项目钙钛矿/晶硅叠层电池制备与小试产线集成项目正顺利推进。项目立足突破高效率钙钛矿/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器件结构设计、制备工艺及封装技术,形成兆瓦级成套叠层电池产线技术方案。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正推动建设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通用技术开发和试验检测平台,目前项目30cm×40cm钙钛矿电池组件核心设备全部到位并完成调试,具备制备组件能力,建成后可提供全产业链服务。

  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牵头组建的青岛储能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建成动力与电化学储能电池技术研发、电化学储能装备与标准开发、新型高效电化学储能器件研发3个公共研发平台,形成全固态锂电池产业化系统等一批重大成果。

  抢抓未来能源技术新机遇,推进“风光氢储”一体化发展,青岛要在绿色能源产业发展中同步实现城市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进阶优化。(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青岛日报2025年2月17日1版

责编:

审核:刘美显

责编:刘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