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十万亿山东想象

2025

/ 01/26
来源:

经济观察报

作者:

手机查看

  改革的方向既定,关键要看山东怎么干。答案就写在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山东将实施三大行动。

  作者:种昂

  封图:东方IC

  导读

  壹 ||烟台裕龙岛、淄博鲁油鲁炼、菏泽东明石化、东营港PX、青岛董家口炼化项目,共同绘就了山东石化产业新图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新质生产力。

  贰 ||山东变得不一样。特别是,山东的改变正在呈现一种加速度。经济规模即将跃上10万亿元的山东,会在这样的起点上开启新的征程。

  叁||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持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被列入到提升科技创新的首位,并从产学研融以及人才等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2024年,山东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86万亿元、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1月20日,在山东省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山东省省长周乃翔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给出了这样一份2024年山东经济“成绩单”。

  这预示着继广东、江苏之后,山东将在2025年成为第三个跻身“10万亿GDP俱乐部”的大省。

  山东是中国南北区域平衡的关键砝码。作为中国北方经济重要增长极,山东经济规模跨上10万亿元台阶,不仅是山东经济发展的历史性重要节点,也为缩小中国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注入了新的动力。

  10万亿元人民币约合1.37万亿美元。从全球来看,1万亿美元被视作经济大国的初级门槛。10万亿元人民币经济规模大体相当于印尼GDP总量。2023年,印尼在全球经济体排名中位居第16位。

  在经济专家眼中,“十万亿”并非一个单纯数量级的概念。就像一个人在财富达到一定数量后,总会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当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往往会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中国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在2017年。这一年,中国GDP超过82万亿元人民币,站上10万亿美元大关。从此,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从高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发展。

  山东一向被称为“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经济规模跨上10万亿元台阶的山东将呈现出怎样的发展图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它又将如何以高质量肩负起“大省挑大梁”的使命?

  答案就写在齐鲁大地上。

  

  “今天上午,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了争取东明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获批实施。”谈到这一点,山东省人大代表、东明石化集团副总裁丁书兵很是兴奋。

  山东省省长周乃翔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表述:高标准推进齐鲁石化鲁油鲁炼项目,争取东明石化炼化一体化、东营港PX上下游配套等项目获批实施,加快董家口炼化等项目前期工作。

  报告中提到的这几个项目,事关山东石化产业的发展大局。1月20日下午,在菏泽代表团召开全体会议时,丁书兵在发言中专门介绍了东明石化与炼化一体化项目。

  东明石化集团一直是山东乃至中国最大的地炼企业。目前该集团已有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050万吨/年,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形成了炼油和化工两大核心产业。

  东明石化董事长李湘平曾告诉经济观察报,中国原油进口量每年高达5.5亿吨,成品油市场却一直有着数千万吨过剩产能。加之全国七大石化基地相继建成投产,山东地炼身处南北夹击之下,传统炼油业务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让东明石化不得不向下游化工领域转型。

  2018年8月,就在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改革的第一年,东明石化注册成立了劲海化工,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投资70.7亿元筹建100万吨/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利用上游炼油的副产品来生产高端聚烯烃。

  聚烯烃是高端化工品的基础材料,下游可广泛应用于汽车、医疗器械、农业等领域。借此项目,东明石化炼油与化工业务占比转变为5:5。

  此后,东明石化投资220亿元建设了30万吨UPC科技试验项目,并与中科科乐建设了5000吨/年乙烯基聚烯烃弹性体(EPOE)项目,全面向石油产业链的下游化工领域深度转型。

  无论是东明石化还是菏泽市,都对1500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寄予厚望。1月20日,菏泽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春英在菏泽代表团发言时表示,这个项目建成之后,东明石化的油化比将由现在的5:5调整为3:7,菏泽全市化工产业规模也将由2024年2200多亿元增至4,000亿元,将拉动菏泽市GDP大约在400亿元左右。

  石化是山东的第一大产业。山东曾有两个“70%”——传统产业占工业比重约70%,化工业占传统产业比重约70%。很多业内人士记得,十多年前,每当全国闹油荒,北到黑龙江、南到广东的加油站老板、销售经理扎堆赶赴山东抢购成品油。

  那时候的山东地炼呈现出数量多(有数十家,全国最多)、规模小(多数炼油产能只有几百万吨)、分布散(遍布山东各市)的特点,其产能占国内总产能1/4以上、被称为“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可是,2015年全国规划七大石化产业基地时,山东未能跻身其中。这七大基地单个炼厂的平均规模在1500万—2000万吨/年,浙石化甚至达到4000万吨/年。相比之下,山东只有几百万吨的众多炼厂就成了“小舢板”。

  山东业界人士对此忧心忡忡,有的大型炼厂,如东明石化探索转型,有的中小炼厂被迫选择关停。也正是从那时起,山东的主政者和企业界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如果不作出产业调整,山东地炼企业迟早会被一家家淘汰!”

  2023年,山东化工产值达2.8万亿元,相当于山东经济体量的1/4还多。在今年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山东石化产业的新图景。近些年来,以东明石化为代表的石化企业焕然一新,不仅改变着城市产业版图,也改变着山东石化产业的“成色”。

  2024年9月,总投资1168亿元的烟台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1000万吨炼油二系列装置正式投产。12月19日,“1600万吨炼油+100万吨乙烯”规模的中石化齐鲁石化鲁油鲁炼转型升级技术改造项目破土动工。

  烟台裕龙岛、淄博鲁油鲁炼、菏泽东明石化、东营港PX、青岛董家口炼化项目,共同绘就了山东石化产业新图景。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新质生产力。

  

  在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的表述:山东“获批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

  这的确是“历史性”的跨越。只有了解山东的人才知道这其中的不易。

  从能源结构看,山东曾有两个“80%”——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省内煤电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一度高达80%。由于产业结构偏重、基础工业比重偏高,山东煤炭消费总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一。

  截至2018年,山东省煤炭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74.5%,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火电装机量及发电量居全国第一。

  正是从2018年起,山东率先发起了一脉相承的两场改革——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改革的矛头直指原有产业结构,山东提出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同时,将“新能源”列入“十强”产业集群,一面压缩小煤电,一面探索建立“风、光、火、核、储、氢”等多能互补的新型能源体系。

  在不懈的努力之下,这些变革到了收获的季节。

  仅仅在2024年,山东就有一系列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项目落地:半岛南U1二期等项目建成投运,完成第二批977.5万千瓦陆上集中式风电竞配,石岛湾核电扩建一期开工建设,招远核电一期获得国家核准,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2164万千瓦……“十四五”以来,山东新能源装机以25.2%的速度增长,装机规模和发电量三年实现双翻番。目前,山东的光伏、生物质、风电装机规模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二和第五位。山东已提前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2024年11月,山东省能源局发布消息,山东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已达1.06亿千瓦,历史性首次超过煤电。山东就此结束了“一煤独大”的能源格局。“突破1亿千瓦大关”,意味着山东一年可发1900亿度的“绿电”,实现新增用电量全部由绿电供应。当时,出席发布会的山东省发改委副厅级干部王福栋表示,能源既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突破口,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未来,随着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风光储输一体化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的开发建设,将直接新增投资近万亿元,并带动光伏、核电、海上风电装备、氢燃料电池等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化发展。

  比如,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在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中,石岛湾公司联合产业链上下游500余家单位,研制出包括主氦风机、蒸汽发生器等2200多套世界首台套设备。2024年初,总投资360亿元的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一期项目在济南启动。这是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引进的投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三期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年产值数百亿元,年纳税额达12亿元。

  根据《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山东将继续加码新能源——加快核电核准开发节奏,推进海阳二期、石岛湾扩建一期等工程建设,开工招远一期1号机组;统筹推进海陆风电开发,推动第一批陆上风电项目能并尽并、第二批项目应开尽开,有序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试点;推进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提速鲁北基地建设节奏,在运光伏发电装机达到8250万千瓦以上、保持全国领先优势。

  经过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变革,山东“高能耗”、“高污染”、“一煤独大”的固有印象被彻底颠覆。

  山东变得不一样。特别是,山东的改变正在呈现一种加速度。

  体现在数据上,2024年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8.3%,高于全国2.5个百分点。新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3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35个、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2.1%,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53%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占比超过49%。

  2024年,山东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顺利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正如山东省省长周乃翔所说,这一年来的历程极不平凡,取得如此成绩殊为不易。

  经济规模即将跃上10万亿元的山东,会在这样的起点上开启新的征程。

  

  2025年更为关键。

  这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实现五年目标的决战之年,还是“十五五”规划的谋划之年。

  2025年,山东将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速目标定为5%以上。山东省发改委在《202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中这样解释:“山东省经济近5年年均增长5.5%左右,2025年安排5%以上的增长,既是可行的,又能够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留出空间。”

  如何理解这样的考量?

  山东省政协委员、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刘德军认为,一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倒逼,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必然要求局部区域高质量发展;一是因为在内部人们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山东在经济高速增长、总量跨上10万亿后,更应加快探求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改革的方向既定,关键要看山东怎么干。答案就写在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2025年的重点工作,扩大内需、提振消费被历史性地列为首位。学术界有这样一种观点:以往在短缺经济下,消费是以需求侧拉动为主;在过剩经济时代,消费要靠供给侧来驱动。比如,一款新的苹果手机、特斯拉车型,往往就能在国内带动数十亿甚至上百亿元的消费。从这个角度来说,消费本质上要靠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实现。

  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5年山东将实施三大行动。

  首先要“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2024年,山东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 9.4%。尽管增速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但山东省政协常委王兆连在他提交的一份提案中表示,作为经济大省,山东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虽有突破,但与广东、江苏等省份相比仍显不足,

  2023年,山东省R&D经费达到2386.0亿元,广东为4802.6亿元、江苏为4212.3亿元、北京为2947.1亿元、浙江为2640.2亿元。王兆连认为,山东应建立民营企业创新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和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我们注意到,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持续提高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被列入到提升科技创新的首位,并从产学研融以及人才等各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

  其次,山东将“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此前,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按照以项目投资拉动新型工业化的思路,2025年1月10日,山东省政府发布《关于下达2025年省重大项目名单的通知》,包括562个省重大实施类项目名单和38个省重大准备类项目名单,总数量共600个。其中,既有总投资过千亿的石化新项目,也有大量数百万元的技改工程,还有令人耳目一新的低空经济、航空航天、芯片材料等未来产业。

  今天的项目数量就是明天的经济总量,今天的项目投资就是明天的产业结构。它们将成为山东在新起点下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一直以来,在与粤苏浙等其他几个经济大省的比拼中,山东农业、工业有比较优势,服务业则相对薄弱。

  现代服务业主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还包括消费性服务业、公共性服务业和基础性服务业4大类。

  近日,重庆市原市长黄奇帆在先进制造商学院公开课上讲到,高端装备产业都有一个特点,硬件大体只占总价值的50%。比如,一个手机拆开,1000多个零部件可能只值3000元,看不见摸不着的操作系统、软件专利、芯片程序等可能价值3000元以上。一件高端装备价值的50%、甚至60%来自生产性服务业。他认为,在这个意义上,谁掌管生产性服务业,谁就是产业链的灵魂;搞生产性服务业就是在搞制造,就是在搞新质生产力。

  大幅提升制造价值的却在制造之外。作为制造业大省,山东懂得其中奥妙,这正是山东的潜力所在。它尤其需要现代服务业提升产品、产业的层级和价值。2025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25年将深入实施生产性服务业百企升级引领行动,再培育30家左右领军企业;加快发展信息服务业,新建设30家左右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支持全国电子信息百强、软件百强企业提升产能规模和产业链主导力,力争信息技术产业营收增长10%左右。

  有人把“大省挑大梁”比喻成泰山挑山工,只有腰粗(体量大)、腿壮(快增长)、体质好(高质量),才能行稳致远,最终登顶。

  如果把10万亿的山东比作泰山挑山工,中国有理由对这个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期望更多。

责编:

审核:刘旋

责编:刘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