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编者按:
文明,是城市的一道道风景,是身边的一缕缕温暖,是无形的一股股力量。2024年以来,“五个淄博”建设不断深化,“有淄有爱”文明建设工程实施推进,激发着每一位市民“我在淄博、我爱淄博、我是淄博人”的归属感、荣誉感,以更高水平文明赋能高质量发展。
即日起,大众网·海报新闻推出“淄博,何以文明”策划,通过“五个淄博”角度展示文明建设工作,一起感受城市文明的澎湃力量。
大众网记者 孙莹 淄博报道
泱泱齐风,俯瞰千古风华绵延,诉不尽的陶琉璀璨、文脉悠长;齐风鲁韵,荡漾小城岁月悠悠,道不完的热情有爱、善良厚道。
因烧烤而晋升为“网红”城市的淄博,其实是座低调的历史文化名城。数千年文脉传承、遍布大街小巷的文化氛围、融入日常生活的文化气息,成为这座城市最强劲而蓬勃的力量。
2024年以来,“文化淄博”建设不断深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共生,现代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熏陶,“人好物美心齐”的城市品牌越来越深入人心。
文明成景有序有礼
全市设置便利停1.5万个,放心亭236处,安心座3715个;依托“城市文明合伙人”机制,开展“爱依旧”小微扶助项目,增设便民服务设施780余处;设立潮汐便民市场22个,潮汐摊位700余个;设置“宠物厕所”400余处;打造“有爱餐厅”20余个……
从养犬到出游,从餐桌到街头,从市集到家园,淄博市文明办以实施“有淄有爱”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为统领,联合市直部门单位推出文明成景八大行动,聚焦餐桌、出行、旅游、市集、家园、养犬、窗口、街巷八个方面,串联起市民的日常生活,让文明之风充盈在城市的每个角落。
“墙上这些照片,年轻人看个新鲜,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看,都是回忆。”居民李阿姨幸福地说。2024年3月,淄博结合背街小巷的历史文化元素进行改造升级,打造了80余处以陶琉、传统文化、家风家训等为主题的文化墙。一幅幅老照片,记录了城市的昨天和今天,诉说着无数普通人的故事与情怀,从破旧低矮的老屋到高楼林立的新城,从狭窄拥挤的街道到宽敞明亮的马路,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让居民寻回了那些年共同的记忆,也彰显了城市文明的底色。
餐馆里,食客理性消费、合理点餐、餐后打包的节俭之风在不知不觉中盛行起来;市民骑行电动车主动佩戴安全头盔,绿灯时有序通行;停车场里,车辆沿线整齐停放……这些瞬间正是“文明成景”的生动写照。
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把齐文化融入思政课,好像从现代穿越回古代,正在与管仲对话呢!”在临淄区金岭回族中学,刚刚上完的一堂齐文化特色思政公开课让不少学生意犹未尽。
淄博市探索“齐思政+”文明实践工作路径,打造“齐思政”云平台和“思政大先生”品牌,招募“大先生”193人,确定结对共建文明实践站点 429个,开展宣讲450余场次,受众近 2.5万人。
文明实践“思政大先生”,用群众语言打动百姓心,而“遍地开花”的各类文化活动、红色文旅资源,更是点亮了群众文化生活。2024春节山东乡村文化旅游节在淄博高青启动,全市组织活动3000余场次,参与人次30余万,各种文艺表演、非遗文化精彩纷呈。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封建迷信等主题的移风易俗小戏小剧走进社区、村庄,巡回展演50余场,线上播放量累计突破15万人次。“村晚”“两节四集五赛”群众文体活动开展7000余场次,成为群众才艺大舞台、特色文化大秀场。
“我们从滨州过来,之前知道焦裕禄的一些故事,这次实地参观后感受更深刻。”带孩子在焦裕禄纪念馆参观的滨州游客李先生感慨道。“红色研学团”“红色体验馆”“红色休闲游”等红色文旅深度融合的沉浸式体验,成为淄博激发红色文化活力、彰显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亮点所在。
文化服务有“淄”有味
城市书房全天开放,才艺课程随心报名,文化社区与时俱进……在淄博,一股以社区为阵地的好学新风悄然兴起,“家门口”有书读、有活动、有课堂成为了越来越多市民的日常生活。
“汇龙湖里荡起金色水波,涿河从身旁流过,鳞次栉比的学府在此坐落……”嘹亮的歌声如清泉般流淌入耳。周村区大街街道荣和社区结合地域特色,设计编排了社区LOGO、《荣和之歌》等专属文化标识。
去年以来,淄博市“五融并举”,推动价值观念、资源、场景、活动、机制在城市社区融会贯通,打造“里仁为美·齐乐融融”社区文化共同体。围绕“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探索“齐有爱”“齐养德”“齐育美”“齐健康”“齐劳动”五类文化社区,启动“一齐学·大众夜校”项目,通过公益性收费、优质延时服务、多元课程设置等创新实践,推动优质文化资源更好汇聚社区、直达居民。截至目前,推出第一批特色文化社区20个,正在建设的文化社区30个,叫响了“齐心悦民”等20余个特色文化品牌。
“如何提升孩子专注力,做好孩子引路人?”淄博市张店区马尚街道恒大社区定期开展“一齐学”之“梦起航家学苑”父母课堂活动,张店区凯瑞小学巩玉梅老师多次为家长授课。这样的课程已经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每周五晚恒大社区居委会都聚集着上课的家长。
底蕴厚重、文化多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共生,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互促共进,文化供给和群众需求同频共振。这便是淄博,一座“和谐美好的文化之城”。
责编:田泽文
审核:李玉梅
责编: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