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山东这家企业的产品,听名字离你我生活很遥远,其实密切相关

2025

/ 01/11
来源: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作者:

大众新闻记者 从春龙

手机查看

  ■编者按

  干出“走在前”的样子,干出“挑大梁”的担当。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为山东发展把脉定向、掌舵领航,赋予山东“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

  当前,为奋发有为做好经济工作,全省上下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体会议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鼓足干劲、改革创新。

  为生动记录山东16市高质量发展的火热实践,挖掘经济典型案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振发展预期信心,大众日报·大众新闻特别推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大型行进式主题报道,派出16路记者深入企业生产车间、项目建设现场,用脚步丈量大地,用镜头记录发展脉动,为你带来高质量发展一线的最新报道。

  万华:创新不停歇,产品入万家“以前只知道咱们烟台万华很牛,没想到身上穿的、家里用的、出门坐的,都有万华的产品。”1月7日,烟台万华化学的展厅迎来一个参观团,市民吴女士看着汽车、沙发、纺织品、玩具、化妆品等琳琅满目的生活用品,以及高铁、飞机、风电等大型装备,由衷地赞叹道。

  烟台合成革厂是万华的前身,当年创立的初衷就是解决老百姓穿皮鞋的问题。如今,皮鞋的问题早已解决,万华化学的产品以更多形态走进了千家万户。

万华磁山全球研发中心。

  “化学,让生活更美好”是万华的使命。展厅里每一件能够造福百姓的产品,都源于孜孜不倦的创新。

  “那边就是我们的40万吨环氧丙烷生产装置,采用万华自主研发的、国际领先的POCHP技术,从工艺流程到催化剂均为自主研发,同时还实现了核心关键设备全部国产化。”1月7日,记者跟随万华化学(蓬莱)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帅,登上园区消防大楼顶楼。天台视野开阔,举目四望,烟台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的十几套生产装置已陆续投产。

  环氧丙烷,听名字似乎离老百姓很遥远,但其实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瓶无色液体,就是用环氧丙烷生产的聚醚多元醇,它跟我们的拳头产品MDI配合使用,可以生产软泡聚氨酯,就是我们常说的海绵,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软体家居产品。”在万华化学的展厅里,研发工程师虞根海指着汽车座椅、沙发、床垫等产品说道。

  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一期项目从2022年开工建设,两年多时间落地十几套装置,平均算下来每个季度就有一套装置投产。这几年是万华化学技术成果集中落地转化期,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正是为承接这些成果而设立。

  让这些新技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是对创新的战略定力,是鼓励创新的良好生态。

  以生产环氧丙烷的POCHP技术为例,涉及过氧化、环氧化、氢解三个关键步骤。其中,环氧化和氢解环节都要有催化剂的参与。环氧化催化剂和氢解催化剂开发难度极大,万华实现了从催化剂基础配方、生产工艺到生产专用设备的创制开发。

  “以氢解催化剂为例,氢解过程温度比较高,过程中还容易脱水、聚合及过度加氢,导致生成经济价值不高的副产物如异丙基环己烷。因此对催化剂的强度、抗烧结性、选择性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万华研究院催化剂课题组负责人李作金说。

  万华启动研发项目时,国内用得比较多的是贵金属催化剂,其价格较高,且转化率和选择性均不理想。“基于对反应和催化剂的深入理解,万华开展了新型氢解催化剂的设计开发,启用了9套实验装置,对400多种配方体系进行验证。”李作金说,研发最吃紧的时候,他和同事吃住在单位,9台装置24小时不停,他们的实验室被称为“长明实验室”。

  经过反复“失败”,团队最终攻克相关难题,非金属氢解催化剂取得成功。现在生产每吨环氧丙烷,用在氢解催化剂上的成本比之前下降了3/4,生产过程中还不产生副产品,可以将原材料“吃干榨净”,经济效益更高。

  良好的创新生态,激发了大家的干劲。李作金的团队平均年龄不足30岁。从2008年至今,这个团队已经成功研发20多款催化剂。

万华化学技术人员在进行科研攻关。

  “万华始终把技术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培养。”万华化学常务副总裁、中央研究院院长华卫琦告诉记者,POCHP这个技术的研发,全过程共有300多位万华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前后历时近10年。当前,万华的POCHP产业化实现年产能40万吨,全球最大,不管是能耗还是环保水平,都是全球领先。靠着对技术的执著,万华已经有14项全球首创技术、47项打破“卡脖子”技术、超过6200项发明专利。

  ■短评

  冷板凳与热板凳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要变“模仿”为“创造”,闯入“无人区”。越是原创性科技攻关,研发周期越长,风险和难度越大,失败概率越高。企业研发人员要学会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

  研发人员要受得了“冷板凳”,而企业负责人要给研发人员坐“热板凳”。《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到,“国家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自由探索、勇于承担风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只有企业营造出“鼓励创新、宽容失败、重奖成功”的创新生态,研发人员才能放下心理包袱,心无旁骛做研究、出成果。

  (大众新闻记者 从春龙)

责编:

审核:付兴帅

责编:付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