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大众日报
获批全国首个医养结合示范省、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平台、设立全国首个中欧班列中东欧集结中心……2024年,大众日报定格了许多值得铭记的“首个”“第一”,记录了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经验。透过这些“首个”“第一”,我们看到了山东干出了“走在前”的样子,干出了“挑大梁”的担当!
●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海阳首飞,创造十余项全球和全国纪录
1月11日13时30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海阳附近海域使用引力一号遥一商业运载火箭,将搭载的云遥一号18-20星3颗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飞行试验任务获得圆满成功。引力一号运载火箭首飞即采用难度较高的海上发射,刷新了全球运力最大固体运载火箭、我国运力最大民营商业运载火箭纪录,进一步丰富了我国运载火箭型谱。
●山东获批全国首个医养结合示范省
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命名山东省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的通知》,根据通知,我省成为全国首个医养结合示范省。截至2023年底,全省医养结合机构962家,占全国总数12%以上,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5078万,均居全国第一位。
●全国首个负碳海岛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产品总值为5.9亿多元
3月,《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报告(2022年度)》显示:2022年,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产品总值为59474.45万元;单位面积生态产品总值价值量为1811.48万元/平方千米,标志着全国首个负碳海岛“绿水青山”有价了。
●全国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山东参与交易企业数量、交易额全国第一
碳市场作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一个基础性政策工具,目前已平稳运行近3年。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的履约年,我省所有企业均实现了“应履尽履”。2023年是碳市场第二个履约周期履约年,我省履约率为100%;共有225家发电企业参与碳排放配额交易,交易量7169.08万吨,交易额46.66亿元,参与交易企业数量和交易额均为全国第一。
●山东造国产眼科生物药首次“出海”
4月17日上午9点多,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unit6810号仓库前,一辆厢式冷藏车满载雷珠单抗注射液缓缓驶出,启运欧洲。雷珠单抗注射液是我国首个“出海”的眼科生物制剂,也是山东首个出口的单抗生物类似药,首批产品将销往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
●山东率先实现“一村一图”全覆盖
5月7日,山东“一村一图”工程数据成果在聊城发布,山东在全国率先实现行政村“一村一图”全覆盖。山东利用3年时间完成了全省0.2米分辨率航空遥感影像数据采集,覆盖全省15.8万平方千米,现已制作完成79655个行政村的全景照,数据成果实行电子化存储及发放。
●山东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平台
5月,推动生态环保产业健康发展,我省建成全国首个省级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和环保产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由省生态环境厅、省科技厅指导,省生态环境规划研究院承建并运维,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搭建生态环境技术供给和需求信息、研发和转化信息的双向对接桥梁。
●国内最新一代海上风电安装船“蓝鲲01”在青岛交付
6月30日,由山东海洋集团所属山东蓝鲲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1500吨海上风电安装船“蓝鲲01”在青岛顺利交付。“蓝鲲01”的交付,标志着国内最新一代自升自航式一体化海上风电安装船正式诞生。
●全国最大盐穴储能集群落户泰安
8月16日,由中储国能、山东高速、水发集团三家企业分别投资的总装机1920MW盐穴储能产业集群项目在肥城市签约落地,项目开工后,肥城市在建在运盐穴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3180MW,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盐穴储能示范应用基地,助力泰安打造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同日,世界首条商业化10GWh普鲁士蓝基钠离子电池生产项目开工,将进一步放大肥城在新能源领域的比较优势。
●全国首张集装箱碳足迹核算服务报告单在青岛开出
8月22日,山东港口青岛港研发打造的港口集装箱碳足迹核算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全国首张集装箱碳足迹核算服务报告单在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开出,这也标志着山东港口青岛港成为全国首个可提供碳足迹在线核算服务的港口。
●山东设立全国首个中欧班列中东欧集结中心
当地时间9月7日下午2时40分,山东中欧班列首个中东欧集结中心落地塞尔维亚,山东也因此成为国内首个设立中东欧集结中心的省份。山东将将依托塞尔维亚集结中心,加快推进匈牙利布达佩斯、波兰马拉舍维奇等重要节点布局,积极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打造一批中东欧班列精品线路,由点及线、连线扩面,织密巴尔干半岛及中东欧地区服务网络。
●全国首个“零碳港口”在潍坊建成
10月15日,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向潍坊港正式授予碳中和评价证书,这意味着潍坊港建成全国首个“零碳港口”。目前潍坊港通过建设分散式风电系统、应用氢能车辆、推进电能替代和自动化改造等一系列减排措施,并通过使用合格的碳信用对剩余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抵消,经测算能够实现碳中和。
●山东国家级智能工厂数量全国第一
今年以来,山东人工智能产业加速发展,核心产业算法、算力、数据关键要素均实现较快增长。截至前三季度,山东已累计培育国家级智能工厂35家,数量居全国第一,省级智能工厂241家;深化探索“产业大脑+晨星工厂”新模式,已培育AI赋能、数据驱动的重点行业“产业大脑”64个、“晨星工厂”4220家。
●我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并网发电
11月13日,位于东营市垦利区海域的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级海上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完全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17.8亿千瓦时,大约能满足267万普通中国城镇居民一年的用电量,节约标煤50.3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4.47万吨。
●山东首单水土保持碳汇项目150万元成交
1月13日上午,山东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项目正式签约,沂源县龙子峪小流域通过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形成的5万吨水土保持碳汇量,被当地两家企业以成交总价150万元买走,开启了我国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碳汇交易的先河。
●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挂钩“节水贷”业务在山东落地
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挂钩“节水贷”业务11月在烟台成功落地,由恒丰银行为山东招金膜天股份有限公司投放贷款1000万元用于膜技术研发推广,成为深化政银企合作、加强节水金融服务的一项创新成果。
责编:
审核:陈凤祁
责编:陈凤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