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
(一)
11月21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济南高规格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参加会议的,除了民营企业家代表,有关省直部门单位、中央驻鲁单位主要负责同志,还有16市主要负责人等。
一个细节是,座谈会上,除了10位企业家代表发言外,《重点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制约》《重点民营企业对全省发展的意见建议》同时印制,摆放在与会代表桌面上。
原来,为开好这次座谈会,山东有关部门对所有参会企业当前发展面临的具体困难制约进行了摸排,并征求其对全省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的意见建议,形成的68条具体困难、92条意见建议,——明确落实责任单位。
会上的一段话,更直白地道出了山东对民营企业的态度——当前,民营企业还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各级各部门要聚焦突出矛盾问题,全力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保驾护航。
企业经营发展,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来自市场的有之,来自企业自身发展的有之,全力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保驾护航,意味着山东亮明想尽办法为企业排忧解困,与民营企业同舟楫、共风险,坚定做民营企业发展“自己人”的鲜明态度。
难怪这段表态赢得了与会企业家给予的热切回应。歌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表示“更加坚定扎根潍坊、立足山东、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山东步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赵超说“将更加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
(二)
回顾这几年山东出台的一系列重磅政策会发现,“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并非只是此次座谈会上的一段表态。
“非公10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45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35条”“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山东真金白银、持续加码对民营经济倾力支持,有的放矢为民营企业发展解矛盾、补短板。
完善民营企业参与能源、交通、水利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15个民间投资项目纳入全国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290个民间投资项目纳入2024年省重大项目清单等,切实解决了一系列困扰民营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诸多层面都能看出,“山东民企”四个字正焕发出不同以往的崭新气象。
看数据:前三季度,山东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增长10.3%,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增长7.2%,占全省全部投资比重62.8%,高于全国12.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总值1.85万亿元,同比增长4.5%,高于全部进出口总额1.5个百分点,民企成为山东发展名副其实的生力军。
看项目: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玖德化学绿色低碳新材料一体化、爱旭太阳能高效电池组件等重大民间投资项目成为区域发展重要的拉动力和增长极。
看影响:说起鲁企,外界的反应不再只是山东能源、潍柴控股、山东高速这些大牌国企,魏桥创业、歌尔股份、南山集团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营企业正成为鲁企新的代言人,他们的出现也鲁企的面貌更加新锐和多元。
(三)
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国企大省”,山东扶持培育国企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等,在全国树立了标杆。2023年末,省属企业资产总额首次突破5万亿元,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净利润总额、资产总额创历史新高。
但支持国企发展和支持民企发展是两套不同的“打法”。相较国企,民营企业则是具有自主性的微观经济单元,其诞生、扩张、收缩、退出,无不出于其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很难通过行政命令施加干预。
这就决定了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需要走一条间接影响的道路——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
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市场能解决的交给市场,社会能做好的交给社会,市场不能有效解决、社会不能做好的,政府就主动跟进。
如此一来,民营经济的发展信心才能提振起来,更多的民营企业实体才能冒出来,强起来。
看清了这个逻辑,也就读懂了山东这些年一系列动作背后的目的:持续开展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问题自查自纠,推行1份公共信用报告,代替52个领域的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改革,建立5个维度72个指标的通用型信用风险分类模型,对低风险企业大幅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开展拖欠民营中小微企业债务案件专项执行行动……
凡此种种,指向一点——更优的营商环境。
(四)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各级政府一厢情愿,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展现主动作为,实现双向奔赴。
此次座谈会上,多位企业家不约而同提到的“抢抓发展机遇”。民营企业处在市场前沿,往往对政策感受最敏锐、把握最及时,准确把握政策导向,领会战略意图和精神实质,企业就能更好享受政策红利,获得更大的发展。
而当下,正值宝贵的发展窗口期。9月26日中央政治局提前召开会议,央行、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重要经济部门密集发布增量政策;年内提前下达明年100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1000亿元“两重”建设项目清单……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重大政策机遇带来的窗口期蕴藏着发展的机遇和风口,深入研究、吃深吃透,从政策中强信心、明方向、找方法,迎着政策导向发力,就能实现更好地发展。
同向发力、双向奔赴,政策效能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才会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此,山东亮出了态度,民企亮出了信心。
(大众新闻记者 李振)
责编:
审核:李云霞
责编: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