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辛振东 济南报道
南四湖是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四个相连湖的总称,是全国第六大、山东第一大淡水湖,流域面积3.17万平方公里,承接鲁苏豫皖4省34个县(市、区)53条入湖河流。同时,南四湖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的调蓄湖泊和输水通道,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键节点,在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南四湖治理保护,坚决扛起南水北调水质安全保障政治责任,将南四湖流域污染治理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水的前提和关键,创新实施一系列突破性举措,全力推动流域综合治理。
记者梳理南四湖的治理保护工作发现,以2013年11月南水北调东线正式通水为节点,南四湖实现了从“酱油湖”向“清水湖”,从“鱼虾绝迹”到“鸟翔鱼跃”的重大转变。
“治”字当先,千亿元投入提水质
以前的南四湖污染问题有多严重?时间要回拨到2001年,在国家确定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南四湖时,调水沿线的污染可以称得上是十分严重。当时,南四湖流域内人口密集,造纸、化工、印染、酿造等结构性水污染突出,整个流域没有入海通道,各类废水最终都汇入了南四湖。当时的南四湖53条入湖河流鱼虾绝迹,湖区水质全面呈劣五类,按照国家南水北调治污规划,调水干线达到Ⅲ类水质目标,需削减污染负荷绝对量80%以上,治污难度可想而知。
治理前的南四湖流域(资料图)
2002年至2013年,山东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深入实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颁布出台《山东省南水北调条例》《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探索推广“治用保”流域治污体系。
从污染治理的“治”,循环利用的“用”,再到生态保护的“保”。“治用保”三个字背后,是枣庄、济宁、泰安、菏泽等流域各市付出巨大牺牲,累计投入超过千亿元用于流域治理保护,南四湖水质由劣Ⅴ类逐步提升至Ⅲ类。
“稳”字为重,严格标准保水质
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水十条”,湖区水质考核指标由2项(高锰酸盐值指数、氨氮)增加至21项。为保障湖区水质达标,山东修订《山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省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区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持续开展人大执法检查;印发实施《山东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深入实施“1+1+8”污染防治攻坚战;修订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加严了指标限值。
同时,山东对入湖河流超标断面实施“挂号”管理,对责任县(市、区)予以环评限批;以控制断面为基本治污单元,构建“源头提质增效—过程拦截控制—末端生态修复”三级污染防控体系。截至“十三五”末,南四湖湖区水质保持在地表水Ⅲ类标准,流域内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达96.3%。
岸绿水清“美”自来
法制保障、科学规划、统筹协调、省际联动,一系列“组合拳”,让整个南四湖流域,岸变绿、水恒清、景更美。自2013年11月15日通水以来,南水北调干线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一直保持100%;南四湖水质显著改善,列为全国首批8个水质良好湖泊之一,2023年南四湖流域36个国控断面、南水北调东线13个国控断面以及省辖39条入湖河流优良水体比例均实现“三个百分之百”,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如今岸绿水清的南四湖
值得一提的是,在做好“水治理”的同时,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有力保护。南四湖流域内植物种类达656种、鸟类达314种,曾绝迹多年的水雉、白枕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重现,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震旦鸦雀和全球极危物种青头潜鸭在南四湖大量繁衍生息。微山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规模丰度在国内位居前列,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湿地”,实现了水质改善与环境变美的双赢。
责编:孙翔
审核:张达伟
责编:张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