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兼济家国的平凡者,少不了山东人……

2024

/ 10/08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作者:

手机查看

  今天我们要去认识几位普通的中国人,看看他们是如何怀着一颗平常心,尽己所能,做出兼济家国的不凡事的。

  2023年12月18日,一场6.2级地震给甘肃、青海两省造成了严重的人员财产损失。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地震引发了“砂涌”现象,翻滚的淤泥将大量房屋包围、冲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各种救援力量迅速赶往现场,展开搜救。她叫宋梅莲,是草滩村的一名普通村民,在12月的寒风冷夜中,她每天自发为一线的救援人员送去了热汤热饭。

  宋梅莲:送的是热饭 更是妈妈的暖心

  10月的青海凉意渐浓,在海东市草滩村,工人们重建家园的热情丝毫未减,村道修整和水渠建设正在加紧施工中。走进草滩村的这户小院,三角梅、月季等各类花卉生机盎然。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宋妈妈”的,就是这家的女主人宋梅莲。在积石山6.2级地震救援期间,受灾群众被安全转移至临时安置点,看着救援人员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寒夜中不停奔波,紧张救援,宋梅莲想尽自己所能,让救援人员吃上一口热乎饭。

  当宋梅莲在安置点上每天为救援人员做后勤保障的同时,她的儿子也一直奋战在救援一线。

  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三天,宋梅莲给四号救援点送饭的时候,她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就是正在参与救援行动的儿子祁珍辉。

  看着儿子一身的疲惫和泥泞,宋梅莲心中满是心疼,但她知道此时此刻儿子有更重要的任务,寒暄几句之后便急忙赶往下一个救援点送饭。

  抢险现场:儿子一线施救 父母身后送饭

  宋梅莲的儿子祁珍辉恰巧就是本地民和县消防救援大队的消防员。地震发生后,当应急救援工作全面展开时,祁珍辉在统一部署下,震后不到半小时就抵达了受灾最严重的现场参与救援。一边是儿子在一线全力救人,另一边则是父母不断为救援人员送上热乎饭菜,一家人正是以“前方无畏,后方无私”的方式拯救着自己的家园和乡亲。

  抢险救灾一家人:前方无畏 后方无私

  祁珍辉既是一名消防员,也是一名退伍军人,日常刻苦的训练造就了他坚毅的性格,在平时的训练中他争当第一,积极参与队站开展的各种业务技能训练。在抢险救援现场,他临危不惧,冲锋在前。

  海东市民和县消防救援大队消防员 祁珍辉:从第一时间赶赴救援现场到最后结束归队,待了16天,自己的主责主业要投身救援当中,争分夺秒第一时间把受困者救出来,尽最大可能保证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

  祁珍辉的坚毅性格离不开他的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一点一滴地融入祁珍辉和姐姐的心里。

  民兵甘大利:台风“摩羯”登陆 宝贝女儿出生

  我们再来认识一个五口之家,就在一个月前的今天,生活在海南省文昌市的市民甘大利一家迎来了第三个孩子、小女儿甘佳煊。可就在这个可爱的小宝宝出生前夕,超强台风“摩羯”携风带雨地向海南文昌汹涌袭来,这让所有人不免心头一紧。9月6日16时20分前后,超强台风“摩羯”在文昌市翁田镇沿海地区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以上。“摩羯”正面侵袭海南文昌,导致各地道路、房屋、农作物受损。城镇主干道出现大量积水和树木倒伏现象,给市民群众出行带来极大不便。为快速恢复群众生产生活秩序,消除安全隐患,文昌全市上下众志成城、风雨齐心,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以最快的速度抢通、抢修、抢险和灾后重建,全力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甘大利有一个特殊的身份,他是当地民兵应急连的一名民兵战士,超强台风“摩羯”过境文昌,给原本准备迎接新生命的甘大利出了一个大难题。

  民兵甘大利:女儿出生后的最初72小时

  一边是正在医院待产的妻子,另一边是严峻的灾情和自己的使命。短暂的犹豫之后,甘大利毅然决定前往抢险救灾的第一线,这也让他错过了见证自己小女儿出生的重要时刻。常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但甘大利在“小棉袄”来到这个世界的最初72小时,父女间只匆匆见过两次面。

  在孩子出生后的72小时里,甘大利只见到女儿两面,而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又跟随民兵连的战友们继续投入当地的恢复重建工作当中。

  台风“摩羯”肆虐后的文昌满目疮痍,倒伏的树木、路灯、广告牌严重阻碍了救援工作的全面展开。在女儿出生后的最初三天,甘大利和他的战友们将全部时间都投入清障抢通的工作当中。搬运垮塌的树木杂物、疏通被堵塞的城市干道,为的就是能够第一时间抢通道路,让各方救援力量能畅行无阻。尽管内心充满了对妻子和女儿的亏欠,但甘大利知道,所有为早日恢复文昌秩序做出的努力,也都是给予家人正常生活的保障。

  殷宝荣、殷玉龙:探索大棚夏菜“青黄相接处”

  我们再来认识一对父子:父亲叫殷宝荣,儿子叫殷玉龙,他们是国内蔬菜生产的重要基地——山东寿光的蔬菜种植户。今年夏秋季节,很多地方的菜价跟气温一样居高不下,而菜价起伏的原因是每年的6到8月,由于气温高、湿度大,再加上虫害高发,原本用于蔬菜栽培的种植大棚都需要“休棚歇业”,也就是让大棚停止种植,休养生息。这就会出现一个蔬菜供应的“青黄不接”阶段,也被称为“夏淡期”。那么,如何缩短这个“夏淡期”?找到那个尽可能让“青黄相接”的平衡点呢?我们就去看看这对种菜父子的探索。

  眼下是山东寿光大棚蔬菜生长的关键期,国庆期间,殷玉龙在自家的大棚里忙活着蔬菜的田间管理,保证蔬菜的正常生长。殷玉龙今年45岁,现在,他打理的是新一代标准化、智能化种植大棚。而他的父亲殷宝荣,则是寿光当年最早的一批大棚蔬菜种植户。

  早期的大棚技术在冬季保障农作物安全过冬、保产稳产时作用明显。但在每年的6月到8月,棚内高温、高湿以及病虫害高发,影响蔬菜生长。因此,这三个月成为当地蔬菜种植中的传统“休棚”期。2016年,殷玉龙开始探索标准化、智慧化的种植模式,想将这青黄不接的三个多月时间有效利用起来。但是,父亲殷宝荣却并不支持。

  建设高标准大棚、安装智能化设备需要大笔的资金投入。2020年,当儿子殷玉龙下决心要建新大棚时,殷宝荣却顾虑资金投入太大。

  殷玉龙知道,要打消父亲的顾虑,只能用事实说话。新棚建成后,收获的第一批小西红柿就赶上了一个好行情。

  2021年春季,儿子新棚的第一笔20多万元毛收入,终于让殷宝荣认可了高标准、高智能大棚。

  高标准大棚的使用,让“休棚”时间缩短,种植时间可以提前一个月。尤其是今年夏季,持续的高温、降雨天气对蔬菜生长极为不利,但在各类先进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助力下,蔬菜不仅能够提前种植,还能在舒适的环境中高质生长。

  眼下,寿光的冬暖式大棚已经发展到第七代,不少像殷玉龙一样的种植户开始使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让寿光逐步实现“四季常青、四季有菜”。

  据了解,目前寿光拥有蔬菜大棚17.3万个,年种植面积60万亩,年产量450万吨。其中,约有1.6万个大棚集成应用了现代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装备等全程物联网设备,80%的大棚实现了智能化管理。

  应用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装备,提高蔬菜大棚管理水平。殷宝荣父子与其他现代科技农人们,在缩短蔬菜夏淡期,为市场提供更多供应的探索还在继续,最终的成果将惠及我们所有消费者。

  赖良才:让贵州山区孩子也都拥有美好未来

  我们来认识一位中学校长,他叫赖良才,是贵州省台江县民族中学的支教校长。他原本工作在广东佛山顺德区第一中学,是一位在教育一线奋斗了37年的老将,可就在快要退休的时候,他却放弃了繁华城市的生活,走进黔东南的深山继续深耕教育。他的愿望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2021年7月,时任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副校长的赖良才,接到了参与“东西部协作”项目的邀约,希望他前往贵州台江县支教。

  2021年8月,56岁的赖良才从广东佛山市顺德一中来到台江县民族中学,担任校长一职。每天早晨6点半,他就会准时站在校园里,开启他“陪伴式”教育的一天。这一站,就是整整3年。

  赖良才还会和学生们一起进行“课堂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当地老师提高教学质量,还活跃了学生在课堂的听课氛围,这是赖校长“陪伴式教育”的第二招。每年,这种陪伴式听课就超过200节。

  佛山市顺德一中副校长挂任台江县民族中学校长 赖良才:这里的学生大部分父母是在外面打工,所以作为老师就应该更多地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学生身上,让他们的成长得到更多的关爱。到了晚上还有很多老师下了晚自修10点多了,还要到宿舍去看看孩子们有没有及时入睡。到大概11点,我们的老师才安心回家,所以我们的陪伴都是从早到晚。

  初来台江民族中学时,赖良才花了大半年时间对学校的课程、教学的模式和学生需求进行了摸底,随后着力推广教学课改。他一边组织广东省的名师与当地老师结对培训,一边挑选各个科目优秀的佛山教师每年前往台江支教。

  今年是赖良才在贵州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的第四个年头。在大家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山区孩子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迈向了更广阔的世界。孩子们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赖良才校长及其支教团队深深感激之情。

  经过广东佛山三年组团式教育帮扶,贵州台江民族中学在2024年高考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有34人被985高校录取,其中2人考上了清华大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未来的支撑。向全国许许多多像赖校长一样,奉献在乡村、山区的支教老师们致敬。

责编:

审核:魏静

责编: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