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日记里的家国故事

2024

/ 10/03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手机查看

  65年百本日记,从“小家”见“大国”——

  日记里的家国故事

  □ 记者 赵丰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歌曲《国家》道出了国与家如同根与叶的联系。

  在菏泽市定陶区杜堂镇何庄村,村民何善军从1959年开始,每天写日记,65年间写满了100本。日记中,他记录了关系家与国的大事小情,尤其是在国庆等重要的节日,他总会特意记上一笔。“我们这个小家的足迹,既是亿万中国家庭的缩影,也是国家发展的见证。”何善军说。

  甩开膀子干出好日子

  “今天是国庆节,但鲁西南的农村是最繁忙的季节,农民以辛勤的劳动来庆祝这个伟大的节日。”

  1981年10月1日,何善军在日记中记录了这样一段话。彼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在鲁西南农村推开。何善军一家6口,六七亩责任田,一到秋收秋种时节格外忙碌。

  “忙并快乐着。”何善军说,农民有了土地,都想甩开膀子干出好日子。

  1962年何善军从部队退役返乡时,鲁西南农村生活还比较困难。最困难的时候连分配的地瓜干都是其他地区支援的,农民普遍“吃不饱”。何善军返乡后当过一段时间社办企业厂长、拖拉机站站长,能领点工资,但也要为填饱肚子发愁。随着孩子们陆续出生,日子过得更紧巴了。

  20世纪70年代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之风吹到了何庄村。

  “从当前形势看,包产到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包产到户后每人都操心,今年凡包产到户的小麦都获得了丰收。现在农民又在酝酿,秋种时种多少亩小麦?需要多少肥料?要浇几遍水?明年能达到多少产量?可见,党的政策调动起来的农民积极性是无法估量的。”1981年6月5日,何善军在日记中写道。

  手中有了粮,也有了活泛钱,1982年,何善军把祖辈留下的堂屋翻盖了,土坯房换成了砖瓦房,6口人不用再挤在窄小的老房子里了。

  闲余时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

  从小处看变化,能切实感觉到社会在前进。何善军的日记中,记录了农业机械化在小村的发展历程。

  “过去收割机收割小麦后,需要把麦粒倒在塑料布上,再用袋子装好拉回家,之后再晾晒,很费劲。后来有些农用三轮车随收割机一起到村里干活,一车只需几块钱,就能把收获的小麦拉到农户家里,大大方便了农民。”何善军在日记中写道,后来有了联合收割机,直接收获装袋,省去繁重劳动,也省了打工人回乡。

  有了机械的助力,上了年纪的何善军轻快了不少。本村村民用在农业劳动上的时间也大大减少,闲余时间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

  “今天国庆节,人们在多种不同的想法和行动中度过。同村的人冒雨去菏泽买了17马力拖拉机,还有买旋耕机的。一些村民出去打工挣了些钱,就投资买农机具,想办法再给别人耕种挣些钱。”在2000年10月1日的日记中,何善军这样写道。

  “当时我就隐约意识到合并地块规模种植的意义,后来这也在村里实现了。”何善军说。

  “以后要在城里过年了”

  “再过二十年,自己就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回忆这两个二十年的变化,那将是什么样的情况呢?记住这一天,二十年后再看这一天吧。”2001年10月1日,何善军在日记中写道,“2001年,国庆节、中秋节双节赶到一块。1982年也是双节同一天,小二十年时间发展变化多大,物质大大丰富,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

  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和本村多数村民一样,很早就把地租给村中大户。这些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特色种养殖、生态休闲农业,吸引附近村民打工增收。中小企业创业园、汽车小镇等产业也吸引了大批群众就近工作。

  何善军有3个孩子在城市里干包工、在企业工作,1个在家搞养殖。5个孙辈在菏泽市区工作,结婚定居在城市。现在何善军已有了3个重孙,四世同堂。

  “现在,国庆节成了团圆日,儿孙们都回村看望我们,好不热闹。”何善军说,逢年过节,村里平常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孩子们也都开车回到村里,看望老人。一家几辆小汽车,路上都停不下。

  因儿孙多在城市居住,最近几年何善军冬天也搬到城中居住,天暖和了再回来。在日记中,他高兴地写道:“遇到同村人聊天,我告诉他们以后要在城里过年了。”

  最近这些年10月1日,何善军都会在电视上观看国庆庆祝活动。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了,这让人激动、兴奋。”何善军说,作为一位八旬老人,亲身见证国家和自己的小家一步步发展,越来越好,他很感恩。他将坚持写日记,记录下更多国与家的故事。

责编:

审核:孙翔

责编:孙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