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开放之城:奋楫扬帆立潮头

2024

/ 09/20
来源:

青岛日报

作者:

手机查看

  青岛,每一刻都澎湃着开放的脉动:

  每分钟,山东港口青岛港“吞吐”57标准箱;

  每小时,青岛外贸进出口值增加约1亿元;

  每一天,外商投资企业在青“诞生”约2家;

  每个月,全市对外直接投资约1.7亿美元;

  ……

  这是青岛“开放时钟”在2023年留下的一个个刻度,更是这座开放之城奋力前行的坚实足迹。

  新中国成立75年来,青岛全情投入、加速嬗变,不负时代赋予的使命担当,在与时代韵律的共振中,激越出“城”长的交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放的中国正续写新的传奇。在更高起点上推进高水平开放,青岛也将奋楫扬帆追逐新的梦想,在中国式现代化青岛实践中书写开放新篇章。

  国际集装箱船舶密集靠泊山东港口青岛港。

  开放大潮涌动

  “如果有更多载满货物的车皮往来两边,那么铁幕也好,‘竹幕’也好,就都不再那么可怕。”多年后,“英中贸易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小杰克·佩里在第四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上重温了194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英国贸促会主席波以德·奥尔勋爵的名言。正是秉持着开放的信念,1953年的夏天,应中国贸促会邀请,英国贸促会组织工商界代表团访华并签订贸易协议,为英国乃至整个西方贸易界凿开了妨碍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冰层”。

  当下的世界,全球化正遭遇逆流,但当我们把眼光放开、时光拉长,就会清晰地看到,开放始终是历史前进的逻辑、时代发展的潮流。

  75年风云际会,把握时代机遇,置身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开放的潮头劈波斩浪,青岛的命运正因开放而改写。

  1984年,青岛成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踏上扩大开放的起跑线。此后,开放的青岛一路高歌猛进。1986年被列为计划单列市,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机遇叠加,青岛开放之潮更加波澜壮阔。2019年,国家正式批复青岛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同年,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获准设立,引领青岛持续走在改革、开放、创新的最前沿。还是这一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明确为重大国家战略,立足发挥黄河流域最佳“经济出海口”的区位优势,以“自身所能”服务“沿黄所需”,青岛全力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75年沧桑巨变,乘开放之势,这座城市完成了一次次令人惊叹的能级跃迁。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经济基础薄弱,1949年生产总值仅为2.9亿元。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全市生产总值为38.4亿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1987年青岛生产总值达到百亿元,1999年突破千亿元,2010年迈上5000亿元台阶,2017年昂首挺进“万亿俱乐部”。2019年青岛生产总值完成11741.3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产总值“翻一番”目标。2023年生产总值实现15760.3亿元,占全省比重从1949年的8.9%提升到2023年的17.1%;人均生产总值152174元,是1949年的373倍。

  开放能级跃升

  立于开放、兴于开放,青岛始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考和谋划发展。

  75年东风浩荡,开放的青岛发生了一系列深刻改变。

  抓住世界价值链产业链转移机遇,青岛始终关注外资、大力吸引利用外资,从外资企业的技术、文化、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进而吸收创新、提升自身,青岛市场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1979年山东省首笔补偿贸易业务在青岛获批,揭开青岛利用外资的序幕。1981年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鲁兴贸易有限公司,1984年成立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华和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当年青岛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4万美元。自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经济全球化促使国际间合作更加紧密,青岛对外经济飞速成长,利用外资额从2011年开始连续跨上六个“十亿台阶”。截至目前,青岛已吸引179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410个项目。全市外资企业以不到1.1%的企业总量,贡献了全市超过四分之一的税收、超过六分之一的进出口和近十分之一的就业。

  开放为世界全面了解中国推开了一扇门,从此,青岛企业也走进积极参与全球合作的“春天里”。

  1988年,青岛市对外经济贸易实行计划单列,自此拥有进出口经营权。40多年来,青岛外贸从“三来一补”加工贸易起步,一路向着产业链更长、附加值较高的一般贸易迈进,到2023年末,青岛一般贸易额占同期外贸进出口比重达64.9%。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从以农副、轻纺产品为主的初级、低附加值产品逐步向机电产品、高技术产品等高附加值产品转变,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型,到2023年末,青岛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到48.5%。出口升级带动青岛及周边腹地工业快速崛起,资源、能源类商品进口规模不断扩大,青岛已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进口大宗商品集散地。青岛的货物贸易进口值由1988年的0.6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576亿美元。

  目前,青岛市有进出口实绩外贸企业2.5万家,贸易伙伴扩大到2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青岛市进出口总值仅为2.8亿美元,2023年达到1246.4亿美元,比1988年增长445倍。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进出口值位居第五位。开放,让这座滨海城市的生机与活力更加充盈。

  当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青岛外向型经济持续发力,有着“全球化”期待的本土企业加快“走出去”。

  青岛对外投资从零起步,直至1974年青岛市纺织组代表中国与赞比亚签订建厂洽谈纪要,才迈出企业“走出去”第一步。1979年起,青岛建筑企业开始尝试提供初级对外承包劳务服务,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项目每年营业额只有1000万美元。2001年中国加入WTO是重要转机,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愈发紧密,青岛企业对外投资步伐也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核准或备案对外投资项目2014个,中方协议投资额414.82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15个国家和地区。

  打破“计划”拥抱“市场”,开放让曾经刻板的体制机制灵活起来,一个个微观个体成为活跃因子,当中国经济有了更加显著的世界性,一批全球化企业乘势崛起,实现品牌“出海”,更彰显开放之城的底气与实力。

  雅万高铁是中国高铁走向海外的“第一单”,也是“青岛制造”叫响全球的“金字招牌”。海尔、海信、青啤等一批知名企业从青岛走向世界,深度嵌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成为中国品牌推进全球化战略的领航者。如今,青岛国际“朋友圈”遍布全球超过230个国家和地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行,青岛对外贸易投资交流互促共进,城市开放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

  融入全球发展

  当前,中国对外开放已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过渡,尤其是世界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开放正向着更高层级迈进。

  “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优化区域开放功能分工,打造形态多样的开放高地”“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发出开放强音。

  青岛承南启北、贯通东西、连接陆海,是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和太平洋的重要门户枢纽,海陆空铁“四港联动”,区位优势明显、作用突出。当前,青岛正主动融入全国开放大局,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开放,全面提升高水平开放的层次和能级。

  实际行动表明了青岛将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

  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上合示范区累计推出100项制度创新案例,青岛自贸片区形成326项制度创新举措。新征程上,青岛正深入实施上合示范区扩能行动和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积极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塑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聚力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已成功举办五届的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是跨国公司以最高效的方式读懂当下中国开放发展新理念、新格局的高层次对话平台,也是青岛撬动全球资源、接入全球网络的重要支点。当前,青岛正通过持续放大峰会效应、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更多高质量项目落地。

  “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有非常大的发展,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的研发中心以及创新中心。我们会进一步探讨跟中国企业合作,尤其是在新的经济领域,发挥‘破冰者’企业家精神。”2023年,小杰克·佩里第一次来到青岛,就被这里丰富的产业合作机遇所吸引。他说,“青岛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需要更加丰富的国际化交流渠道和更多城市合伙人的助力,我本人和48家集团俱乐部非常愿意成为青岛的城市合伙人,也期待与青岛的海尔、海信、青啤等全球化企业成为合伙人。”

  这是一个再出发的时刻。经历着开放的辉煌,需要用更高水平的开放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今天,这座开放之城再一次坚定信念,在更加主动、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化中作答求解,不断探索新发展、书写新奇迹。(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兰星)

责编:

审核:陈凤祁

责编:陈凤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