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大众网评论员 马宝涛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黄河、大运河均流经山东。两河自聊城交汇后,黄河向东入海、大运河向北入津。从空中俯瞰辽阔的鲁北平原,两条大河犹如两只手臂,将鲁北大地揽入怀中。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每一个都非同寻常。若将二者相融,又会发生怎样的反应?
德州正在推进一项大工程:两河牵手。即通过联通黄河、大运河水系,并铺设路网,配建文娱体育服务驿站,将诸多文化遗迹、文物保护单位、旅游景点打包进一条廊道之中。这条廊道长约130公里,南接黄河,北连运河,跨五县(市、区)十八镇,狭义上是一条带状公园,广义上是一条串珠成链、辐射周边的文化隆起带。
一
《管子·水地篇》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在德州地区4000多年的文明史中,无论是远古时期的禹城、秦汉时期的平原,还是隋唐金元时期的陵县,以至如今的德城区,每个时期所形成的行政中心,均和水有关。
先秦时期,黄河在华北平原迁徙漫流,大禹在此治水,“禹疏九河、其五在德”,禹城境内至今保留着具丘山、禹息故城等治水遗迹。西汉初年起,平原逐渐成为交通要道、重要渡口,因此得以设郡,管辖高唐、乐陵、祝阿、安德等19个县。隋开皇九年,因平原地势低洼,水患频发,故就近择址建城,在今陵城区置德州。608年永济渠开通后,德州进入大运河时代,漕运成就区域强劲发展势头,今天的德城区一带成为人流、物流集散中心。
德州发展史,就是一部典型的人类逐水而居史。也正是黄河、大运河涵育了德州文明史。黄河古称德水,德州之名即来源于此。因黄河而名、因运河而兴的德州,让两河牵手,是对历史的传承与回应,也是在乡村振兴宏大叙事背景下,基于现实发展的理性考量。
2022年11月,德州市十六届三次全会提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打开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空间,实施黄河、大运河牵手工程。
两河之间,是万顷沃野,各种文化遗迹星罗棋布。1980年代修建的引黄济津干渠,利用原有沟渠和新建水道,自南向北与马颊河、沙杨河、减河,以及数不清的大小水脉交汇,实际上已经联通了黄河、大运河。近年来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黄河水是重要水源。
不过,这条引黄干渠或悄悄走行于田野荒滩,或匆匆在渡槽上流淌,或默默穿过地下管道,十分低调和寂寞。“两河牵手”启动后,在“水脉”已通的基础上,重新对马颊河进行了拓宽、对沙杨河进行了清淤,新建改建了一批桥梁和涵闸,使水脉更加畅通。而德州更大的功夫则下在了打通路脉、增加绿脉、带动人脉上。
二
德州发展,命脉在水,希望也在水。“两河牵手”工程实施一年多,虽然仍在持续推进中,但已让两岸群众在农业灌溉、生产生活中取水用水更加便捷;新打通的道路,成为便民路、致富路、幸福路、健康路、文化路,功能作用众多;带来的人脉活跃了经济,民宿、餐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既富了百姓又赋能乡村振兴……
手相牵,还要心相通。而文化的力量,润物无声却静水流深。两河牵手,关键要文化相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黄河、大运河的交互作用下,德州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塑造了厚德、包容、创新、图强的城市精神。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经世流传,神奇而美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迹尚存;汉代大儒董仲舒下帷讲学,筑台读书,“天人三策”奠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源于德州的桃园结义、四女孝亲等故事随着大运河流芳百世;高适豪放、孟郊沉郁,盛唐诗才名扬天下;颜真卿在德州阻击安禄山叛军,忠义担当,情如潮涌,《祭侄文稿》气势磅礴,成千古名帖;明永乐年间留下的苏禄王墓是我国唯一保存完整并有后裔守墓的外国国王陵墓,六百年沧桑见证中外友谊,厚植德州兼容并蓄的开放气度。
虽然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在德州交相辉映,但二者各有特点,有时还存在一定的“对立性”,彼此“不屑”。比如,黄河沿岸人民自古以农耕为主,守望相助,诚信重礼;而运河沿岸则是典型的商贸地带,逐利是人们思想活动的典型特征。因此,有人说生活在黄河边的人纯朴厚道,生活在运河边的人精明,头脑灵光,具有一定的道理。
中医有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话是说,如果经络气血通畅,就不会感到疼痛或不舒服;一旦有疼痛的症状,则说明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文化亦是如此,各守一隅不如交流互鉴,而若促成两河文化联姻,只有政府出面当“红娘”,才能在基
础设施上打通、文化血脉上融通,让黄河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相融相生,相得益彰。
三
在地理空间上,“两河牵手”将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装进一个“篮子”,本已融合的地域文化受到外来助力,必将在德州乃至山东焕发全新生机。为让文化之树繁荣茂盛,接下来需要接续三种文脉。
接续历史文脉,涵养地域文化底蕴。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两河连通廊道内,陈公堤、管辂墓、小锅市运河聚落,四女孝亲、三过家门而不入等文物古迹和传说故事众多,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展示带。其中,仅四女寺水利枢纽就承载着孝道文化、漕运文化、水利文化、庙会文化等多种传统文化。赓续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要让两河牵手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基础性工程,守护文化存量,夯实文化根基,做好保护传承。
接续现代文脉,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创造高品质生活,文化是重要因素。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是山东建设文化强省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两河牵手中构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链体系,提升文化治理品质,让文化有市场、有产品、有法度、有载体,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不断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德之韵运河博物馆群、九龙湾文旅融合园、大禹文化产业园、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等文旅融合项目被寄予厚望。
接续两河文脉,放大文化符号。黄河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大运河文化是以物态文化创造出的流动的历史,二者都是现象级文化IP,自带流量。作为文化研究的“大课堂”、文化发掘的“大富矿”,两河文脉在山东相融相通,“奔流到海不复回”与“九河春色护楼船”相映相衬,黄河泥塑与运河黑陶触击出千年回响。运用和放大两河文化符号,大有文章可做。
探寻两河文化的历史源流、现实意义、未来走向,是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强国建设伟力的现实需要。对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敦厚的德州人民正在以两河牵手为题书写高分答卷。
责编:张静宁
审核:张辛
责编:张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