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我在一线当老师|草原女孩逐梦黄河滩区:一场跨越千里的奔赴

2024

/ 09/09
来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作者:

手机查看

  编者按:教师,这一太阳底下最幸福的职业群体,即将迎来第40个庆祝日。在这个特殊节点,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推出“我在一线当老师”策划,将镜头对准了耕耘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他们中不乏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齐鲁最美教师的身影,但更多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前行的教师。我们希望通过那些平凡又感人的教育故事,让社会深入了解一线教师工作日常,感受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

井涵所在的菏泽市郓城县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

  今年9月,对菏泽市郓城县张鲁集镇薛河口小学教师井涵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她扎根黄河滩区第10年。

  第40个教师节前夕,在省教育厅公示的“齐鲁最美教师”名单中,井涵的名字赫然在列,这让她和所执教的村小被看见。薛河口小学被援建至今,当一腔热血遭遇生活上的压力与无奈,一批批年轻教师来过又走了,只有从内蒙古大草原远道而来的她,倔强又顽强地留了下来。

  一场黄河滩区的“大冒险”

  为什么不留在县城,反而选择了脱贫前“穷得叮当响”的沿黄滩区?这让身边同事和朋友感到疑惑,也曾在井涵父母心里打了个深深的问号。

  这得从九年前的一次支教说起。

  2015年,临近大学毕业的井涵在母校集宁师范学院的组织下,参加了为期三个月的支教。那是在锡林郭勒盟的一个支教点,因为外来务工父母没什么文化,带领孩子学习的重担,全部落在了老师身上。

  学生要想有出息,学习是唯一出路。但由于没有年轻力量涌入,当地教师平均年龄超过50岁,学校不得已又返聘了些白发苍苍的退休教师。

  因此,在拎着行李走入校园时,井涵看到全校学生蹦蹦跳跳地跑来了,孩子们因为年轻教师的到来兴奋不已,个矮的孩子像家里来客人那样激动,个高的孩子则主动帮老师们搬行李。

  农村家庭的父母外出务工,孩子们只能被安放在寄宿小学。因此上课之余,从早中晚餐到把学生们送回宿舍,20岁的井涵几乎全天候和他们“黏”在一起。

  但再美好的相遇,也有分别的一天。

  三个月后,在本该上的数学课上,孩子们没能见到数学老师,于是便着急忙慌地去问班主任,但得到的答复是:你们数学老师该回学校了……话音未落,所有孩子一窝蜂地追了出来。

  “你还回来看我们吗?”边哭边追来的孩子喘着粗气问。

  “会回来的。”正要拖着行李往外走的井涵,抬头望见了脸上挂着泪痕的孩子们,她也忍不住掉下眼泪。

  井涵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幕。短短三个月的支教,给了她最深的触动,催促着她为乡村教育做些什么。

  阴差阳错之下,大学毕业后的井涵,在查询到山东郓城县有教师招聘考试之后,毫不犹豫地从两千公里外的呼伦贝尔奔赴而来,准备在黄河滩区展开一场“大冒险”。

井涵的数学课上,学生们正举手争取回答问题的机会。

  一条学生“开”出的路

  作为家里的“掌上明珠”,井涵背井离乡的选择,最开始没有得到父母理解。从小没吃过苦,甚至没做过家务的女儿,将要在一个完全陌生且偏远的乡村,开启一段新的人生。家人万分不解,但更多的是不舍。

  在山东菏泽郓城县的西北角——地处鄄郓交界的黄河滩区上,张鲁集镇最偏僻的薛河口小学就设在这。这是一所由省教育厅驻村第一书记筹资两千万援建,于2015年9月交付使用的乡村小学。

  井涵正是这所援建校的首批19位教师之一。

  和现在不同,刚来报到时的井涵,面对的是一处十分简陋的校园环境,当时的教室连块像样的黑板都没有。

  没有黑板可咋办?情急之下,她和同事“盯”上了教师宿舍的床板。

  简陋不只有教学环境,还有井涵的生活。这个从小被父母捧在掌心里的女孩,一开始不会做饭,因此她足足吃了两个月的清水煮面。在和父母视频时,妈妈一眼就发现了端倪——当时的井涵已经瘦了20多斤。

  拗不过女儿的坚持,井涵妈妈最终妥协,决定放弃自己喜欢的职业,来山东郓城陪伴和照顾女儿。

  来到郓城之后,井涵妈妈选择在县城租房,这样就能随时为女儿做可口饭菜了。但相应地,井涵每天要往返120里地上下班。

  为方便出行,井涵和住在县城里的同事拼车前往。可即便如此,想抵达拼车集合点还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

  2017年9月的一天,清晨五点半送女儿到拼车点的路上,井涵妈妈所骑电动车,与迎面而来的机动车相撞,致使母女二人双双住进医院。在等待内蒙古家人赶来时,井涵看到躺在另一张病床上的妈妈是如此憔悴,“当时我心里特别内疚,因为我才有了这场不幸。”

  那一刻,井涵动摇了:我是不是也要为家庭考虑?

  当时,内蒙古恰巧出台了人才引进计划。只要井涵同意,回去就能安排工作。这样一来,她不仅能和家人团聚,在生活上也能有个照应。

  “还是和家人一起回去吧。”心里无比自责的井涵,当晚就写好了辞职信。能下地的第一时间,井涵就拄着双拐来到学校,准备递交辞呈。

  几天没见面,突然间看到数学老师拄着双拐出现在面前,平时比较调皮、喜欢打闹的学生一下子鸦雀无声了。班里孩子们自发在走廊上开出一条路,生怕其他同学稍不留神碰到自己的老师,就这样一直把她护送回了办公室。

  走廊不长,但在孩子们的护送下,井涵却感觉走了好远。一路上,她回顾起了和孩子们相处的点滴。

  “我当时想,如果自己离开了,孩子们可能要面临没老师的现状,我不想在关键时刻退出。”想到这里,井涵把早就写好的辞职信悄悄收了起来,铃声一响就又去教室上课了。

讲台上的井涵

  一条条“我考上大学了”的喜讯

  刚来薛河口小学时,井涵班里有40多个学生,其中有二十几人不及格。经努力,孩子们的成绩一点点提升到了90多分。往后九年,井涵所带班级的数学成绩,常常排名全镇第一名。一位来自鄄城的家长告诉记者:“儿子的成绩是从井涵带班才有变化的,好多次都考了数学满分。”

  家长口中的成绩变化,是井涵帮孩子们一点点垒起来的。

  据这位家长介绍,井涵平易近人,从没向孩子们发过脾气。记得有一次,孩子摔到了胳膊,放学后井涵就把孩子送来家门口,一有空就为他辅导功课,孩子的学习一次也没拉下。

  了解到沿黄滩区的孩子基础薄弱,井涵就着重关注班里的后进生,“我们班比其他班提前半小时进课堂,我会在半小时内给学生讲错题。如果还是不会做,我就利用课余时间一个个教,直到孩子把题目理解透。”

  后来,井涵又有几次被调走的机会,但她坚定放弃了,学生们是软肋,她放心不下这些孩子们,她不想让九年前支教分别的场景重演。

  她越是走不了,就越是想对孩子们好。

  在一次上体育课的时候,班里学生一窝蜂地冲向了操场,只有小娜(化名)坐在班级里一动不动。

  “是不是胃不舒服?是不是感冒发烧了?”井涵边用手感受学生额头温度,边关切地问,但学生深深地埋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不经意间,井涵发现小娜鞋底掉了大半,她才恍然大悟孩子不出教室的原因。为避免尴尬,也为了避免班里其他孩子不合时宜地开玩笑,她立马把小娜带到了自己办公室,让小娜帮着整理作业。

  在安顿好小娜后,井涵连忙借了一辆自行车,骑到最近的商店买了双运动鞋。回到学校后,第一时间就把新鞋给小娜换上。

  和学生的相处,转眼过去了九个年头,井涵教过的第一批学生今年已经参加高考,他们纷纷在这个暑假给她发来了喜讯。

  “我的学生当中,有很多考上了本科大学,还有部分孩子考进了省内外重点高校。”说这话时,井涵言语中满是自豪,“走出黄河滩区不容易,这里的孩子需要付出很多,看到他们没有放弃学业真的很欣慰。”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省市政策进一步向乡村教师倾斜,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井涵也面临着新的困扰。

  在偏远村庄教书,井涵往往是“两头不见天”,平时没时间接触新的朋友,这导致她的个人问题一拖再拖。被催促多了,难免会有压力。但像九年前义无反顾来陪伴自己一样,井涵妈妈依旧坚定支持女儿。

  “妈妈从小也有个教师梦,她认为老师很伟大,不仅能传授知识、塑造灵魂,还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谈及自己的妈妈,井涵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妈妈所愿,我站在了乡村教育最前线,并且迎来了从教第10年,相信我能为这里的孩子带去更多希望和可能。”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巩悦悦 王凯)

责编:

审核:陈凤祁

责编:陈凤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