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观澜亭|最新古基因组学分析验证:古代山东人和中原人群存在密切血源交流

2024

/ 09/06
来源:

大众新闻

作者:

周学泽

手机查看

  近日,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生命科学学院金力团队联合厦门大学王传超团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王明辉团队、山东省考古研究院孙波团队及烟台市博物馆等13家单位首次获取山东18个遗址的69例古基因组数据,并整合已发表的中国及其周边人群的古基因组数据进行了群体遗传学分析。

  8月14日,相关研究成果以“Genomic dynamics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Valley since the early

  Neolithic”(《新石器以来山东地区人群的遗传史》)为题在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上以长文形式发表。该研究通过古基因组比较分析,结合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材料、方法,重建了近六千年以来山东的人群遗传历史,以科技考古手段描述了中华民族“血脉”融合的动态过程。

  9月3日,记者联系到这次古基因组学研究的课题负责人、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副教授文少卿,询问这次研究的初衷。文少卿表示,对近六千年以来山东人群的古基因组比较分析来探讨其遗传历史,是因为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像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在考古学上都占据重要位置,但一直没有进行遗传学的系统研究,于是就联合山东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一起开展了这项工作。恰好复旦也招了几位山东籍研究生,方便开展在山东的研究工作,本次文章的形成,山东籍作者占比很高,像文稿的第一作者杜盼新博士是济宁的,通讯作者王传超教授是聊城的。

  本次研究成果性观点主要有——

  一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人群深刻受到黄河流域中游农业人群的影响。课题组对8个大汶口文化遗址的29例个体进行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大汶口时期的人群主要是由黄河中游农业人群(58.6% -100%)和部分山东本地采集狩猎人群、中国南方古代人群三种祖先成分混合形成。

  二是龙山文化时期:山东人群与大汶口时期的人群保持了遗传延续性。该研究对3个龙山文化遗址(包括午台、三里河和呈子遗址)的13例个体进行测序及分析,发现山东龙山文化人群在遗传上基本(85.2%-100%)继承自大汶口文化人群。

  三是商周时期:山东人群进一步受到中原人群的影响。课题组对商周时期5个遗址(呈子、五村、两醇、西三甲和东康留)的11例个体进行测序及遗传学分析,发现中原人群在商周时期进入山东并与本地人群发生了混合。

  四是秦汉之后:山东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基本上与现代山东人群一致。

  文少卿表示,这次分析,还存在样本密度不够等缺陷,但有一点很清晰:古代山东人和中原人群存在密切血源交流,大汶口文化时期部分遗址“黄河中游农业人群祖先成分占比100%”是一项铁证。

  文少卿还表示,古代山东人和中原人群存在密切血源交流,可能不是单向的,即不仅是黄河中游农业人群祖先到海岱东夷地区,也可能包括海岱东夷人群到黄河中游地区,是一种双向流动,在考古文化上能清晰地看到这种迹象。遗憾的是,当前对中原地区的古代人还缺乏样本,否则证据链就可以实现最后的“闭环”了。

  令人感到高兴的是,这次群体遗传学分析,也验证了长期以来山东大地上文物考古的一些结论。在古基因组学分析之前,历代考古专家就已经对海岱东夷地区和中原殷商之间的关系做出各种断言,本次的遗传学分析正好和考古结论形成相互印证。

  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在历史上都属于海岱民族创造的东夷文化圈范围。过去,傅斯年先生提出“夷夏东西”说,他认为:“三代及近于三代之前期、大体上有东西不同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对峙而生争斗,因争斗而起混合,因混合而文化发展。”连续的考古发掘,揭示三代国家由“夷夏东西”到“夷夏融合”的过程。

  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济南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此后,考古学家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有意思的是,河南安阳殷墟里也发现了和城子崖相似的黑陶,年代晚于城子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城子崖黑陶,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这就说明殷墟的黑陶来源是城子崖。”

  龙山城子崖的黑陶和河南安阳殷墟里的相似,并且在时间上早于殷墟黑陶,说明当时的中原人群和东夷人群存在密切交流证明,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商朝殷墟文化是本土起源,给当时流行的“中国本土文化西来说”致命一击。

  山东其它发现也证明了殷商和东夷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2003年3月至6月,山东大学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位于济南历城区王舍人镇的大辛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这次发掘,除了最具有价值的甲骨文,一起出土的还有商代房址、墓葬等生活遗迹。在后来的发掘中,大辛庄遗址共发掘商代墓葬141座,获取包括陶器、骨角器、玉石器、青铜器等各类文物4000余件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其中甲骨文是殷墟之外的首次发现。2013年3月,大辛庄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辛庄遗址推断是商代早期二里冈阶段的遗迹,比殷墟还早100年以上,这个遗址古代处于海岱东夷范围,但以商文化为主体,因此提出了商文化大辛庄类型的命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方辉教授认为,根据发掘情况来看,大辛庄遗址明显显示出商代人的特征,而非山东土著的东夷人。

  山东省文物局原副局长由少平曾表示,有一种说法是商代人的祖先是从山东迁居至河南的,另一种说法是商代人与东夷人不是一个体系,二者之间曾互相征伐。无论怎样,山东东夷人与商代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大辛庄遗址,山东桓台出土的卜骨,青州、滕州等地出土的许多贵族大墓,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本次古基因组学分析,和此前龙山城子崖、大辛庄遗址等地的考古研究结论“叠加”,“单证”变成“复证”,使古代山东人和中原人群的密切关系无可置疑,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

责编:

审核:李云霞

责编: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