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郎咸芬:让吕剧在传承中绚烂绽放

2024

/ 09/06
来源:

山东人大微信公号

作者:

手机查看

第一至五届、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五至十二届人大代表、第五至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郎咸芬。(资料图片)

  她很平凡,是万千华夏妇女中的一员,是耕耘不辍的齐鲁儿女;她很不凡,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见证者,更是将吕剧艺术推向辉煌的功勋。

  1956年6月,中南海怀仁堂,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召开。

  “小郎,我看过你的演出,我没想到山东还有这么好的剧种。你们的演出非常好,希望你们继续努力,要好好把这个剧种发展起来。”会议间隙,周恩来总理走到郎咸芬的座位旁,与她亲切交流。这一幕,89岁高龄的郎咸芬仍历历在目。

  周总理口中的“演出”,是吕剧《李二嫂改嫁》,饰演“李二嫂”的正是郎咸芬。

  1955年,郎咸芬增补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6年,她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同年11月中旬至1957年初,她作为全国人大第一次派出国外访问的代表团成员,跟随彭真出访东欧六国。此后,她还当选为第二、三、四、五、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第五至十二届人大代表、第五至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郎咸芬主演的《李二嫂改嫁》是吕剧里程碑式的作品,她说,只要活一天,就要为吕剧事业发一分光、添一分彩。

  从初出茅庐到大放异彩

  1952年,刚从潍坊文工团调到山东省吕剧团的郎咸芬,就接到一项紧急而重要的任务——在重新打磨和编排的《李二嫂改嫁》中扮演青年寡妇李二嫂。

  17岁的郎咸芬,一直生活在城里,也没谈过恋爱,如何演农村寡妇?“当时我连麦苗韭菜都分不清,什么叫‘打场’,什么叫‘上鞋’,一概不懂。”郎咸芬回忆说,“编剧看了第一次排练直摇头,说我演得不像农村妇女,更不像寡妇。”

  郎咸芬在表演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农村生活的经历。于是,她随剧组到博兴县闫家坊村体验生活。村干部特地找到村里的一个寡妇刘大嫂和郎咸芬同吃同住同劳动。隆冬腊月里,郎咸芬每天早起帮刘大嫂扫院子、挑水、拉风箱。渐渐地,刘大嫂与郎咸芬亲近起来,给她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我这才理解了寡妇受封建思想影响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找到了李二嫂的影子。”

  三个月后离开村子时,郎咸芬举手投足已俨然一副孤苦温婉的寡妇模样,让人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李二嫂”。两个月后,重排的《李二嫂改嫁》在济南大观园上演时引起轰动,很多人连夜排队买票。1954年9月,《李二嫂改嫁》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汇演,一炮打响,最终获得了包括导演、舞美、剧本等的所有奖项,郎咸芬获得最佳表演奖。后来,该剧被搬上银幕,获得了当年的电影百花奖,郎咸芬因此红遍大江南北。

《李二嫂改嫁》剧照,右为李二嫂扮演者郎咸芬。(资料图片)

  从1952年到21世纪初期,郎咸芬凭借《李二嫂改嫁》中的李二嫂、《朝阳沟》中的栓宝娘、《蔡文姬》中的蔡文姬、《梨花狱》中的武则天、《穆桂英》中的穆桂英、《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母与子》中的后娘、《沂河两岸》中的梁向荣、《山高水长》中的薛逢春、《苦菜花》中的冯大娘等一个个鲜活的角色,成为拔山扛鼎的吕剧带头人。

1956 年,郎咸芬随春节慰问团到朝鲜前线,为志愿军指战员演出《李二嫂改嫁》。(资料图片)

  几十年中,郎咸芬和同事把吕剧演出送到朝鲜战场、老山前线,提振了精神、鼓舞了士气;送到田间地头、街道工厂,宣传了方针政策、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郎咸芬因此收获了“中国戏曲现代戏表演突出贡献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等大量荣誉。

  从严于律己到薪火相传

  “要练惊人艺,须下苦功夫”是郎咸芬对自己的要求。

  同样一个动作,别人练五遍她就练十遍,演不好、唱不好就不吃饭。她的老同事至今还记得在排练《李二嫂改嫁》时,万籁俱寂的深夜,经常被宿舍窗外的声音吵醒,朝窗外一看,腰上拴着条粗绳的郎咸芬正苦练拉碌碡。

  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郎咸芬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继续对“李二嫂”这个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深化、完善,使之日臻完美。

  《李二嫂改嫁》的成功让郎咸芬也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只要有条件,她一定去体验生活。“坚持体验生活才能让艺术生涯长青。”

  她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深入生活中,发扬吕剧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注重从生活、从人物个性和特定的环境出发,把深切的内心体验与完美准确的程式体现相结合,形成真实质朴、富有激情的表演风格。

  演《山高水长》中的薛逢春时,她三到沂蒙,听故事人物原型王换于大儿媳讲婆婆的故事;61岁时,为了演好《苦菜花》中的冯大娘,多次跑到威海冯家镇听当地老人讲述冯大娘的事迹。

  除了精心打磨现代戏,郎咸芬对传统剧目也进行了很多有益尝试。

  在《穆桂英》中,她身扎大靠,手舞大刀,演活了威风凛凛的巾帼英雄;在《蔡文姬》中,她塑造了才华横溢、气质如兰的汉代女诗人形象;在《桃花扇》中,她饰演风华绝代、正气凛然的名妓李香君……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山东吕剧的传承人,传承、保护和发展吕剧,是郎咸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上世纪九十年代,吕剧面临巨大的发展压力,从那时起,郎咸芬就呼吁振兴吕剧。

  振兴吕剧,一方面要依靠演员,不仅传帮带,还得挖掘好苗子;另一方面,要用百姓爱听的调子、爱看的形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几十年来,郎咸芬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她培养的众多吕剧优秀人才,大多都已成为各地吕剧院团的骨干力量,其中,高静、李萍、胡静华、吕淑娥等已成为国家一级演员。许多其他学生也不负众望,捷报频传,先后获得“梅花奖”“白玉兰奖”“文华奖”等国内大奖以及省内很多奖项。看到吕剧事业后继有人,郎咸芬倍感欣慰。

  “非常感谢老师,她就像母亲一样。”这是学生们对恩师最高的赞誉。

  在《李二嫂改嫁》中有一个纳鞋底的动作,从来没有纳过鞋底的高静却表演得非常真实,这就得益于郎咸芬一招一式的指点,“纳鞋底时为什么要把针在头发上磨两下?头发上有油,针在上面磨了后容易扎进鞋底里也容易拽出来,这些都是老师教给我的。”

  如今,作为吕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静、李萍、胡静华、吕淑娥已经带了很多弟子,她们也像当年郎老师一样,严格地传承着专业知识和艺德艺风。

  除了吕剧传承人坚定的内驱力,来自国家的支持也是让吕剧历久弥新的“源头活水”。2023年,国家艺术基金设立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吕剧“郎派”青年表演人才培训》,旨在做好吕剧“郎派”艺术传承发展,培养一批既懂吕剧文化,又能传承发展吕剧“郎派”艺术的创新、复合、高精尖表演艺术人才,这对于振兴山东地方戏曲发展、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意义重大。

  “要感谢党的培养,要用感恩的心倾情回报,只要还能唱,我就要为老百姓唱下去。”这是郎咸芬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语。

  一生只干一件事,一生只为吕剧“痴”。17岁唱戏,与戏相伴70余载,郎咸芬把一生都交给了热爱的戏曲事业,在传承、弘扬、繁荣地方戏曲艺术甚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贡献突出,为我国绚丽多彩的戏曲百花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风景。

责编:

审核:陈凤祁

责编:陈凤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