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丛萍 仪首歌 青岛报道
在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收藏着一批珍贵的书信,是钱钟书先生写给山水诗人、山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孚的11封回信。信件内容多数为文人之间的学术交流,有时讨论品评山水诗,有时探讨书稿的名字,有时聊一聊生活近况……从1982年到1993年,这些信件多的时间跨度有十多年,孔孚先生在世时十分珍视,逐一梳理留存。孔孚去世后,大女儿孔德铮一直精心保管着父亲留下的大量家书信件和手稿,其中就包括这批特殊的“家书”。后来,孔德铮将这批书信捐给学校,供更多的人参观。
一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学者、作家,一位是常居济南、醉心诗歌的大学老师,两个人之间为何有这么多书信来往?又结下了怎样的情谊呢?2024年盛夏,记者在孔德铮青岛的家中,听她细细回忆了改革开放后,父亲投身诗歌创作的蓬勃的热情,以及与钱钟书先生书信往来的文学情缘。
孔孚大女儿孔德铮展示父亲与钱钟书先生之间的通信。
改革开放后投身诗歌创作 用山川之美描绘时代之美
随着改革开放,文坛与时俱进,气象一新。
1979年,54岁的孔孚已经在大众日报社工作30余年,应好友之邀调任至山东师范大学任教,从事现代文学研究。
据孔德铮回忆,当时父亲从事编辑工作多年,认为大多是在别人已有的作品上编辑、修改,留给自己创作和研究的时间比较少,去大学工作主要想做理论方面的研究。“父亲做编辑期间写的诗歌并不多,在正式到山东师范大学工作前,父亲到青岛崂山散心,没想到一下子打开了诗歌创作的闸门。最多的时候,他一天就创作了十多首诗歌,用他自己的话说是‘54岁以后才真正写出一点诗来’。”孔德铮告诉记者,父亲后半辈子赶上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思想能量得以释放,艺术才华得以挥洒,随着文学思维的闸门打开,父亲以极高的自我期许和独到的诗学思考,专注于新山水诗的创作。
从父亲留下的手稿、家书等文字记录中,孔德铮得以更多了解父亲的创作心路历程。在她看来,父亲的诗乍看只是吟诵山水,但是深读起来,有山、有水、有人、有精神面貌、有时代变化,山川的美和时代的美跃然纸上。尤其是写海、泉的诗,质朴优美又包含喜悦与热情。
“大海是个蓝毯子 各国朋友坐在周围 来呀 干杯”
“请教泉有多少 去问济南人的眼睛吧 愿闻济南人的性格 你去问泉水吧”……
在当时,孔孚创作的诗歌因风格雅致清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称为“独树一帜的新山水诗,填补了我国自有白话诗以来70余年的一大空白”。
孔孚
在孔孚的诗歌创作中,泉是主要的内容之一。
“掬一捧泉水洗一洗眼睛心也绿了”
“轻一点儿 小心踩出泉水你看我像猫一样是新泉敲门”……
孔孚写活了济南。更值得一提的是,1957年5月13日,孔孚在《大众日报》第3版发表组诗《济南散诗》,其中在《一列蓝色的列车开往北方》反复出现“泉城”,“泉城”第一次形诸文字且公开发表。此后,“泉城”有了越来越多可见可触的实体。
钱钟书“远龙”思想奠定孔孚诗歌理论基础11年11封回信结下“文学情”
在大量创作诗歌的同时,孔孚还坚持做诗歌理论方面的研究。与钱钟书先生通信的这11年,正是孔孚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在孔德铮的印象中,父亲初到山东师范大学做文学研究时,经常去北京查资料,有时一待就是好几个月。“我父亲很有可能是这期间和钱钟书先生取得联系的。刚开始,他们的信件并不是直接寄给彼此,而是通过当时北京社科院文学所的王倬芸转交的,这些在钱钟书的回信中有提到。直到后期两人才直接通信。”孔德铮说。
在孔德铮看来,父亲和钱钟书先生的渊源正在于此。孔孚创作诗歌,追求“隐现”,不拘于象。他在研究中发现,钱钟书先生的论著中有“远龙也理应是无鳞无爪的”,产生了强烈共鸣。孔德铮认为,钱钟书先生的“远龙”思想奠定了父亲孔孚诗歌创作的理论基础,父亲一直在追求的就是“无鳞无爪”的“远龙”境界。
孔德铮告诉记者,父亲在给钱钟书先生写信时,常常随信附上自己的作品,先生在回信中大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比如“气势浩汗、情感蓬勃、眉疏目爽”等。不过,在孔德铮看来,这些诗歌评价并不是专业性的诗评,因为二人的信件往来大多是文人之间的学术交流,评价中自然是有认可、也有客套。
随着信件往来的频繁,二人之间的交往也逐渐深入。孔德铮回忆,1984年,父亲在筹备出版第一本诗集时,最开始命名为《山水行吟》,钱钟书先生建议改为《山水清音》,并做了题签。1985年,《山水清音》正式出版。
钱钟书在回信中解释了孔孚的刻字“X=”的寓意。
“为了答谢钱钟书先生,我父亲专门写信感谢,随信还附了一件定做的黑釉瓷盘,并在上面刻有‘X=’,没有说明刻字的寓意。”孔德铮说,父亲在瓷盘中刻写“X=”,是将“风月”二字去框,寓意钱钟书先生的学术研究风月无边,表达了对先生的仰慕之情。“没想到钱钟书先生立刻读懂了我父亲的意思,在回信中提到‘风月无边’,这让我父亲对先生的学识更加敬佩。这件事也增进了他们彼此的感情。”孔德铮说。
“我父亲每次给钱钟书先生写信,都会先打草稿、修改,再正式抄写。每当收到钱钟书先生的回信,父亲都非常开心,会反复读,偶尔也会和我们说一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孔德铮回忆。
孔孚与钱钟书的信件往来,自1982年开始,最后一封回信写于1993年,时间跨度有十余年之久。孔德铮仔细整理了这些信件,其中,钱钟书和杨绛写给孔孚的回信共有11封。1986年之前的信件往来较多,信的内容也比较丰富;1988年之后,钱钟书先生身体不太好,回信慢一些,其间还有几封信是杨绛先生代笔的。即使如此,先生还是坚持每封信必回。
孔德铮表示,除了与钱钟书先生书信往来外,父亲生前与文坛友人之间的通信很多,他对这些信件非常爱惜,将所有书信按照时间整理,精心保存。父亲去世后,孔德铮对这些书信逐一整理、编选,历时3年整理完毕,出版成《孔孚往来书信集》一书,以作纪念。
【征集线索】即日起至9月底,大众网·海报新闻旗下各平台、腾讯新闻持续面向全网征集家书线索。如果您有家书、日记、手稿或相关线索,可发送基本资料、联系方式到“家书里的中国”活动电子邮箱:jsldzg2024@163.com;可下载海报新闻客户端,进入海码头“家书里的中国”话题留言;可通过“海报新闻”抖音号、微博话题#家书里的中国#首条置顶微博等渠道留言提供线索。如您不方便网上投递,也可拨打热线电话0531-85193610反馈信息。山东网友或提供与山东相关书信线索的,还可以根据您所在的城市联系16市档案馆征集处,向档案馆提供家书资料。
责编:胡玥姣
审核:辛然
责编: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