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望岳谈|京杭大运河魅力堪比《诗经》:可以兴,可以观

2024

/ 06/26
来源:

大众新闻客户端

作者: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手机查看

  今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大运河所经之地山东、江苏等,都举行了一些庆祝活动。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在江苏扬州举办“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中国文物学会指导、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在南旺枢纽所在地汶上县,举办了庆祝活动。

  大运河鼎盛时期,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联通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海河五个水系。如果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征调民夫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凿邗沟算起,大运河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这么多年过去了,大运河为什么依然让人们念念难忘?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京杭大运河的魅力,正可以借用孔子的“兴观”二字来解释。

  孔子讲的“兴”,是激发的意思;“观”则是观察社会风貌。京杭大运河的“兴”,是激发沿河经济社会发展,兴盛之意,这是说大运河具有实用功能;“观”则是观赏、观光,这是说大运河具有美学、游玩价值等,可以顺势发展沿河文旅业。

  大运河的“兴”,集中体现在航运功能上。6月18日,一组“庞然大物”抵达泰安港东平港区老湖作业区进行吊装卸作业,船上装载的是2台大型池式反应器和2台高压汽提塔,大件长度32.33米,高5.09米,重达435吨,再次刷新我省内河港口大件装卸纪录,这也实现泰安市首次海河陆联运。据悉,这组大件从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始发,太仓国际码头过驳,历时105天顺利抵达泰安港,通过大型桅杆吊吊装至特种运输车辆陆运至东平县瑞星集团,是尿素生产关键设备。

  去年12月,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区正式开园,这意味着继济宁港之后,我省又一内河航运港口强势崛起,山东内河航运迎来“双子星”时期。运河港口的兴起,大大促进了处于山东腹地的济宁、泰安等市的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2023年梁山港集港量1017.53万吨,疏港量1014.74万吨,合计集疏港量2032.27万吨,首次突破“2000万吨大关”,开创了梁山港开港以来年度集疏港量的新纪录。2023年,梁山港(煤钢)物流园区销售收入达144亿元,连续两年突破百亿元大关。泰安港建设晚,但气魄大。新开港的泰安港占地面积1800亩,一期工程分为码头作业区和铁路专用线两项工程,建成5个千吨级泊位、23.4公里铁路专用线,具备50万吨静态储煤能力,年货物吞吐量可达3200万吨。

  大运河的“观”,集中体现沿河风貌的打造上。如今沿着京杭大运河畔,已经形成一条文化体验廊道,其中“古城”是沿途最亮眼的风景之一。2023年1月,东平大宋不夜城开园,这是对原有“东平水浒影视城”的全新升级改造,目前进入三期建设;2010年5月开园的枣庄台儿庄古城,10多年来声名鹊起。德州提出“以特色古城为支撑”,聊城提出“加强‘中华水上古城’保护传承”。古城旅游业成为运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平大宋不夜城和台儿庄古城,运营出色。在2023年最后一天的欢呼声中,台儿庄古城喜迎佳讯,年度累计接待游客量突破800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如今景区已经将年接待游客人数瞄准1000万人次。大宋不夜城是东平县集古镇风情与宋文化街区于一体的全新旅游项目,2023年1月7日正式向游客开放,截至今年6月,该项目已吸引游客超过408.54万人次,成为东平县文旅产业的“金字招牌”,对繁荣夜间经济、拉动消费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可以兴,可以观”,大运河是南北经济融合发展的经济轴线,给运河两岸带来丰厚的物质馈赠;大运河也像一条美丽的绸带,给运河两岸带来如诗如画的人文景观和精神享受,这是大运河至今流淌于人们心间的原因。

  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说明大运河是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在讲究全面发展的今天,保护利用大运河的文化遗产属性,必须善于处理“兴和观”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兴和观”具有利益一致性,经济发展和优美的环境有相辅相成的一面,同时,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注重环境保护,也会给“观”带来危害。比如,有的运河古城,进到古城里边像世外桃源,来到古城外边则油污满地,让人兴味索然。鉴于此,统筹“兴和观”关系,成为运河景观建设重点。像台儿庄古城景区,通过城市建设与水环境质量共治,城区水系貌明显改善,水质持续向好,“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格局正在逐步实现。今年夏季,台儿庄对露天烧烤、餐饮油烟污染进行专项整治行动,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这正是看到了“兴和观”的不可分割性。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依然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一是运河廊道保护利用需要提升。2022年聊城市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井扬提交了《关于统筹打造聊城运河廊道示范项目的提案》,建议从市级层面高位谋划、县域协同、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统筹打造聊城运河廊道项目,促进运河文化在新时代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我们看到,像聊城东昌府段大运河、台儿庄古城、汶上南旺枢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博物馆等地,因为不承担运输功能,成了纯粹的古风貌展示区,这样的运河段落保护利用相对容易操作,但大部分运河段依然承载运输的功能,其保护利用面临的难题较多,需要重点研究,科学布局。

  二是运河廊道串起的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深化保护开发。像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在聊城交汇,留下大量运河相关遗迹。围绕运河,聊城诞生了众多民间艺术,山东快书、八角鼓、东昌木版年画、葫芦雕刻等闻名遐迩。2021年底,聊城启动运河文化博物馆改造提升工程,2023年5月,修葺一新的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重新开放,成为传承弘扬运河文化、向世界讲好运河故事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周学泽)

责编:

审核:付兴帅

责编:付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