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深挖发展潜力塑强特色优势——四论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

2024

/ 06/26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手机查看

  不久前,《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发布,威海荣成市上榜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在全省排名第二。

  从“中国渔业第一县”,到海滨旅游目的地,从靠海吃海到经略海洋,把特色做成品牌,造就了今天的荣成——2023年GDP为1049.81亿元,位列山东县域经济top5。

  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找准发展路径,是地方发展的基石。做到省情省况熟稔于心,长项短板了然于胸,以此谋篇布局、科学筹划,使各方面工作行有方向、做有遵循,这是做好经济工作乃至所有工作的基本功,也是我们“走在前、挑大梁”的信心和底气。

  (一)

  谈地方发展,往往先要摸摸“家底”,看看区位怎样、资源几何、条件优劣,以此谋定发展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立足全国大局,明确指出山东“特长”所在。在海洋经济上,山东“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在乡村振兴中,“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要“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推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总书记的话,饱含厚望重托,标注前行坐标,时刻勉励我们:认清优势、找准位置,才能有的放矢、走对路子。

  从区位环境看,山东北接京津冀,南连长三角,东临黄渤海,向西辐射黄河流域腹地,发挥着贯通南北、链接东西的枢纽作用,在全国大局中战略位势明显。

  从比较优势看,山东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中的197个、666个工业小类中的603个,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此外,山东还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海洋大省、文化大省等,拥有“蔬菜产量第一”“港口货物吞吐量第一”等多个全国第一的头衔。

  可以说,走在前、挑大梁,为全国大局作贡献,山东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

  (二)

  察势者智,驭势者赢。

  这次全会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部署任务举措,为山东化比较优势为发展胜势,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

  更加注重城乡融合,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看寿光,实行种子工程攻坚行动,给蔬菜安上“中国芯”,让老百姓的“菜篮子”越拎越稳;看沂源,坚持走品牌化道路,给苹果贴上“富锶”标签,让土特产变身“金疙瘩”。

  齐鲁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个观察窗口。这启示我们,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必须全要素协同推进“五个振兴”,充分发挥示范片区引领作用,扎实做好耕地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振兴工作,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不断拓宽共同富裕路径。

  更加注重陆海联动,聚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山东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5,拥有海洋大科学中心、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综合试验场等重量级海洋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完全有条件把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大。

  总书记赋予山东“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使命,我们一定要立足资源优势,抓好贯彻落实,坚持经略海洋、向海图强。要加强海洋科技开发,培育壮大海洋渔业、海洋矿业、海洋运输、海洋化工等产业集群。要深入实施港口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着力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

  更加注重区域协调,聚力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6月15日,“济青快线”开行,平均每15分钟一班随到随走,实现了济青高铁的“公交化”。这对于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促进济青双城联动,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设施的通达程度,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推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内河航运等建设,以互联互通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为加强与黄河流域省份战略协同、深化与中原城市群对接合作、优化“一群两心三圈”格局,提供坚实支撑。

  充分发挥山东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担使命。

  近年来,从实施全球“汉籍合璧”“山东文脉”工程,到推动“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从培育“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到举办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交流活动,山东文化“两创”成果丰硕,齐鲁文化发展空间广阔。

  “山东要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作为”,贯彻总书记这一指示要求,我们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沂蒙精神,持续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经济发展增动能增效益、为旅游休闲增内涵增魅力、为城乡社会增正气增活力。

  (三)

  眼前有了繁花,并不等于手中就有了鲜蜜。

  特色优势并非一开始就是竞争优势。只有从自身资源禀赋出发,具体产业具体分析、具体区域具体布局,才能找准通往高质量发展的跃升赛道。

  同样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怎么才能“不搞一种模式”,做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

  海阳依托海阳港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独立、符合安全可控要求的天然优势,建设东方航天港、发展商业航天产业,成为我国首个海上火箭发射母港。邹城立足工业基础和产业集群优势,对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进矿山装备向高端装备制造迈进。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的“气候”“土壤”,方能找准培育新动能的方向和突破口。

  同样是沿海地区,都有靠海吃海的天赋,怎样才能做到合理分工、握指成拳?

  烟台向大海要食物,打造大型海洋牧场综合体“耕海一号”,每年可养殖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年产约15万公斤。青岛向大海要药材,研发制成“注射用BG136”,是国际首个免疫抗肿瘤海洋多糖药物,有望为治疗恶性肿瘤增添新的方案。打好“特色牌”,走好“差异路”,同中求异、互补发展,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上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每个地方都可以书写自己独特的故事。竞相发展、错位发展,构建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良好格局,就一定能做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山东贡献。

  (本报评论员)

责编:

审核:孙翔

责编:孙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