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行走先行区|向“新”求变,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

2024

/ 06/25
来源:

大众日报

作者:

王瑛琪

手机查看

  山东半岛濒临黄渤海,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1/6,海洋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5。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6月17日至6月21日,行走先行区,走进烟台、青岛、日照、威海等市,记者看到,山东各地正着力发展海洋经济,向新向绿向智推动海洋产业提档升级,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努力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

  向新——

  传统产业焕发新面貌

  在烟台市莱山区四十里湾海域蔚蓝的海面上,全国首个智慧化养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耕海1号”宛如一条美丽的“蓝色项链”。这里不仅养殖着数十万只海鱼,还是游客垂钓、恋人观影、儿童嬉戏的好去处。

  “我们配备了自动投喂、环境监测、船舶防撞等系统及无人船、水下巡检机器人等设备,可以实现生产全过程智能化控制。”山东海洋集团烟台耕海运营公司总经理靳海峰说,“比如智能投喂系统,可以在每次投喂时根据所监测到的海流方向及速度,从海水来流方向的投料口投喂,使得饲料顺流而下时在该网箱内停留充分时间以被鱼群食用。在遇到海上大风浪,人员需要撤离时,只需开启手机终端,就可以实现自动投饵等操作,保证渔场正常运作。”

  依托“耕海1号”打造的山海海洋之星景区,更是充满了科技的味道。“一层的海洋主题展厅,一直以来都备受小朋友的喜爱。游客不仅可以通过全景影片,一镜到底,感受从石器时代至今的耕海牧鱼生活场景,还可以通过VR、AR、裸眼3D、5D等技术设备,‘乘坐’深海电梯下潜至11034米的海底。”靳海峰说。

  打破了传统养殖模式,实现了产业间的巧妙融合,打造了涵盖苗种、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文旅、康养的全产业链条,“耕海1号”为全国海洋牧场的发展闯出一条新路。在300公里外,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则用小海藻带出了一条产业链。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创建于1968年,过去是一家生产“碘、胶、醇”等传统海藻提取物的老牌国企。在该集团将海藻进行简单的初加工出口后,一些外国企业将原料产品进行高品质化的开发深加工,然后高价卖回中国。为此,该集团决定主动求变,向着海藻加工的高效化、高值化转型。

  “在小小的海藻中挖掘新质生产力,主要依赖的就是高质量、高效能和高科技。”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党委副书记杨晓菁说。目前,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三百多人的博士团队,并且和大连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众多国内外高校进行深度的科研合作;已出版科技著作16部,申获国家专利556项、PCT专利9项,承担国家级、省级重点研发项目30余项,主持(参与)制定国家、行业、团本标准28项。

  “现在我们已经把海藻‘吃干榨净’,就连充分提取海藻身上的活性物质和成分后剩下的‘海藻渣’,我们也没有浪费,把它提炼后制成海藻肥,在市场也是非常抢手的。”杨晓菁说,“目前,我们的产品面向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是全球生产规模最大的海藻生物制品企业。”

  向绿——

  广阔海洋孕育新动能

  沿着蓬莱港海工园区行走,映入眼帘的是排列整齐的巨大叶片。风电叶片是风力发电机的核心部件之一,是将风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多层复合材料制成。去年,东方电气风电(山东)有限公司生产研制出B1260A型叶片,全长126米,适用于17-18MW海上风电机组,是当时全球最长的风电叶片。

  蓬莱港是省内海上风电绝佳的制造施工运维中心,优良的港口条件满足了超大、超长、超重的风电设备外运需求。“为方便大型货物出海,港口创新工作方法,效率提升40%,吊装能力从40吨提升到500吨,创造了山东口岸最长风电叶片吊装等多项口岸纪录。”烟台港集团蓬莱港有限公司商务营销中心高级营销经理曲善魏说。

  依托各类优势,蓬莱港瞄准风电全产业链,规划打造6.5平方公里产业园区。如今,放眼蓬莱东部海岸线,一系列重大海上风电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风电产业大件运输、技术服务、人才配套等要素保障日趋完善,各类产品出口澳大利亚、英国、法国、俄罗斯、巴拿马、阿根廷、智利等近30个国家。2023年,园区总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进出口额87亿元,同比增长170%。

  说起对于新能源、新技术的开发应用,山东造船企业也不遑多让。“目前,我们正加紧对大型散货氨燃料船的研发制造,近期就能交付首艘氨预留21万吨散货船。”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北海造船已从传统柴油机向新能源动力船舶转型,新能源动力船舶新造船订单有60艘,覆盖了LNG(液化天然气)、绿色甲醇、氨燃料等,绿色船型覆盖率达84.5%。

  其中,21万吨LNG双燃料动力散货船是北海造船新一代“绿色环保”船型,该船具有更好的燃油、燃气经济性,硫氧化物排放降低90%以上,氮氧化合物排放降低20%以上。在气体模式下,该船可满足中澳航线两个往返航次续航力要求。

  北海造船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北海造船将积极探索新替代燃料动力方向的研发和应用,做好新材料、新技术专题研究并逐步推广应用,抢占先发优势,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使用率。

  向智——

  自动化港口抢抓“智”高点

  在山东港口日照港科技大楼,工作人员正坐在屏幕前“抓娃娃”:操纵岸桥吊起集装箱,然后按下确认按钮。这一过程仅需短短十几秒。紧接着,这些集装箱就被自动、精准放置在等候的无人集卡上,无人集卡将之运输到轨道吊下,轨道吊将集装箱放置在指定位置。“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自动卸箱成功率100%。”日照港集装箱分公司IT部经理马龙涛说。

  常见的码头布置形式,码头的前沿线与自然岸线是平行的。但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般会将集装箱与海岸线垂直式布置,调整布置方式意味着新建码头,投资高、周期长,对日照港这类中小型规模集装箱业务的港口来说,难度极高。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日照港首创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案,综合采用5G、北斗、AI等技术,推出自主研发和集成创新的无人集卡调度系统等6项国产化、业界首创科技成果,实现了从“有人”到“无人”、从传统散杂货码头到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转变,每年可削减碳排放9000多吨。

  日照港集装箱分公司智慧控制中心副经理刘志鹏介绍:“实现自动化一年后,我们的整体效率就提升了15%。今年,全国产全自主的核心生产系统正式运作。从5月份的数据来看,整体效率再次提高26%。”

  6月19日下午,青岛前湾港区,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派繁忙景象:码头和堆场生产作业行云流水,成规模的自动化轨道吊在堆场上往来穿梭,重达数十吨的集装箱被精准堆码,自动导引车承载着单个集装箱,在通道上穿梭……

  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全球领先、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首个“氢+5G”智慧绿色码头,也是全国首个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今年1月到5月,码头吞吐量同比增长17.3%,作业效率同比增长6.7%,最高作业效率达到60.2自然箱/小时,第十次打破自动化码头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

  “未来,我们希望推动我国港口开拓海外市场,实现技术转化推广,为世界港航业贡献自动化码头建设的‘中国方案’。”青岛港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团委书记张常江说。(记者 王瑛琪)

  现场评: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优质海洋产业集群

  □ 王瑛琪

  海洋,是山东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达17018.3亿元,居全国第二位。15个海洋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省政府发布《现代海洋产业行动计划(2024-2025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促进海洋经济集聚发展。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发展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尤为关键。培育和壮大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必须聚焦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推动海洋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依托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打造需要以人聚力,但更需要“天时”“地利”。以蓬莱港为例,它位于山东三大海上风电基地的轴心位置,得天独厚的港口条件非常适合海上风电设备的制造、施工和运维。基于此,蓬莱港成功打造中国海上风电母港,并吸引了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大金重工、上海起帆等核心企业进驻。2023年园区总产值145亿元,同比增长81%;完成进出口额87亿元,同比增长170%。

  依托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效应,构建“雁阵形”产业集群。“群雁”高飞“头雁”领,龙头企业规模大、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大带动能力和较好成长性。围绕龙头企业补链延链强链,可以吸引更多关键配套企业落地,形成高效能的产业配套系统。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的海洋生物产业园区内,明月海藻集团作为龙头企业,通过“精准招商、以商引商、联动招商”的策略,成功吸引了20多家上下游相关企业进驻,形成了相互配套、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在打造特色产业集群上,需要发挥各地优势,统一协调,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错位竞争的跨区域海洋产业集群合作模式。过去,山东沿海各港口同质发展、无序竞争问题突出,制约了港口功能升级。2019年,山东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将分散在各港口的100余个业务单元,重组为投控、物流、贸易等12个板块,港口之间实现数据联通共享。2023年,山东省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7亿吨,位居全球第一;青岛港吞吐量、集装箱量分别跃居全球第四、第五;日照港成长为“最年轻”的5亿吨级港口。

  发挥比较优势,打造优质海洋产业集群,山东经略海洋未来可期。

  专家说:经略海洋龙头企业是排头兵

  □ 刘康

  海洋强省建设行动实施以来,山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首个国产全自动化码头、首个海上火箭发射母港、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首个海上特色产业园区、首艘海上养殖工船、首个智能化大型生态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等相继建设运营,涌现出山东港口集团、山东海洋集团、中集来福士、青岛北海造船、青岛明月海藻、烟台大金重工等一批骨干龙头企业,为全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进入蓝色经济开发新时代,先行先试成为山东经略海洋、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行业龙头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示范作用。青岛港建成首个“氢+5G”智慧绿色码头,作业效率较传统码头提升30%,实现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智能管控系统“十大创新”,为世界港航业自动化码头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蓬莱)海上风电国际母港依托省内三大海上风场,开拓海外、深远海“两海”市场,打造了一条海上风电全产业链,走出了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海上绿色能源开发新路径。

  正是这些企业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为山东建设海洋强省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进入新阶段,面对新要求,应加快布局蓝色经济开发新赛道,培育出更多能引领行业发展、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海洋企业群体。为此,应发挥山东海洋资源与科技创新要素优势,以海洋特色产业园区为载体,围绕港口航运、海洋装备、海洋文旅、深远海养殖、海洋牧场、海洋绿色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等重点海洋产业链,搭建以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创新链,加快培育海洋产业新业态,引导海洋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融合化发展,推动海洋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引导海洋开发向深远海拓展,培育海洋经济新增长点,走出一条具有山东特色的海洋强省建设之路。

  (作者为山东社会科学院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链接:

  行走先行区|携“新”出海,高水平开放释放活力

责编:

审核:陈凤祁

责编:陈凤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