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援藏30·鲁藏同行丨从“老三样”到“新花样” 高原上“蔬”写致富好“钱”景

2024

/ 06/19
来源:

央广网客户端

作者:

手机查看

  编者按: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今年是山东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央广网山东频道推出“援藏30·鲁藏同行”系列报道,通过记者一线采风,全面系统展示山东援藏成果,讲好山东援藏故事,充分展现山东援藏干部风采。

  央广网日喀则6月19日消息(记者唐磊)“你看看结的这些小西红柿,多喜人,在平原上结的果也不一定比这里多。”在西藏日喀则市白朗县嘎东镇阿亚村,白朗县蔬菜技术总指导孟德利指着结满小西红柿的架子,自豪地告诉记者。

  蔬菜篮雕塑立在阿亚村口(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孟德利是山东潍坊寿光人。2016年,孟德利和他的团队被山东援藏团队招引至日喀则市白朗县发展果蔬产业。几年后,西瓜、葡萄、车厘子等一批全新的果蔬产品端上了高原群众的餐桌,“中国蔬菜看寿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招牌也越擦越亮。

  孟德利向种植户传授蔬菜种植技术(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现在的白朗县,有着雪域高原“果蔬之乡”的美誉。但时间退回到从前,当地种植的蔬菜只有“老三样”:土豆、萝卜和白菜。随着山东援藏干部的到来,“老三样”有了“新花样”。“山东第一批援藏干部进藏之后,为了解决白朗县蔬菜种植结构单一的情况,从山东引进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并于1996年种植成功。”白朗县委常委、副县长、济南市第十批援藏干部李东向记者讲述了山东蔬菜与白朗县“结缘”的故事。

  蔬菜大棚里,小西红柿挂满枝头(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白朗县的蔬菜种植面积从1996年的“三分地”发展到如今1.74万亩,年产值近3亿元。白朗县蔬菜产业的发展,也让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享受到了种菜的“红利”。

  走进彭仓村村民扎西顿珠的种植棚里,红色、黄色、紫色的小西红柿挂满枝头,在另一个种植棚里,绿色的黄瓜掩映在黄色花朵中,长势喜人。扎西顿珠告诉记者,他从2020年开始种植大棚蔬菜,“种大棚蔬菜产量高,挣的钱也多。”

  目前,彭仓村有47户村民,“每户至少有三个大棚,有的还有十几个大棚。”扎西顿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蔬菜的话一季收入能到2万元,一年能种两季,大概是4万元,比以前收入高多了。”

  彭仓村的果蔬种植大棚(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如今,蔬菜产业已经成为白朗县的主导产业,但是真正想要将白朗蔬菜的名气打响,产业升级是不可或缺的一步。“2022年,济南市第十批援藏干部经过深入调研后,认为白朗蔬菜产业要从‘大’到‘强’,必须打通白朗县蔬菜产业的全产业链。”李东告诉记者,打通蔬菜全产业链主要聚焦生产端和销售端,“生产端是种植问题,瞄准市场需求,开展标准化高质量种植;销售端就是要和市场更加紧密对接。”

  每个大棚外,都标注了户主姓名和种植的蔬菜品种(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李东介绍,在生产端,县里聘请了技术团队,到田间地头给当地群众进行技术指导,提高蔬菜产品质量;销售端则是将白朗县的蔬菜公司打造成当地的龙头企业,做好统购统销,聘请职业经理人去对接市场。“通过2到3年的努力,打通生产端和销售端两个端口,白朗县的蔬菜产业就会走上一条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大棚里,黄瓜长势喜人(央广网记者 唐磊 摄)

  对于白朗县蔬菜产业的未来,李东向记者讲述了援藏工作组的新打算:“高海拔、日照足、温差大、无污染,白朗县发展高端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我们现在正接洽内地高端市场,让内地人也尝尝咱们高原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责编:

审核:郭凯

责编: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