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逐绿前行向未来——山东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观察

2024

/ 06/05
来源:

新华社客户端

作者:

手机查看

  黄渤海上,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牧场迎波“共舞”,融合发展实现降碳减排;胜利油田,二氧化碳从工业尾气变身“驱油”功臣,更多“绿色油”注入能源饭碗;黄河北岸,前沿产业纷纷落子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齐鲁大地,一幅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画卷徐徐铺展。

  2022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以此为新起点,产业体系完备的经济大省山东,着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新兴产业集群聚合,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塑造发展新优势。

  以转促新:传统产业动能澎湃

  碱水和豆油通过软管进入设备,迅速发生反应,产物排入含有酚酞试剂的收集瓶中,生成粉红色的溶液。

  这是记者在山东豪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看到的连续流微反应器演示的皂化反应。公司副总经理唐立星说,连续流微反应器能够实现反应和换热同时进行,大幅提高换热效率,在工业化应用中可实现能耗节约30%至50%。目前,豪迈公司已成功研发出适用于硝化、氯化等10个危险化学反应的连续流技术及装备,探索出精细化工领域更为安全的生产模式,助力化工行业转型升级。

  山东是化工产业大省。据介绍,近年来,山东以“减量、整小、上大,减油、增化、延链”的思路优化石化产业布局,推动钢铁行业降能耗提质效,全省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同时,聚焦冶金、化工、轻工等重点产业,持续加大技改力度,延长产业链条,让传统产业焕新发展。

  借助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的机遇,传统工业企业纷纷加强新技术新产品创新迭代。

  在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一号工厂生产车间,记者看到,穿梭于各个装配区域之间的,不是员工,而是自动化叉车等运输设备。只需要设定好程序,它们就可以将一批批物料运送到指定位置。

2023年11月30日,在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装生产线,机器人在装配清洁能源发动机。新华社发(孙国祥 摄)

  “2004年建厂时,自动化率不到20%,如今这条生产线的自动化率超过60%。”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一号工厂厂长助理吴连伟介绍,工厂研发机器人技术、视觉技术等,持续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革,并整体推动智能物流在发动机领域的有效应用。目前,工厂已经在加工、装配、物流、测量四个方面实现自动化,大大提升生产效率。

  青岛即发集团年产1000吨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产业化生产线平稳运营,整个过程不需一滴水;位于东营的中金岭南公司探索炼铜工艺“三段”变“两段”,实现节能20%以上;济宁龙拱港将海港理念引入内河港口,突破了磁钉定位导航限制,定位精度达2厘米以内……从产业源头抓起,在创新上下功夫,山东传统产业通过科技赋能加快蝶变。

  以新促转:新兴产业生机勃发

  “天上有星、陆上有箭、海上有船”,聚焦海上火箭发射的航空航天产业正在滨海小城海阳市迅速崛起。

2024年1月11日,人们在山东省海阳市连理岛上观看海上火箭发射。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从总装、测试,到出厂、发射,再到配套服务,商业航天产业全产业链企业都能在海阳找到。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华说:“我们全力打造火箭技术准备、星箭对接、码头合练、远控测发、测控通信、出海转运全链条功能模块,力求形成‘前港后厂、北固南液、系统集成、出厂即发射’的能力布局。”

  海阳航空航天产业,是山东以“政府+链主+园区”模式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缩影。近年来,山东提速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节能环保等全产业链发展,培育济南空天信息、青岛人工智能、烟台东方航天港等未来产业集群,培育“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180个,总规模达8.9万亿元。

  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比亚迪新能源乘用车及零部件产业园项目二期即将交付。“济南比亚迪2023年生产整车24万辆,今年目标是30万辆。”比亚迪集团山东省总经理徐磊说,比亚迪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结合全产业链核心技术优势,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促进山东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着眼未来,以新促转。山东在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中交出亮丽的“成绩单”:集中培育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鹏辉能源储能电池等项目加快建设。

  与此同时,数字赋能成效显著。漫步在青岛海尔科创生态园,车辆余位实时监测系统可让员工实现“零等待”通行;智慧门禁系统可在0.3秒内完成人脸识别无感通行;“楼宇大脑”能根据气象数据、室内外温湿度、人流分布等智能调节能耗……一个个智慧场景触手可及。

2024年5月27日,位于青岛市崂山区的海尔科创生态园外景。新华社记者 王阳 摄

  山东省工信厅厅长张海波介绍,山东近年来开通了全国首个数据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累计建成5G基站22万个,2023年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

  系统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在山东,无论政府还是企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已成为谋划发展的深层动力,降碳、减污、扩绿也正在改变这个经济大省发展的底色。

  威海乳山市,海风阵阵,一处处工地塔吊林立,一个个车间繁忙有序,明阳智能、远景能源等海上风电及海工装备领军企业齐聚于此。

2023年6月21日,在乳山市远景能源零碳产业园,工作人员在海上风机前作业。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山东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山东正加快建设胶东半岛核电、海上风电、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成投运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1000万千瓦项目2023年4月纳入国家第三批大型风光基地清单,海阳核电二期工程全面进入土建施工高峰期。截至4月底,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突破9800万千瓦,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超过448万千瓦。

  “不仅仅是能源领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山东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董彦岭说。

  山东通过实施碳达峰“十大工程”,分步出台若干措施和实施方案,全面提升各行业能效标准。

  ——追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成为企业共识。

  在日照市经开区,亚太森博(山东)浆纸有限公司通过生物质废弃物发电实现能源基本自给自足,每年降低300多万吨碳排放,节约120万吨标准煤;烟台冰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将临近厂区产生的二氧化碳废气提纯制成高纯度液态二氧化碳,用于焊接、干冰生产等多种行业。

2023年10月25日,在亚太森博(山东)浆纸有限公司监控室,工作人员监看生产车间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张善臣 摄

  ——看不见的碳排放正成为社会发展有形的标尺。

  一些近零碳城市、近零碳园区、近零碳社区开始发挥示范效应:青岛市市南区充分利用工业余热、潮汐能、太阳能等能源,把既有社区改造成“零碳社区”;京台高速济南服务区利用光伏发电配合储能及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每年减少碳排放超1700吨;长岛所辖的大黑山岛成为全国首个负碳超过2000吨二氧化碳当量的“负碳海岛”。

  生态优美、环境安全,是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内涵之一。山东省生态环境厅厅长侯翠荣介绍,山东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连续第三年达到“30+”水平,优于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10%以上;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4.3%,超年度目标15.7个百分点。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争先谱新篇。山东省发改委主任孙爱军说,当前的山东,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更优了,发展动力更强了,质量效益更高了,山东有底气、有信心推动经济持续向好、长期向好。


  文字记者:栗建昌、王阳、邵琨、丛佳鑫

  视频记者:王欢

  海报设计:曾学真

  编辑:郝亚琳、朱舜、徐金泉、罗晓光、陈海通、金怡、程昊、郭洁宇

  统筹:方思贤、王洁

责编:

审核:杨凯

责编:杨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