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扑灰年画:不再仅仅是“过年”的画

2024

/ 03/25
来源:

大众新闻客户端

作者:

鲍福玉

手机查看

  出了正月,过年的味道就越来越淡了,但扑灰年画传承人王树花的工作室却并没有闲着,到她这里研学、订画的人络绎不绝。王树花说,扑灰年画想要发扬光大,就要打破年画固有的时间窠臼,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门古老的艺术中,在体验里创新和发展,她愿意让更多的人学会这门技艺,一同去发掘扑灰年画独有的艺术价值。

  今年54岁的王树花,是高密扑灰年画的传承人之一,从事扑灰年画绘制已有40余年。“我们祖上就是画扑灰年画的艺人,到我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王树花说,所谓扑灰年画,就是用烧成炭化的柳条描线起稿作底版,再用白纸拓印,一稿可拓扑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敷彩、描金、勾线,半印半画而成。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兴盛于清代乾隆时期,内容从最初的神像、墨屏花卉,已经发展为集家堂、仕女、花鸟虫鱼、神话故事等多种题材。而她之所以会从事扑灰年画的传承,离不开爷爷王锡山的熏陶和教育。“解放初期,爷爷在青岛同兴画店替人卖画、画画,后来村里又把他请回来带徒传艺。”王树花说,爷爷最擅长画的就是《家堂画》《文武财神》,还能根据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创作年画,他的画在青岛、潍坊都十分畅销。王树花7岁就跟着爷爷画画,在爷爷的影响下,她很快掌握了扑灰年画的要领,到16岁的时候,爷爷拿手的《姑嫂闲话》《百寿图》《渔翁得利》《大财神》等题材的画法,她都已经烂熟于胸。

  “扑灰年画要想传承和发展,光靠我们这一脉还不行。”王树花说,为了更好地传承这门技艺,近几年,她又遍访民间老艺人,先后恢复了1000多幅传统扑灰年画的老画样。

  不过要让扑灰年画发扬光大,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王树花说,由于长久的习惯,很多人对年画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年画就是过年那俩月的事情,其实不然。“在我看来,扑灰年画虽然叫年画,但它的魅力更多的是一种技法表现,而这不应该局限在过年的固有节点,一年四季都可以有应用的场景。”王树花说,想要发展,首先就要拓宽题材,打破时间的限制。比如,在做好传统《家堂画》的基础上,她又设计了结婚专用的《胖娃娃》系列,用于居家摆放的《仕女图》《书房四条屏》,用于展览陈列的《历史故事》等诸多的题材。在作画时,她又创新性的融入了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本地年画对色彩的应用,使作品更具视觉冲击。

  “其次,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王树花说,扑灰年画要发展,单打独斗是不行的,需要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认识、掌握扑灰年画,才能激发这种艺术的生命力。她一方面积极进社区、进学校让大家认识扑灰年画;一方面积极筹集资金建设扑灰年画艺术馆,吸引更多的年轻群体到这里免费研学,体验这门传统技艺。同时,她与省内艺术院校也积极建立沟通的渠道,吸收新的艺术理念结合到自己的绘画中,然后无偿教授给乡邻,让更多的人在闲暇之余可以从事这一技艺。

  在王树花的努力下,现如今,她手里的扑灰年画已经打破了时间壁垒,一年四季都有订单,而她的艺术馆更是人流不断,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前往。更让王树花感到欣慰的是,女儿孙琦也加入到扑灰年画的传承中。“扑灰年画已经成为一个艺术符号、地域符号,除了原汁原味的传承,在创新发展上,我们还可以做更多有趣的尝试!”孙琦说,未来可以制作有扑灰年画特色的手机壳、人物手办,开发很多不仅仅是年画的产品。

  “女儿设计专业出身,对艺术有着更多新奇的想法。”眼下,虽然王树花觉得女儿的想法有些“时髦”,但她也相信在新一代年轻人的加入下,扑灰年画这一高密绝技将绽放新的光彩。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鲍福玉)

责编:

审核:刘美显

责编:刘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