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客户端
黄河与黄河三角洲湿地。(□新华社发)
□ 本报记者 陈晓婉
九曲黄河,在山东奔腾入海。齐鲁大地,涌动着蓝绿交融、合作共赢、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景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亲自部署,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发出“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动员令。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要求山东“努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
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立足自身、协同推进,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2023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黄河流域优良水体比例达100%;“四新”经济投资增长11.1%、占比超过5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光伏发电、新型储能并网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山东正奋力谱写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崭新篇章,努力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
系统谋划、全局统筹,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走深走实
“你好太原,我是你的‘出海口’!”1月26日,山东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太原)推介会走进山西太原,山东省港口集团总经理李奉利发出热情邀请。推介会上,山东港口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渤海湾港分别与山西焦煤集团、山西晋南钢铁集团、国家电投集团山西铝业、山西晋煤集团宏圣煤炭物流贸易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晋鲁陆海联动共享发展新机遇。
山东、山西是沿黄流域重要省份,文脉相通、水脉相连。据统计,山西60%外贸铁矿石经由山东港口进口,2023年山东港口向山西地区疏运铁矿石量突破4000万吨,为山西地区广大进出口客户搭建起经贸往来的“海上黄金通道”。
“2023年,山东港口全年完成吞吐量17.1亿吨、集装箱量4132万标准箱,增幅分别列全国沿海主要港口第二位和第一位,货物吞吐量稳居全球第一位,集装箱量超越新加坡港,居世界第二位。”李奉利介绍,立足拥有黄河流域唯一出海口、地处东北亚区域经济中心地带的优势,山东构建起沿黄达海大物流、大网络、大枢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省委、省政府注重总体设计、强化资源统合,构建起区域城乡融合、内外上下联动、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四大体系”。
对内,山东将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按季度通报进展情况,确保任务清晰明确、责任层层压实。规划完善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核心功能,加强省会、胶东、鲁南地区协调发展,制定支持沿黄25县(市、区)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若干政策措施、支持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若干财政政策、支持滩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并设立百亿元规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母基金,“1+9+N”整体架构基本成型。
对外,山东加强省际协作。牵头成立黄河流域科创、产教、自贸试验区等30多个联盟组织,成功举办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发展大会等50余项重大活动,开展了100余项省际合作事项,搭建沿黄九省区合作共赢的广阔舞台;聚力打造黄河流域最便捷最经济出海口,签署与中原城市群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协议,布局建设39个内陆港,促进境内综合运输成本大幅降低逾20%。
当前,山东正深化沿黄全面合作,加强与沿黄省份交通、产业、生态等领域协作,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谋划建设沿黄陆海大通道。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黄河三角洲,“鸟类国际机场”,每年都有数百万只鸟儿在这里起降。
这里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滨海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2023至2024年迁徙和越冬季,我们加强了丹顶鹤、灰鹤等珍稀水鸟的动态监测。今年1月,我们开展了越冬鹤类的同步调查,监测到丹顶鹤、灰鹤、白枕鹤、白鹤、白头鹤5种鹤类,共5267只。”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级工程师赵亚杰从事鸟类监测工作多年,对黄河三角洲的“老客人”“新客人”如数家珍。
黄河口国家公园创建进展顺利,曾经的盐碱荒滩早已成为水草丰茂的大湿地。如今,黄河三角洲的野生动、植物分别达到1764种、411种,鸟类由1992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83种,稀有的黄河刀鱼时隔30年重现黄河口。
环境好不好,鸟儿最知道。淄博马踏湖,“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一年比一年多;济南锦绣川水库,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频频到访;潍坊安丘大汶河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的极危物种黄胸鹀被发现……它们是山东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力注脚。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山东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统筹开展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体推进修山、增绿、扩湿、整地,组织开展流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大排查大整治,全面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沿黄9市完成造林20.3万亩,沂蒙山区域治理水土流失2.8万公顷。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连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
“2023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连续三年达到‘30+’水平,优于国家下达的年度目标10%以上;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84.3%,超年度目标15.7个百分点;受污染耕地和重点建设用地100%安全利用。”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管言明介绍,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满意度居全国前列。
黄河宁,天下平,水安全是黄河流域最大的“灰犀牛”。去年,山东平稳度汛,但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山东充分发挥已建工程防洪功能,加快推进在建工程,96处河道整治工程、22座引黄涵闸改建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将于2024年年底主体完工。“山东河段建成各类堤防1543公里、险工控导273处,有力保障了77年伏秋大汛不决口。”山东黄河河务局副局长尹学辉介绍,在建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黄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提高防洪能力,保障供水安全。
动能转换、绿色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新春伊始,山东各地,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开工建设。这些项目有个共同点:更绿、更新。
在济宁,长城重工新能源工程机械项目开工建设。作为长城集团在全国布局的第二个总部基地,建成后预计可年产挖掘机、装载机、矿用车整机5万台。“项目达产后可直接拉动济宁市四轮一带、结构件、液压件等配套企业产值增加,同时填补全市工程机械产业缺少绿色动力系统、智能化系统的空白。”长城重工有限公司总裁郭栋介绍。
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国药生命港项目聚焦海洋生物医药、细胞与基因治疗等五大医药新兴产业领域,致力于打造“国家海洋生物技术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区”。“我们将依托国药集团产业资源优势,推动西海岸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助力打造中国海洋生物医药第一强区。”国药集团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星告诉记者。
深入推动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都是“必答题”。山东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提升发展质效,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传统动能优化提升——实施“两高”企业能效改造提升,达到能效标杆水平的产能占比超过32%,提前完成“十四五”任务目标;出台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完成大型煤电机组“三改联动”1774.5万千瓦。
新兴产业加快成长——集中培育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5个省级未来产业集群,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精益碳纤维、鹏辉能源储能电池等引擎性项目加快建设。
数字赋能成效明显——谋划推进100个重大数字产业项目,新获批国家级“双跨”平台3个,开通全国首个数据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平台,全省信息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增长10%以上。
新能源提速发展——把能源转型作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加快推进“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2023年全年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1934.9万千瓦,总规模达到9395.8万千瓦;新型储能规模达到398.3万千瓦,稳居全国首位。”省发展改革委二级巡视员崔霞介绍。
没有高素质的产业,就没有高质量发展。山东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加快培育壮大“十强产业”,2023年,全省雁阵形集群规模超过9.2万亿元,培育11条标志性产业链、10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达到15个,新增专精特新“小巨人”299家。
黄河入海处,奏响高质量发展澎湃乐章。山东坚定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矢志不渝、久久为功,奋力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为全面开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注入不竭动力。
(□本报记者 范薇 常青 方垒 孟一 张忠德 参与采写)
责编:
审核:郭凯
责编:郭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