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大众日报编辑部文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写在山东践行文化“两创”十周年之际

2023

/ 11/27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

手机查看

□ 大众日报编辑部

(一)2023年6月1日,北京。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时,山东大学文学院杜泽逊教授向总书记介绍文津阁本《九章算术》。泛黄的纸张、隽永的墨迹,无声讲述着文明星河的赓续。

回拨历史的指针。2013年11月26日,山东曲阜。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孔子研究院,看到时任院长杨朝明主编的《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时,他拿起来翻阅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尼山脚下,国风浩荡,弦歌不辍。

2013—2023,十年赓续文脉,十年固本开新。从孔子研究院到中国国家版本馆,两个特殊的场景,串起文化传承发展的十年探索,勾勒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进路,大国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勇毅的文化担当,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2013—2023,深情似海寄齐鲁,厚望如山看担当。作为文化“两创”的首倡地,在向着文化强省挺进的征程上,山东打造新标杆新范式,化资源优势为发展胜势,化先天优势为发展强势,化生动实践为发展声势,将探索开辟的文化“两创”山东路径,汇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恢弘历史长卷。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从这样的历史与全局高度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新时代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壮阔行进;才能更清晰地把握新时代十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文化变革,所开创的文化传承发展新局面;才能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更清楚地明白未来我们如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二)任何一种文化演进,都离不开时代土壤,离不开具体实践。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发展规律。

“诸子百家半山东”。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具体体现,在灿烂辉煌的中华传统文化“谱系”中,占据特殊而重要地位。在这里,能够领略春秋大义、感知家国情怀,能够追寻尊贤尚功的传统、体悟除旧布新的精神。可以说,为文化“两创”破题开路,为文化传承发展打头阵作示范,山东有基础、有条件,重任在肩、责无旁贷。

回望山东走过的十年,科学指引一路伴随。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作出“四个讲清楚”的重要指示,发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赋予山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使命。此后又多次对山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明确要求。一句句暖心嘱托,一个个难忘场景,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明确了山东在全国文化繁荣发展大业中的责任担当,指明了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前进方向。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十年来,山一程、水一程,山东一路探索,一路实践,一路收获,培育形成一大批标志性成果,推动文化传承发展活力迸发,文化“两创”全面起势成势。

这是一组让人欣慰的数字。“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复制回归珍稀汉籍1600余种;推出1816册的中华儒学经典著作集成《儒典》;编纂出版首批《齐鲁文库》成果170册;持续擦亮“海岱考古”品牌,赵家徐姚、岗上、焦家等多项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十年来,山东着眼摸清家底,提炼文化精髓,大力推进“山东文脉”工程,优秀传统文化源头脉络愈加清晰。千载典籍的一纸一页,文化传承的坚定步伐,汇集相聚,豪迈立起新时代的“文化泰山”。

这是一番令人欣喜的景象。沿“四廊一线”走一走,到黄河大集逛一逛,可看、可玩、可参与。十年来,着眼探索文化传承发展模式,聚焦文化体验廊道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山东以鲜明文化地理标识为脉络,将历史、红色、民俗、生态、海洋等多元文化样态“串珠成链”,贯通起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传统与现代相汇,文化与经济相融,延伸了历史轴线,活化了历史场景,为文化“两创”献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山东方案”。

这是一股感人至深的力量。一切文化都沉淀为人格。徒手爬窗,成功救下被火围困女孩的退伍军人许亮,在北京抢险救灾中不幸牺牲的山东籍消防员冯振……十年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通融通,优秀传统文化走入世道人心,融入百姓日常,纳入干部教育、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让经由文化濡染的好人精神熠熠生辉,“厚道齐鲁地、美德山东人”形象叫响大江南北,齐鲁大地的道德星空更加璀璨。

这是一种文化为民的初心。民族歌剧《沂蒙山》斩获“文华大奖”,60余部精品剧目获得“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等国家级大奖,群众性小戏小剧唱火了文化、唱热了人心。十年来,实施齐鲁文艺高峰计划,创新实施“山东手造”工程,着力满足不同群体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群众切实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上游重塑群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下游激活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活力,文化“两创”的闭环就此形成。

这是一种令人振奋的趋势。鲁锦、鲁绣、皮影戏借助进博会走向国际,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走进维也纳开启全球推广,“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融合宣传推介如火如荼……十年来,山东始终立足于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以开放胸襟、宽广视角,推动文明对话交流、合作互鉴、融合发展,多方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幅提升了山东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力、影响力,开放成为新时代山东最鲜明的标识。

文化兴则山东兴,文化强则山东强。今天的齐鲁大地,文化和文明之光交相辉映,自信和自强的底色更加厚重,正能量大流量奏响强音,团结奋进的时代主旋律更加昂扬。回顾这些生动实践,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航掌舵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推进发展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三)文明生生不息,思想与时俱进。一切文化进步背后,是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

2023年,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注定具有特殊的新的起点意义。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入阐释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时隔四个月,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理论的创新,让文化发展局面豁然开阔。把握科学思想精髓要义,结合山东文化“两创”十年实践,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经验心得,值得我们格外珍惜。

任何时候,思想引领都是最根本的引领。实践每向前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新时代文化“两创”的山东路径,是从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走出来的,也是在当代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我们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掌握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用当代马克思主义辩证取舍、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任何时候,文化的根脉都丢不得,也丢不起。推动文化繁荣,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但对本土文化及其深厚积淀的发掘和弘扬,追寻传统文化之根,实现自觉文化溯源,无疑是一个根本前提。齐鲁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构成“我们”的骨血,是读懂“何以中国”的释文。只有不断追寻文明的“源”,触摸文明的“流”,才能充分掌握“话语权”,把握精髓“守住神”;只有守护好民族精神之“根”,才能在世界文明激荡碰撞中站稳脚根,让中华文化不断焕发新的生命活力,放射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

任何时候,文化只有新起来、活起来、兴起来、走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以文化人。文化不是雕像,也不是死水,而是活的肌体,必须适应时代发展而发展。实践表明,失去了自己“传统”的文化空有其名,没有时代性的“传统”则意味着失传;只有“传统”与“时代”创造性结合,才能造就最有生命力的文化。突出一个“融”字,狠抓一个“实”字,在研究阐发、公共普及、提升能级、开放交流上创新创造,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构成了山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一条重要经验。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完整准确全面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把握其理论品格、实践要求、创新品质、人民立场和开放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总结以往经验,把握发展规律,奋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我们就一定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山东担当。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从来都是与文化现代化相伴随的。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方案背后,往往蕴藏着这个国家的文化基因。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地区,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进步;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属性与品格,才能跨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2023年,对山东而言,同样具有特殊意义。春节后上班第一天,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进行集体学习,吹响了山东高质量发展的新春动员令。这一年来,从召开全省加力提速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到举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从接连召开质量大会、旅游发展大会、儒商大会,到举办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从全省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到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致力于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聚力于“走在前、开新局”,山东省委、省政府把大势、抓大事、干实事,紧紧抓住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重大机遇,精心探索,拼搏奋斗,一步紧跟一步,一环紧扣一环,将一个经济文化大省的追求与奋斗在齐鲁大地徐徐铺展。

一经与经济转型相结合,文化所蕴蓄的,是一种向绿向新向未来的雄厚底气。这一年,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车在济南下线;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萨德尔·扎帕罗夫率团来鲁“提车”;“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走进北京,向世界递出山东的金名片……从大国重器,到老家味道,从山东手造,到文旅精品,人们对山东好品的认可,不光因为它的吸睛与独一无二,更是因为认可它背后的匠人匠心,美学与传承。放眼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齐鲁儿女锚定绿色低碳高质量,精益求精不懈追求,根植的是结实厚重的人文沃土,挺起的是山东发展的“产业脊梁”。

一经与科技攻关相结合,文化所激扬的,是一种不惧挑战、勇于突破的精气神。这一年,大白菜获得了“择偶”自由;我国首条二氧化碳专属“地铁”在淄博开通;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拖拉机,作业精度已达到厘米级……面对多重压力,山东创新求变、大胆突破,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传统动能,以新赛道新技术塑造新优势,正以崭新姿态奔跑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之上。

一经与创新要素相结合,文化所催生的,是一种裂变跃迁的强大势能。这一年,“新三孔”的孔子博物馆里,“夫子问答”收获旺盛人气;在青州博物馆新馆,更多的文物得到数字化“再生”;火石、云帆、柠檬豆入选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全省总数已达七家,跃升至全国第二……放眼今天的山东,传统与现代相汇,文化与数字相融,数字技术正在赋能千行百业,拓展出更多应用场景,不断突破人们对未来的想象。

一经与开放精神相结合,文化所涵养的,是一种自信自强、开放包容的从容气度。这一年,来自滕州的鲁班锁,带着和平的美好寓意走进联合国;《天涯若比邻》大型主题光影秀在曲阜尼山圣境上演;“齐鲁号”中欧班列肩负“一带一路”重任,运营至今累计开行已达7000余列。中华文化赋予山东的开放禀性,正源源不断地汇聚起高质量发展所急需的资本、人才和项目,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大局意识、全球视野,以及和各路企业对话互动的能力和水平。

透过这些向上向前的力量,人们从中看到的,是创新创造的澎湃动能,是不甘平庸的心气,是追求卓越的志向,更是一个向着未来无限伸展的新山东。事实表明,当一种文化的优秀因子释放蓬勃生机,赋予经济社会发展以文化底色和基调,熔铸的是向上的发展气质,激发的是由大变强的巨大动能,这正是一个地区强信心、稳预期、促发展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知所从来,思所将往。传统的箭,说到底是射向未来的。

站在文化“两创”提出十周年的历史节点,瞩望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看山东,我们所面对的,既有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更有转型道路上的风险与挑战;我们所需要的,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是积极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是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拼劲干劲。一个经济文化大省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山东实践的进程中,为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注入智慧与力量,必须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

勇担新使命,实现新作为,坚强思想保证是根本。历史是精神的大写与展开,思想是文明的凝结与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焕发出独特魅力?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内在贯通。要更加自觉主动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通过自我检视、自我矫正,在强化理论武装上来一次全面系统的大提升,从而达到坚定理想、涵养正气、升华境界的目的。要着力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把谋划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步骤都放到这一重要思想框架中审视打量,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以落实“七个着力”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勇担新使命,实现新作为,强大精神力量是关键。当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转型关口接踵而至,舆论风口势必增多。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把稳政治方向、掌握舆论主动、引导社会预期,越需要在多元中立主导,于多样中谋共识。更加自觉主动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就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胸怀“计天下利”的格局,在加强正面宣传、提升引导能力、媒体融合发展上聚焦发力,始终致力于塑造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时代山东形象,讲好山东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故事,展示好山东人民干事创业风采,推动正能量赢得大流量、好声音成为最强音。

勇担新使命,实现新作为,有利文化条件是基础。所谓文化的创新创造,说到底就是要用合宜的表现方式,来回答时代之问、社会之问、发展之问、人民之问。面对先人“厚赠”,我们敬畏、感恩、自豪,又深感责任重大。只有扎实做好“探源”“活化”“立德”“传播”文章,持续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形态和践行路径,精耕细作,虚功实做,才能推动文化“两创”走深走实、出彩出新;也只有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使之与中华传统美德、信用山东建设、涵育时代新人等贯通融通,才能重塑发展氛围,振奋上下人心。

勇担新使命,实现新作为,文明交流互鉴是动力。35年前的巴黎集会,75位诺贝尔奖得主共同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早已不能仅停留在舞个狮子、包个饺子、耍套功夫上,不能满足于向国外提供一些表层的文化符号上,关键要把中华文明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既要坚持自身文明传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巩固文化主体性,拓展新思路、谋划新打法、搭建新平台,持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又要站在全局谋划推进山东国际传播,把国家外宣任务与本地特色优势相结合,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讲好中国故事山东篇。

(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我们之所以回溯来处,发掘精神的河床,最终是为了向更广阔未来奔涌而去。

从举旗定向,到矢志前行,3000多个日日夜夜披荆斩棘,山东文化强省建设的壮阔征程,标定起新的历史方位。眺望前方,有风平浪静,也有惊涛骇浪,尤须以精神之力排除千难万险,尤须发挥文化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厚植文化自信之基,激扬文化自强之势,以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焕发中华文化时代光彩,以改革创新、激发活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切实回答好文化“两创”答卷,奋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我们必将打造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地,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山东智慧和力量。

饱蘸历史的笔墨,吮吸时代的光华,山东正在书写新的历史,山东必将创造新的历史!

(执笔人 任宇波 邵方超)

责编:

审核:陈凤祁

责编:陈凤祁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