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文化“两创”的山东实践①|述往思来,赓续山东文脉

2023

/ 11/24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

齐静 张依盟

手机查看

  山东文脉绵长、底蕴深厚。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文化“两创”工作十分关心、寄予厚望。2013年11月,总书记在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大方针。2018年6月在山东视察时,再次对山东发挥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提出殷切期望。2021年5月,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又一次强调“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十年来,山东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守正创新,深耕人文沃土,聚力打造文化“两创”新标杆,为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山东力量。今起,大众日报推出“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 文化‘两创’的山东实践”全媒体报道,陆续刊发重磅综述、蹲点故事以及丰富生动的新媒体产品,敬请关注。

  述往思来,赓续山东文脉

  □大众日报记者 齐静 张依盟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儒家思想发源地,山东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条件。齐鲁大地上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山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深入推进“山东文脉”工程、“文物活化”工程,加强考古挖掘研究和文物保护利用、古籍整理编纂、文化记忆记录,聚力夯实文化传承发展根基、打造中华文明根脉探源高地,不断谱写文化“两创”新篇章。

  加强典籍整理编纂

  浅棕色封面,暗红色书脊,封面中间竖排四个金色繁体字“齐鲁文库”……今年9月,170册《齐鲁文库》首批成果亮相2023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开幕式,吸引大批中外嘉宾的目光。首批成果为《齐鲁文库·典籍编》第一辑100册、《齐鲁文库·红色文献编》第一辑50册、《齐鲁文库·史志编》第一辑20册,收录版本珍贵、编辑制作精良。

大型文脉工程《齐鲁文库》首批成果今年9月亮相2023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

  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在理清优秀传统文化家底、梳理出源头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进行的。要达到这个“理清”和“梳理”,需要以典籍为载体。山东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为此,山东大力推进“山东文脉”工程,把编纂出版《齐鲁文库》作为“山东文脉”工程的重点任务,写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努力把《齐鲁文库》打造成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一流文库。

  “山东是文化大省,也是传统文化高地,编纂出版《齐鲁文库》,对山东的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调查研究,有助于摸清家底、提炼文化精髓,也为推动文化‘两创’提供了坚实的文献和理论基础。”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齐鲁文库·典籍编》主编杜泽逊说。

  既有浩荡江河,又有潺潺溪水。山东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统筹推进各类文化典籍整理编纂:实施了诸子百家文化整理研究出版项目,推出了古代齐鲁诗词、小说、书画、戏曲名家系列经典选编……紧跟时代步伐,山东还加快推动典籍数字化发展,浩瀚书海集于小小芯片,读者在手机上就能阅读典籍。

  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初冬时节,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考古队长赵益超和25名队员,依然工作在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遗址。从全国来说,山东这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样本,意义重大。考古人员探寻到1.5万年前的人类足迹,填补了我国人类进化史上一段重要的年代空白。

  古代文化遗迹,是探索现代文明源头活水的雪泥鸿爪。考古,正是探寻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和脉络。山东在这方面打出了“海岱考古”品牌,取得不俗的业绩——山东考古发现的旧石器文化、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以及夏商周三代以降文化,构成文化谱系完整、文脉传承的发展链条。

城子崖遗址“一门三道”城门址复原。

  “以山东为中心的海岱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区域。”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说,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山东责无旁贷。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1次、项目24项,“海岱考古”品牌持续擦亮。

  文物发掘出来了,要发挥更大的普及和传承作用,就要让更多人走近它。和韩熙载一起,通过夜宴图穿越回北宋;与赵明诚、李清照“对话”……在青州,数字化让文物鲜活可触。青州博物馆新馆今年开馆以来,已吸引36万余名游客前来参观,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交流交融的新地标。在山东,正有更多的文物进行数字化“再生”。

  文化“两创”,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走向大众。近年来,山东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山东省博物馆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充分利用文物藏品资源打造精品陈列展览,激发发展活力。目前,全省博物馆六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起点上,要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深入推进“文物活化”、“海岱考古”、文化基因解码利用等重点工程,为实证中华文明作出山东新贡献。

  做好研究阐释与转化

  深入挖掘梳理山东文脉,既要将其保存好、传下去,也要让其被更多人读懂、读明。山东完善顶层设计,搭建研究平台,培养引进人才,统筹推进文化典籍系统整理、思想意蕴阐释辨析、时代价值研究阐发与转化创新、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为一体的研究阐发体系。

  “我们选取《大学》《中庸》《论语》等六部经典进行正音释读,既是在学术层面上正本清源,也是想让更多人回归经典。”近日,在《尼山丛书·国学经典音注》新书发布会上,孔子研究院副院长、丛书总主编刘续兵说,这套丛书坚持“选准底本、盯紧主流”,选取权威版本进行注音、注释,准确严谨又通俗易懂,方便公众携带阅读。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刘续兵正在现场。“这些年,我们坚持做好文化‘两创’,一方面立足‘讲清楚’,做好中华文明内涵研究,一方面推进儒家文化传播研究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工作。”刘续兵介绍,孔子研究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编纂出版各类学术著作100余部。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也发挥各自优势,推出一批优秀研究阐释成果,进一步提升山东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力度。

  “从‘民为贵’到以人民为中心,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运用……”在沂源县,“理论+传统文化”的理论宣讲方式,让宣讲“接地气”“冒热气”,颇受当地群众欢迎。

  贯通马克思主义之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山东实施“凝心铸魂”工程,组织分众化、对象化、互动化理论宣讲,打响“习语润心”“红色挎包”“薛思明理”“沂源红”等特色宣讲品牌,为坚定“四个自信”注入持久的文化力量。

责编:

审核:李云霞

责编:李云霞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