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马宝涛 东营报道
东营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成立于1983年10月。黄河从这里入海,兵圣孙武在这里诞生,是胜利油田的发祥地和主产区,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充满希望和机遇。
11月13日,东营市发布前三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实现生产总值2839.4亿元,增长6.8%,增速居全省第2位。
年富力强的东营涵育了敢想敢干的城市气质,更厚植了创新创业的沃土,其民营企业之强,在全国独树一帜。在生态保护治理、盐碱地综合利用、服务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安居富民等领域,亦是亮点频现,令人赞叹。
东营之“营”,或许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观察和认识。
东营之“营”
在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东营只有220.9万人口。截至目前,全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过32万户,平均每7个东营人就有1个人创业。民营企业的星星之火,燎原了一座城市的经济。
而且,这些企业不乏“大块头”,甚至行业“领头羊”:在2023年山东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中,有18家东营企业,上榜数量连续13年位居全省首位;2023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有15家东营企业,上榜数量连续14年位居全省首位!
民营企业强,这事儿“很东营”。其中,地方一次炼油能力居全国首位,子午线轮胎产能约占全国的五分之一,华泰集团是全球最大新闻纸生产基地……民营企业的强势支撑,让东营成为当之无愧的“经济重镇”。那么,为何会出现如此硬核局面?
东营市因胜利油田而诞生,人口来自全国各地,有些土地盐碱度高不适宜种庄稼,在民间,创业是一个传统。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添薪助燃,使民营经济成为绝对优势,成为东营经济的最大特色。
仅以今年为例。全市紧密围绕当前阶段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先后出台技术改造、数字经济、专精特新等一揽子专项支持政策,推进实施“千项技改千企转型”、“优势产业+人工智能”三年行动计划、四新经济和数字经济攻坚突破等重点工作,上线运行“问题收集平台”并健全问题收集、分办、督办机制,组织编制石油化工、橡胶轮胎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印发《落实〈山东省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十大专项行动〉工作方案》《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工作措施》,等等。
“中国经济的难点在民营经济,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民营经济,未来发展的突破点也在民营经济”。东营的系列举措,不断激发着创新活力、点燃着创业激情、掀起着创造热潮,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持续红火,步步登高。
除了顶天立地的大企业,中小企业也不可小觑。东营市已有334家中小企业摘得“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50家企业摘得“国家‘小巨人’”称号。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都是强劲的后浪,能量无限,蓄势待发。
东营之“营”
在于营商环境“优”无止境
事以才立、业以才兴。对企业家的尊重与培养,也是东营赢得发展先机的关键一招。他们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工作理念,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完善人才制度体系,努力打造人才服务的优质生态环境。
今年,市委市政府大张旗鼓奖励表扬了领军企业家和优秀青年企业家各10名、转型升级示范企业20家、纳税突出贡献企业29家;深化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搭建“企业家大讲堂”培训平台,组织开展对标学习、总裁研修班等培训活动;组织石化和新材料骨干企业主要负责人赴欧洲开展高端对标学习;提高企业家医疗待遇,为入选全省民营企业家“挂帅出征”百强榜的东营企业家发放“优先就诊卡”;加大优秀企业家宣传力度,开展“讲好企业家故事”系列活动,依托各类媒体平台,宣传企业和企业家先进事迹,激发全市企业家不负韶华、奋勇争先的干事创业激情,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发展上有奔头、权益上有保障,努力营造尊重企业家、致敬创业者的浓厚氛围。
无论是对人才的尊重,还是党委政府对企业的服务,都助力打造出一流的营商环境。
上行下效,群泉争涌。东营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推出“东好办”服务品牌,带动转变服务理念、深化政务改革、再造办事流程、创新服务举措,打造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一流政务营商环境;在河口区投资兴业的企业,越来越沉浸式体验到了“政策不熟有专人答疑解惑、申报材料有专人跑腿帮办、开办企业有专人免费代办”的“36.7℃体感式”服务;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港小二”,成为服务型政府的生动注脚和鲜活案例。
——这正是东营的追求。他们致力于打造富有活力的市场环境、精准有效的要素环境、尊商重商的人文环境、暖心贴心的政商环境。
所有行动,都来自共识:支持企业就是支持发展,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大局。
而优化营商环境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高质量的必然选择。东营深知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们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做为一项系统工程,对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多领域、多层次进行了制度安排。
东营之“营”
在于政通人和多方共赢
今年以来,东营经济在一季度高点起步、二季度向上走强的基础上,三季度持续夯实巩固。GDP一季度增长5.7%,上半年增长7.5%,前三季度增长6.8%。从两年平均增速看,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均保持了5.5%的较高增速,稳进向好的特征非常明显,彰显出经济较强的韧性和活力。前三季度,东营“四新”经济完成增加值559.2亿元,投资增长21.9%、高于全省10.4个百分点,占比达到49.4%、同比提升5.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充分体现“稳”、“高”、“优”、“好”、“强” 五个特点,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好成绩来自整体谋划、系统治理。东营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既解决短板弱项、疏通堵点难点,又建立长效机制、夯实制度基础,换来了经济向“稳”、产业向“绿”、业态向“新”,高质量发展实力“出圈”。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是东营高质量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东营市2023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观摩会上,作为专家组成员的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李晔说:“东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这些项目展现了东营担当,将成为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东营之“营”,贵在多方共赢。与外地不同,东营市发轫于胜利油田。油地“一盘棋、一家人、一条心”,统筹能源生产和生态保护双向发力,把绿色发展贯穿勘探开发全过程、清洁生产全链条、经营管理全领域,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两年来,油田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能源产品绿色化,创新探索出一条油气能源与新能源并举、降碳与碳利用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行的绿色转型发展之路,不仅“端牢能源饭碗”,还提升了城市品质。
好生态,既是塑造城市品质的要素,又可回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黄河奔腾万里,从东营汇入渤海,造就了我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随着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创建,东营的生态优势、生态品牌更加彰显,城市湿地星罗棋布,舒朗大气,生态宜居,被评为全球首批湿地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两年来,东营市实施了总投资9.5亿元的黄河三角洲湿地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探索形成了“陆海统筹、系统修复、综合治理”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促进了“河—陆—滩—海”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湿地生态系统更加健康稳定,生物多样性更加多彩富集。
今年十一、国庆“双节”假期,东营市文旅集团所属景点景区接待国内游客60多万人次,人们来这里观赏河海交汇的壮美、探寻孙子兵法的奥妙,体验石油文化、感受非遗魅力,品尝利津水煎包、广饶肴驴肉、黄河口滩羊、孤岛鲜鱼汤等特色美食,发现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处处彰显着她的年轻、活力、富裕和美好。
时下正是候鸟南迁的时节。在东营,处处呈现芦花追日、群鸟翔集、碧水浮莲、红毯迎宾的湿地风光,空中的鸟儿成群结队、水面上的鸟儿密密麻麻,路边、树下、芦苇丛中的鸟儿不计其数,“鸟类国际机场”到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候,而且候鸟和留鸟的数量都一年比一年多,这主要得益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其中,通过生态修复和建设人工鸟巢,“市鸟”东方白鹳繁殖就达198巢450只雏鸟。
除了经济发展、能源保障、生态改善、安居富民等,作为退海之地的东营,开发利用好盐碱地也是一项重大任务。东营有340万亩盐碱地,一度被称作山东“北大荒”。老一辈东营人有句话: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还难。如何把盐碱地变为粮食丰产区?东营立足盐碱特色,发挥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优势,探索出了一条“以盐适种、生态优先、用养结合、提质增效”的可借鉴、可复制推广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特色路子,为我国盐碱地综合治理与科学利用作出了示范。
(苏志浩/摄)
东营用实际行动书写“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答卷,在2022年度群众满意度调查中,跃居全省第一位。去年成功举办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发展大会,发布“世界入海口城市合作发展东营倡议”,今年承办黄河文化论坛,向世界展示黄河入海的壮美画卷,传递齐鲁大地的时代强音。
“沿着黄河遇见海”黄河口国际观鸟季开幕式上,著名主持人欧阳夏丹推介东营:生态东营,人间值得。东营是一本翻不完的书,是一幅看不尽的画。
聚焦“国之大者”,在实施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东营始终争一流、走在前!
责编:赵静
审核:马宝涛
责编:马宝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