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新华网济南11月9日电(陈琳琳)黄河蜿蜒九曲,自菏泽入鲁,流经山东9市25个县(市、区)注入渤海。进入山东境内,黄河与人相依,与城相拥,与海相融。随着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水美人和、产业欣欣向荣的图景在齐鲁大地铺展开来。
生态与文旅齐辉
10月底,黄河济南槐荫段绵延十余公里的千亩银杏林披上金装,微风拂过,黄叶翩跹,如诗如画。
“这里30多万株银杏树每一棵都是咱们河务局职工亲手栽种,现在已经成为槐荫黄河生物防护工程和生态景观长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槐荫黄河河务局局长张新介绍。
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黄河堤防绿化美化,树株存有量达到3500万株,绿化面积超21万亩,初步形成一条集防洪、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身的黄河生态绿色廊道。
黄河济南槐荫段千亩银杏林秋景。新华网发(朱兴国 摄)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时又是另一番景致。蒹葭苍苍,湿地茫茫,鸟群起伏,蔚为壮观。
“保护区最不缺的就是水草丰美的湿地景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讲解员巴梦瑶介绍,“每年来保护区越冬、栖息、繁殖的鸟类多达几百万只。”
污染综合治理、生态保护修复、“河陆滩海”水系连通……山东以生态优先护碧水东流。2022年,省辖黄河流域17个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保持100%,干流6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黄河口野生动、植物分别达到1630种、411种,鸟类由187种增加到373种,鱼卵仔稚鱼密度从每立方米3.8个增加到10.8个。
绿水青山点亮“诗与远方”。登顶滨州黄河楼,近览蒲湖碧波荡漾,远眺黄河穿城而过,水与城的和谐共生造就满目胜景。
黄河楼。新华网发(陈琳琳 摄)
在黄河楼艺术黄河展区内,一个缩小版“黄河楼”引人注目,这是一幅惟妙惟肖的巨幅剪纸作品,由滨州守艺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原创打造。
该公司负责人蔺飞飞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滨州民间剪纸传承人。生在黄河畔,长在滨州城,蔺飞飞善于将当地的风土人情融入剪纸作品中,形成“滨州特色”。
通过文创研发、私人订制等,她和团队打造了一系列富含剪纸元素的旅游商品、特色伴手礼,实现了传统剪纸手艺多样化、时尚化表达,深受游客喜爱。
“看黄河必到滨州,到滨州必到黄河楼”如今成为滨州市乃至黄河三角洲的文化品牌。民间剪纸、布老虎制作、活字印刷、草柳编等非遗文化也在黄河楼找到了新的传承、展销、发展空间,大大延伸了黄河文化的价值链及产业链。
托起“120分”的幸福
“今年桃好价格也好,收成不错!”菏泽市鄄城县特润果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佰光分享着丰收的喜悦。几年前,陈佰光还在为滩区村庄布局分散、土地难以规模经营而犯愁;如今,他经营的千余亩黄桃种植园集中连片,一望无边。
变化始于三年前。2020年9月底,鄄城县黄河滩区群众完成搬迁,陈佰光一家告别贫困的“水窝子”,搬进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六合新村。
迁建工程实施后,六合新村推进土地流转、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累计发展黄桃种植1500余亩、中药材种植300余亩;利用创业车间和配套公建,引进地毯、家纺加工等产业,在实现集体增收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现在井、电、路直达田间地头,肥沃的黄河土、充足的黄河水能让我种出更优质、更受市场欢迎的黄桃。”陈佰光说,“黄河就是我们发展高效农业的根。”
杨庙社区住宅楼。新华网发(陈琳琳 摄)
10月10日13时许,一支媒体采访队伍到访杨庙社区,郭盼担任讲解工作。从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到便民服务室、幸福食堂、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再到街区、居民区……郭盼自豪地介绍着她的新家园。
郭盼所在的杨庙社区位于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是一个黄河原蓄滞洪区群众经过搬迁改造形成的新型农村社区。喜迁新居后,郭盼撂下了聊以糊口的卖菜营生,成长为一名社区工作者。
今年9月底,社区新项目、以留住黄河滩区迁建记忆为主题的沉浸式乡村微度假区杨庙·黄河里开园试运行,郭盼又拥有了一个新身份——黄河里综合门市部老板。
“我上班忙不开,就雇了一位老乡看店。门市部除了卖日常百货,还帮乡亲们代卖手工艺品。”郭盼边说边展示着店里的千层底布鞋、香囊、老粗布等当地特色手造产品。
“如果幸福的满分是100分,我给现在的日子打120分!”郭盼话语间底气十足。
杨庙·黄河里街景。新华网发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山东牢记嘱托,全面完成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累计投资371亿元,建成外迁社区、村台社区55个,新建护城堤33.9公里,改造提升旧村台99个、临时撤离道路473公里,圆了60万滩区群众的“安居梦”。制定进一步巩固滩区迁建成果后续扶持政策,建设53个产业项目、总投资64亿元,2022年滩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9.9%。
新动能拔节生长
大河入鲁,“新”潮澎湃。
在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黄河三角洲小麦产业馆一楼展厅内,一端展示着企业自主育种的小麦,一端是以小麦为原料的多元化产品。中裕“三产融合、绿色循环”的发展模式成就了一粒小麦的多彩“变身”。
“我们通过创新再造工艺流程,将种植、加工、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有机融合,互为源头、互为终端,真正实现了小麦全产业链‘从土地到土地’‘从基地到餐桌’的闭合式循环。”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付蕊介绍。
齐鲁石化100万吨二氧化碳综合回收利用装置。新华网发(顾波 摄)
把二氧化碳“埋”在地下,同时把石油挤出来。在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国内首个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正平稳运行,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相当于种植约900万棵树。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国际公认的降碳减排方案。国内首套百万吨二氧化碳回收装置的建成投产,既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又可以增加石油产量,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齐鲁石化第二化肥厂党委书记高鹏说。
走进山东润马光能科技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车间,一个个高性能的边缘计算盒子在生产线上高效运作,这是润马光能请来的“AI质检师”正为产品“找茬”。
“通过‘工业摄像头+AI算法’,实现了光伏组件的快速精准检测,让瑕疵无处可藏。”公司总经理孟凡滨介绍。通过改造数字化车间,企业实现了组件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可追溯,生产效率、能源利用率大幅提高。
……
新动能拔节生长,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气象万千。近年来,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目前,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分别达到180个、276家;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81家、绿色工业园区1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5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到2022年底,“四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8.3%;沿黄9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000家;产业数字化指数80.3,居全国首位。(海报:丁宇飞)
责编:
审核:张明月
责编:张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