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聚焦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丨互学互鉴 交流交融

2023

/ 09/28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作者:

戴玉亮

手机查看

  外籍教师、加纳人伊萨克·奥多——

  “我将中国视为家乡”

  加纳人伊萨克·奥多,中文名叫“艾克”,现在东营英华园学校任英语教师。2011年,奥多被东营市政府授予“黄河口友谊奖”;2013年,被山东省政府授予“齐鲁友谊奖”。

  作为中国与加纳文化交流的使者,奥多满怀热情地来到中国。他发现幼儿园初学英语的小朋友刚开始怎么也坐不住。他决定变换教学方式:及时奖励,适时积累,孩子们回答正确一个问题可以得一个小贴画,积累五个小贴画换一个小徽章,慢慢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奥多还与英华园学校的老师们一起编著了校本教材《英华英语》。

  奥多热心公益活动,看望福利院儿童和孤寡老人;义务为农村孩子送上英语课;与聋哑学校儿童一起欢度节日……日常生活中,奥多会随时向身边的人学习汉语,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

  “转眼间来中国已将近15个年头了,我爱中国,这里是我的第二个家。”奥多说。他的妻子也在英华园学校教学,他的三个儿子都出生在东营,现在都在英华园学校就读。

  “我将中国视为家乡,视中国人为亲人。我会全心全意投入到中国的教育事业中,浇灌中国与加纳的友谊之花!”奥多说。

  (□记者 戴玉亮 通讯员 于朋朋 报道)

  澳大利亚墨尔本某信息科技类公司IT经理侯明辉——

  在异国他乡营造中国节的氛围

  恍惚旦夕之间,侨居澳洲已二十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此间乡愁,无时不萦绕脑际,生活环境的不同更加重了我的思乡之情。

  来澳洲的第二年,我便萌生了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想法。我广结澳洲朋友以及在澳华人华侨,和他们讲中国故事、中国历史、中国国学,教他们学写“方块字”、临摹书法、背诵中国诗词……一些澳洲当地的朋友还专门组团到中国游学,这令我倍感骄傲和自豪。我的一双活泼可爱的儿女牙牙学语时,我便注重“双语”教育,从小让他们知道虽生在异国却根在华夏。我利用闲暇时间,集结朋友以及他们的孩子,办起了“中国文化家庭班”,用不拘一格、喜闻乐见的形式,将中国文化融入他们的生活。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游子的情结。饺子、春联、爆竹……这些普通的节日元素,足以让海外游子热泪盈眶。近10年来,我与在澳华人朋友一道,以家庭聚会、文艺演出等形式举办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在异国他乡努力营造中国节、中国年的浓厚氛围,也为中澳文化的融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侯明辉 自述 记者 戴玉亮 通讯员 秦桦 整理)

  德州学院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尤芳达——

  努力为中马教育交流作出贡献

  尤芳达,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校长,德州学院马来西亚拉曼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2023年“山东省人民友好使者”获得者。

  尤芳达是出生在马来西亚槟城州的华裔,从小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导,积极地学习中文。他接触了不少中华经典诗词,学习了孔孟儒学、诸子百家言论。

  “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与名言,常常指导和鼓励我,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奋发。”尤芳达说,譬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常常激励他向上向善,提升自己帮助别人。

  今年,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与德州学院共建山东省在马来西亚的第一所孔子学院。“我们将与德州学院共同策划、推行好孔子学院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学习中文与中华文化。”尤芳达表示。

  如今,拉曼大学已与山东10余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将长期推动学生游学与交换、老师互访、课程交流等活动,努力为中马教育交流作出贡献。”尤芳达说。

  (□记者 戴玉亮 通讯员 于朋朋 报道)

  塞尔维亚中医药协会会长薄秀花——

  以医为媒架起中塞两国友谊桥梁

  在塞尔维亚这些年,我用所学的中医知识,治疗帮助了许多塞尔维亚患者,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通过我的努力,来自中国的针灸、按摩、拔罐等治疗手段,也逐渐成为当地人治疗疾病的一种选择,并且越来越受欢迎,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日渐增多,包括很多当地的社会名流。

  不忘初心当好“民间大使”。算起来,我来到塞尔维亚已经18年了。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波黑等国多家媒体采访过我,报道了中医对疾病的神奇疗效。

  2011年,《塞尔维亚33位年度名人榜》一书出版,我有幸成为这33人中的一个。入选这本书的名人,都是在塞各个领域最具影响力且作出突出贡献的精英和高科技人才。

  我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为加深中塞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为将中国医学推向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薄秀花 自述 记者 戴玉亮 通讯员 秦桦 整理)

  聊城大学教授桑托什·库马尔——

  太极拳让我着迷

  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桑托什·库马尔博士,在山东已经生活了5年。

  库马尔发现,中国人对尊重长辈、家庭价值观以及社交礼仪非常重视。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个让我着迷的是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我曾学习过一些基础的书法技巧,这让我明白,中国书法不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库马尔说。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不断提升,思维方式也更加灵活。”库马尔表示,中国的家庭观也让他更加珍视家庭和亲情关系,中国文化中的节俭和效率观念让他学会更加合理地利用资源和安排时间。

  太极拳是库马尔特别喜爱的一项运动。“它不仅是一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更是一种内心冥思的方式。通过缓慢而流畅的动作,我能够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

  “5年的山东生活经历,使我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段宝贵的经历将继续影响我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库马尔表示,不同文化的交流能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记者 戴玉亮 通讯员 于朋朋 报道)

  埃及《中国周报》创办人马强——

  用中阿双语讲好中国故事

  在埃及,有一份阿拉伯语报纸,名为《中国周报》。这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份由中国人办的有正式刊号并公开发行的报纸。如今,这份报纸已经发展成一个全媒体矩阵,许多埃及民众通过这扇窗户,进一步了解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马强就是《中国周报》的创办人。

  2000年,马强赴埃及留学,走在路上,许多人将他误认为日本人或韩国人,许多埃及人对中国并不了解。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当地办一份报纸,让埃及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

  2012年,马强创办《中国周报》。办报初期,团队只有3人。如今,他的团队规模不断扩大,自主开发的“中东头条”阿拉伯语版手机客户端,下载用户量约2500万;海外社交媒体账户粉丝量也达上千万。“我们的受众不再局限于埃及,而是扩展到中东海湾地区,甚至一些生活在欧洲国家的阿拉伯人也成为我们的读者。”马强说。

  这些年,埃及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建造”,当地民众对中国的好评度、喜爱度日益提升,马强做好中阿双语媒体矩阵的劲头更足了。“我将继续尽己所能,用中阿双语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中国面貌。”

  (□记者 戴玉亮 通讯员 邱文锴 报道)

  乌克兰留学生娜斯佳——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独特的味道

  我叫娜斯佳,今年18岁,是乌克兰人,现在在枣庄学习。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拥有独特的文化和许多有趣的城市,成为最受留学生欢迎的目的地之一。

  在许多行业,中文知识和专业技能日益成为宝贵的财富。中文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之一。大量的汉字,不同的组合会有不同的含义。要想学好中文,就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事实证明,沉浸在语言环境中对语言学习有积极作用。我来中国的时间不长,但在这段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这个国家的知识,包括文化、语言、饮食、名胜古迹、教育等。

  中国有很多传统节日,其中最受欢迎的是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热闹,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让我更好地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

  中国人对外国人很友好。我去过不少中国的城市,如果你有什么需要(比如迷路了、需要换钱),他们总会热心帮助你。

  中国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的生活每天都有新的发现。

  (□娜斯佳 自述 记者 戴玉亮 整理)

  英国一品食府创始人胡王云——

  让外国人通过中餐了解中国文化

  籍贯山东日照岚山的胡王云女士,在英国工作生活多年。秉承通过中国美食讲好中国故事的理想,胡王云在英格兰创建“一品食府”。精选中国大江南北最具特色的菜品,从辛辣劲爽的川菜到食不厌精的鲁菜,从鲜而不俗的粤菜到豪迈醇厚的东北菜,一品食府受到英国雷丁大学周边留学生及越来越多英国人的欢迎。

  前些年受疫情影响,英国的许多餐饮娱乐场所按下了暂停键,胡王云及她的一品食府却另辟蹊径。她带领团队,以严格的卫生条件和娴熟的烹饪技术为保证,为周边华人及英国友人提供送餐服务。越来越多的旅英中国人和当地居民,知道了一品食府和胡王云的名字。

  胡王云还把家乡的日照绿茶带去英国,大力宣传绿茶的抗衰老、抗菌、降血脂等功效。不仅让在英的中国人尝到了久违的茶香,就连爱吃甜食和烤肉的英国人也逐渐爱上绿茶。

  胡王云还有更大的目标:让更多的英国民众通过中餐了解中国文化,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国人的勤劳淳朴以及山东人的热情好客。

  (□记者 戴玉亮 通讯员 秦桦 报道)

责编:

审核:石慧

责编:石慧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