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当下,数字经济活力迸发,如何让数据流动起来,让体验流畅起来,山东各地结合各自实际,不断探索创新的应用场景,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今天(9月7日)出版的《大众日报》,对临沂、枣庄搭建数字平台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进行了重点推介。
临沂:打造乡村振兴合伙人服务平台,精准对接33万余条村企供需信息
村里要办合作社,人才哪里来,销路向哪拓,劲儿往哪儿使?推动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下沉,盘活农村资源,实现信息对称怎么发力?9月7日《大众日报》2版要闻版,关注了临沂破解乡村振兴信息壁垒的具体探索。
村里要办合作社,人才哪里来,销路向哪拓,沂水县黄山铺镇蒋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成宝的答案是,寻找乡村振兴合伙人。近年来,蒋庄村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等院校合作,培养了一批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又与山东青援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同,规模化种植模式蹄疾步稳。2022年,该村合作社盈利32.11万元,为村民发放分红后,村集体增收8万多元。
这样的多赢模式,正在临沂市快速复制。近日,记者从临沂市政府获悉,自今年6月“沂蒙乡村振兴合伙人综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以来,已梳理供需信息33万余条,覆盖全市3712个行政村、3800余家企业。以往,面对乡村发展要素限制,村干部往往需要跑企业、请专家。如今,在该平台上传需求信息,一次点击发布即可帮助破解村庄发展的要素限制。
临沂市委副秘书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尤元勋介绍,2022年12月,临沂市打出创新组合拳,推动产业、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下沉,盘活农村资源。为此,临沂市农业农村局、市农发集团研发了“沂蒙乡村振兴合伙人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村庄、企业供需两端的8类资源要素、56个细分要素。同时,包含清廉村居、沂蒙农产甄选、产权交易、普惠金融以及乡村文旅五大板块,形成覆盖临沂市农业农村的综合数据信息库,实现了供需信息线上精准发布、查询、推送、对接、匹配合伙等数字化服务功能。
为扩大该平台影响力,临沂市又延伸开发了两个手机端微信小程序:一个是“寻找沂蒙乡村合伙人”小程序,将8大类56小类供需资源在手机端进行突出展示,旨在方便群众随时随地发布自身供需信息,促成合伙共富;另一个是“沂蒙农产甄选”小程序,包含“电商超市”和“大宗商品供销”两个板块,通过对接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市场销售主体,选取产自临沂优质农产品,实行一品一码全流程可追溯,打造放心农产品交易平台。
枣庄:建设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吸引35亿元生态资产进驻
农村的废地也能卖钱!靠的是以生态产品为交易对象的一个线上网络平台,这个平台和淘宝、京东一样,是一个网络交易大市场,区别在于这里交易的,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及衍生产品。9月7日出版的《大众日报》3版蹲点报道,关注了枣庄山亭区打造的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线上平台,把生态产品变现的典型经验。
1000多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有5000多个山头,山路难行,这样的地界如何谋发展?
今年秋天,枣庄市山亭区将迎来一次别样的“丰收”。去年10月,山亭区打造的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上线,截至目前吸引了35亿元生态资产进驻,生态产品交易的“小生意”逐渐红火起来。
伺候不好的废地“卖”了52万元
“要挣钱,就要下苦力气,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城头镇涝泉村党支部书记刘磊这一朴素的致富理念,今年受到了“冲击”。
6月1日,涝泉村村委会所属村南老苹果园99亩土地5年使用权转让项目,通过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线上交易平台挂牌交易,挂牌价为29.7万元。经316轮激烈竞价,最终以52.21万元成交,溢价率高达75.79%。伺候不好的“废地”还能有收益?刘磊高兴的同时也有些看不懂。
“不光瓜果梨桃能卖钱,生态资源生态产品更能变现。”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负责人陈洪文解答了刘磊的疑惑。
“交易平台和淘宝、京东一样,是一个网络交易大市场,区别在于这里‘卖’的是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资源及衍生产品。”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快速逛了逛这个“生态产品超市”。平台上交易的产品主要有两类,实物和权益。涝泉村的交易就属于权益类的交易,交易中心把需要特许经营的项目,如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等业务,通过山东公共资源(国有产权)交易中心鲁南分中心网站,链接到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网站进行间接交易。
相较权益资产,平台上交易体量更大的是实物交易。目前,平台上在售的除了枣庄当地的石榴、梨、地瓜、板栗等农副产品,还有四川的花椒、东北的黑木耳等特色农产品。
“从地域看,目前平台上的交易以山亭区为主,辐射枣庄和省内。省内已在日照、临沂、烟台、东营设立了办事处,把当地优质的生态产品纳入平台,计划年内实现16市全部布点。”陈洪文说。
截至今年7月底,交易中心已实现交易业务12000余宗,进场交易金额3.55亿元。最近,一笔河南的林权交易正在对接进驻交易平台,这个从枣庄山里走出的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把版图拓展到了省外。
重新理解发展家底
八山一水一分田,用传统的眼光看,山亭发展家底很薄。作为生态资源富集地区,山亭是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近年来杜绝“两高”和重工业项目落地,在2022年山东各县市区GDP排行榜上,山亭排在136个县市区的末位。
“如今生态产品能变现,发展的账就得重新算了!”山亭区林业资源发展中心副主任周健心里有本细账:山亭生态资源丰富,全区5处国有林场经营林地面积近10万亩,林木总蓄积量33.5万立方米,这些都是宝。
盘活资源,首先要厘清家底。枣庄市生态环境局山亭分局生态环境执法大队四级高级主办张斌介绍,面对分散在不同乡镇、村集体、企业手中碎片化的生态资源,山亭对全区生态资源分布、质量、保护等级、权属等调查摸底,并进行确权登记,先后为56个村334个农户和合作社办理了林权证、土地流转等手续。
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交易中心将零散化、碎片化的生态资源,实施集中储备、规模提升和产业转型,打包成集中连片、优质高效的资产包,形成全区生态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库”数据库管理。同时,山亭区与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全面开展生态资源的核算、认定、评估。“定价”后的生态产品通过交易平台进行统一信息发布、统一平台交易、统一管理结算,信息透明、直观。
目前,山亭区在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共存入森林资源、乡村文化资源、水资源、新能源资源、农产品资源、生态旅游资源等六类资源的生态资产共计1782宗,生态资产价值35亿元。“现在还有10万亩国有林场、分布式光伏、2个水库没有存进来,今年年内,生态资产存入总量将达到75亿元。到2026年,我们计划存入规模达100亿元。”陈洪文说。
生态资产需要精细经营
丰富的生态资源不会天然转化为资产,而是有专业门槛。
今年以来,陈洪文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卖碳”生意。“现在CCER(中国核证减排量)还没有重启,我们的想法是不打无准备之仗,先把项目开发准备好,等市场一开放就能第一批进行申报。”陈洪文正在筹备的项目有两笔,林业碳汇和分布式光伏。“比如林业碳汇,CCER的开发条件非常‘苛刻’,尤其对‘额外性’有要求,必须是无中生有的人工林,不能是已有的。”当前,CCER对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相关方法学正在修改,从此前的要求看,即便是多山多树的枣庄,能满足CCER开发要求的林地也并不多。
面对这一前景广阔但略显陌生的市场,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依托专业机构和企业,围绕碳排放监测核算、交易、履约清缴,搭建枣庄“双碳”智慧服务平台,开展全国碳交易市场相关咨询服务。目前,交易中心已对首批进入碳市场的山东王晁煤电集团等17家发电、供热企业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代理等业务,与枣庄鑫能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等签订开发协议;对可能进入全国碳市场的华沃水泥等建筑建材类15家控排企业开展碳账户注册等前期服务。
碳生意之外,生态金融是助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另一条路径。交易中心采取“专家委员会+自然资源运营公司+项目公司”的运营体系,对生态产品开展项目包装、招商推介和开发经营。已进驻平台的8家银行陆续开发出“生态贷”“碳金融”“GEP贷”等绿色金融产品,完成生态金融业务65笔,获得生态旅游贷、新能源贷、林权贷等金融支持2.63亿元。
青山层叠,曾经是走出去的障碍。“如今看来,生态红利是山亭厚积薄发的‘最大底数’。”山亭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裴忠孝说,“行路难,那就行新路。当前,我们以交易中心为载体,在生态资源量化、生态价值核算、生态产品交易、生态资产融资等方面开展探索,让生态资源变成生态产品,让生态产品变成社会资金,让绿水青山变成生产力,努力将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
记者:纪伟 陈晓婉 孟令洋
通讯员:李宗宪
内容转化:吴永功
大众日报客户端 出品
责编:
审核:李云霞
责编: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