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张兆友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浙江省湖州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久久为功,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有这样一组数据,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一番的情况下,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数减少了93%,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完善与健全尤为重要。在这个背景下,首个全国生态日的设立,可谓正当其时。
保护生态环境,理念为先,行动为本。但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生态环保,从观念到行为,中间少不了制度。没有制度的介入,没有法律的约束,生态文明的理念难发挥积极作用,生态环保的行为难固化为习惯。
拿产业转型来讲,全靠企业的思想自觉是很难完成的。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管和统一的标准,总有一些企业抱着侥幸心理偷排漏排。
回到个人头上,一些环保理念看似深入人心,但实则转化为具体行动时常有“漏洞”。比如讲随手关灯,有的办公室无人值夜班却也彻夜长明;比如讲不乱丢垃圾,但许多绿地在经历野餐后变得一地狼藉。
什么样的环保理念是好的?什么样的环保行为是值得提倡的?事实一再证明,先通过环保制度去引导与规制人们的行为,再去改变人们的观念,不失为一种更可行的路径。简言之,先改变行为,再改变观念。
节日是制度文化的一种体现。建立“全国生态日”制度,就是继续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阐述了“外部约束和内生动力”的关系。就是要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保持常态化外部压力,同时要激发起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做到这一点,环保的观念、制度、行为,才能相得益彰,互为助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过去十年,中国环保领域的政策法规、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大幅度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十年来,国家对《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进行了重大修改,翻开了环境法制的新篇章。
新时代十年,山东将“绿水青山”写进多项政策法规,县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实现全覆盖全兑付,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强力支撑生态环境保护。近五年来,山东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PM2.5浓度下降33.3%,重污染天数下降71.8%,地表水国考断面历史性消除五类及以下水体,近岸海域水质稳中向好,黄河三角洲、东平湖、南四湖、泰山、长岛等生态保护修复扎实有效,一幅岱青海蓝、山清水秀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全国生态日的设立,是新征程上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起点。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全民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汇聚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强大合力,我们一定能让美丽中国“颜值”更高。
责编:
审核:李云霞
责编:李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