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山东新闻

史话丨“吃”中可见的豁达人生

2023

/ 06/07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

作者:

手机查看

  苏东坡官场失意又穷困潦倒,他探索美食的时间和被贬的时间大致是相同的——

  “吃”中可见的豁达人生

  □汪霏霏

  “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造酒试验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这是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对苏东坡的定义。

  苏东坡出生于天府之国四川,这是一个盛产美食和“吃货”的地方。而他从小成长的眉州,更是川菜发源的中心地带。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赋予了苏东坡一颗爱吃的心。纵观苏东坡一生的为官之旅,其实也是一枚吃货的美食之旅。纵然宦海沉浮,拥有美食便拥有了最踏实的幸福。苏东坡比常人更懂得苦中作乐,吃也吃得更为壮阔。用他自己的话,“老饕”二字,确可概括他的一生。

  东坡肉和东坡豆腐

  ——被贬黄州的意外惊喜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43岁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任团练副使,这个职务的全称是黄州团练副使本地安置,不得签书公事。换句话说,他只是一名由当地政府看管的犯官,没有工资待遇。他曾在《寒食帖》中写道:“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因为“戴罪之身”停职停薪,所以苏东坡只能在城东找了一个小山坡,自己盖茅草房,种蔬菜,挖鱼塘,并给自己起了个号——“东坡居士”,而他的美食天赋也在这里得到极致发挥。在黄州期间,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经验写入《猪肉颂》:“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将五花肉大火煮沸后小火慢炖,下饭硬菜自然出锅,味美酥香汁多肉嫩,很难有人能抵御这样的美食诱惑。苏东坡在黄州时烹制的红烧肉,只在小范围内有影响。真正闻名全国的红烧肉,是苏东坡在杭州时制作的“东坡肉”。苏东坡二任杭州知州时,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葑草湮没大半的西湖重新恢复昔日美景。杭州的百姓依循旧例,抬猪担酒向苏东坡表示感谢。苏东坡收到后,指点家人将猪肉制作成香喷喷的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大家吃后纷纷赞赏美味,“东坡肉”的名声自此广为流传。

  在黄州,吃货东坡便进入“自笑平生为口忙”的状态。他在长江里摸鱼,到西山做饼。城郊的野菜,市场上的猪肉……一个也不放过,官场上的失意全都转化为动力。像料理江鲜的《煮鱼法》,调制菜羮的《东坡羹颂》,以及流传千古的东坡肉做法《猪肉颂》,为后世吃货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因为黄州豆腐颇有名气,所以苏东坡想到了做豆腐,于是他在房前屋后种上黄豆,并自己磨制豆腐。对饮食颇为讲究的苏东坡,并不满足当时黄州豆腐的口味,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尝试。他在面粉和鸡蛋调制的面糊中加入更多的调味品,然后把豆腐裹满面糊,再放入熬至五成热的油中炸至金黄,捞出后与自种的蔬菜共置一盘,这样的做法让豆腐色美味醇。苏东坡用它招待来访的好友,友人们尝到这独特的风味感觉很新奇,纷纷向他讨教做法,一向豁达的东坡很开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友人,于是“东坡豆腐”便流传开来。

  荔枝和羊蝎子

  ——流放路上的解馋秘籍

  绍圣元年(1094年)苏东坡再次被贬,来到惠州(今广东惠州),这一次苏东坡爱上了吃荔枝。岭南地区四季如春,山珍水果之类的自然物产也是一绝,于是“老饕”苏东坡留下了《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当然,吃完水果就该吃点油荤了。北宋流行吃羊肉,但囿于烹饪方法并不吃羊脊骨,和屠夫关系好的话羊脊骨价格能比猪肉还便宜,苏东坡多番尝试后有了最佳烹饪方法:“熟煮热漉出(不趁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如食蟹螯……甚觉有补。”羊脊骨切好放入锅中熬煮,不用过于软烂,捞出后沥干水分浇黄酒去腥提味,放炭火上烘烤,用一点盐调味,等到肉质微焦便大功告成。

  苏东坡终日在羊脊骨间摘剔碎肉,自称就像吃海鲜虾蟹一样。苏东坡给弟弟苏辙写信还洋洋得意地调侃:“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这种方法吃脊骨没有牙齿可不香,你生活优渥,牙齿肯定也不好了,怎么能明白这种美味呢?只是我每次把骨头上的肉挑光吃了以后,养的几只狗看起来都不是很开心的样子。不过,让美食博主苏东坡想不到的是,当年让他家的狗很不开心的那道菜,在千百年后被叫做“羊蝎子”。今天看来,可算是眼光毒辣。虽然荔枝和羊蝎子很好吃,但难过的是当时的惠州,瘴气弥漫,疾病多发。因为水土不服,缺医少药,多年患难与共,唯一留在他身边的爱妾朝云离开了人世。痛失所爱,仕途屡屡受挫,苏东坡一定是苦闷的。“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尽管被贬惠州近三年,苏东坡仍然在积极努力地生活。

  生蚝和玉糁羹

  ——谪居海南的“生活小确幸”

  在惠州待了近三年后,绍圣四年(1097年)60岁的苏东坡再次被贬,被一叶扁舟送到偏远的海南儋州。宋朝的海南岛今非昔比,夏无寒泉,冬无炭火,距宜居城市还很遥远。海南岛上,苏东坡最喜欢去的地方当然是海边,在海滩的石头上,他发现了大量的生蚝。生蚝营养价值高,朝中的大臣们有钱也吃不到,但在这里却是完全免费的,对贫困潦倒的苏东坡来说,那就是天赐的宝贝。面对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苏东坡依然自得其乐,并充分发挥着美食博主的探索精神。在他的笔下,儋州这个偏远的小地方,一跃成为“舌尖上的儋州”,并因鲜肥的生蚝而名声大噪。在一封苏东坡写给幼子苏过的信中记载:“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海南这个地方盛产生蚝,剖开处理干净,与酒同煮或炙烤,吃起来都特别美味。这个秘密千万不要告诉别人,万一被北方人知道,跑到海南来抢生蚝就坏了,所以,一定要保密。

  那时的海南岛,人烟稀少且文化落后,种稻谷的不多,粮食几乎都从大陆运过去,但因为台风、盗匪等原因经常会断航,大陆运送的粮食无法满足当地的需求,所以当地人常常以山薯充饥。海南的山薯不是红薯,也不是芋头,而是山药。虽然山药现在是好东西,但当时都是吃不起饭的人才吃这个。苏东坡将山药捣碎,熬制成羹,色泽酽白,味如牛奶,遂起名“玉糁羹”,“东坡玉糁羹”由此成名。

  63岁那年,苏东坡终于获得赦免回京。公元1101年,他在回京途中游历金山龙游寺,看到寺内悬挂了一幅《东坡画像》,于是在画上写下这样的诗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黄州的东坡肉、惠州的羊蝎子、儋州的生蚝,众人皆知苏东坡是个快意人生的吃货,谁又能了解他心中的苦闷?翻看苏东坡的《东坡志林》和他留下的诗文书信,吃吃喝喝的内容不在少数,好友被贬,他用美食来分散离别的忧愁:“迟其北还,则又春矣,当为我置酒、蟹、山药、桃杏,是时当复从公饮也。”等你明年春天回来要请我喝酒啊,吃螃蟹、山药、桃子,我们喝个痛快。宦海浮沉荡入低谷时,又用美食慰藉自己,给自己写诗《老饕赋》:“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其实苏东坡官场失意又穷困潦倒,他探索美食的时间和被贬的时间大致是相同的。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评价苏轼,“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或许,这才是苏东坡真正想要留给后人的遗产。不是诗文、不是政论甚至不是万古流芳的声名,而是那份用随手能够企及的食材,温暖生命中苦难的淡然。

  (作者系山东社科院副研究员)

责编:

审核:王雨萌

责编:王雨萌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