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这个假期,对于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史宏达来说是忙碌的,但是意义非凡。
4月29日,早晨6点,史宏达从家出发,驱车赶往80公里之外的胡家山码头;7点半与施工船舶及工地人员开始准备工作;12点起锚出港,前往斋堂岛海域预定试验地;下午4点半,施工窗口如期而至,开始平台安装。经过2个小时的位置调整,一座身高40米、支座占地约1200平方米的钢制单桩立柱式平台稳稳坐落海床。这一刻,史宏达舒了口气:“等了8年,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时刻。”
“通过海洋能点亮海岛居民的生活”
这座“钢铁巨人”是海洋能试验场的综合测试平台,用于搭载潮流能、波浪能装置,检验装置获能能力,对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安装在平台上的设备能获取多少海洋能?我们可以通过自主研发的环境条件与电力检测系统实时监测。”说着,史宏达打开远程操作系统页面,上面显示着平台升降、电力输出等相关数据。
海洋能是清洁、可再生资源,倘若能充分开发利用,将大大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史宏达说,开发海洋能,对于保证海岛供电用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由于面积狭窄、负荷有限、输电遥远,为岛屿铺设海缆经济成本高昂,供电一直是制约偏远海岛发展的难题。“我国拥有近7000个海岛,通过海洋能点亮海岛居民的生活,是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为此,史宏达带领团队踏上漫漫求索之路。经过持续攻关,团队成功解决了能量捕获、转换等一系列关键问题,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包括波浪与潮流能高效发电、多能互补智能电源等装置与技术,攻破了“小浪无功、缓流低效、出力不均”等“卡脖子”难题。今年,史宏达荣获“山东省先进工作者”称号。
“用绿色能源点亮蓝色海洋”
“为什么选在了斋堂岛海域?”面对记者的提问,史宏达说,因为这里是很具代表性的海域。“2014年,经过勘查,我们发现这里同时蕴藏波浪能与潮流能,是开展试验性研发的最佳选择。2015年,基于斋堂岛地质、地形等自然条件,我们开始结构设计与改造等工作。海洋能测试平台是定制件,只能用于我们选定的试验场域。其间遇到了许多挑战与挫折,但我们迎难而上、持之以恒,最终圆梦。”
起锚、慢慢驶离,史宏达团队进港上岸时,已是晚上8点。“测试平台安装要选在无风无浪无涌的时段。当天是西北风转西南风,转风窗口期,风力减弱至无,仅有二三个小时。时间虽短,但我们作了充足准备。事实证明,辛苦没有白费。”史宏达说,开展自然研究,靠天更靠人。
“我们现在提倡海能海用,就近取能。大自然给予的恩赐,我们要好好爱护、合理开发。”史宏达说,“用绿色能源点亮蓝色海洋,我们一直在路上。”
责编:
审核:陈凤祁
责编:陈凤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