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
河流的浸润与通达,使城市灵动而富有生机。它浸入了城市血脉,也融入了文明深处,成为一个城市深沉而鲜活的烙印。德州因运河而兴盛,纵观大运河与德州1400余年的历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城与河之间相互依托、水乳交融的关系。
千年运河 润泽大德之州
大运河德州段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德州人民在开凿运河、管理运河、利用运河的过程中,创造了内涵浑厚的“德州运河文化”。
·沧桑积淀,贯穿古今:大运河德州段始于隋代永济渠,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在此重叠,拥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山东段中极其珍贵的千年运河古河道。
·原真古貌,九曲洄转:德州拥有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好、最具原生态的古运河河道风貌,呈现“九龙十八弯”的特征,形成了“运河入鲁,九望德州”的独特地域文化符号。
南运河德州段
·天人合一,和谐共生:大运河德州段河道弯道密集众多,展现了“三弯抵一闸”的水工智慧;四女寺水利枢纽塑造了“三河分流”的城市格局,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文化多元,精神厚重:“禹疏九河,其五在德”,大禹在此功成名就;一代鸿儒董仲舒、智圣东方朔、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在此留下足迹;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教育基地等见证了峥嵘岁月。
·开放包容,融通互鉴:德州素有“九达天衢”之美誉,明清时期是运河沿线四大粮仓之一,被纳入全国33个重要商贸城市之列。运河沿岸的苏禄王墓是外国君王在中国唯一有守陵村落的王陵,是中国与东盟文明互鉴的重要见证。
苏禄东王墓地
·赓续传承,遗产丰富:沿线文旅资源丰富,据统计,沿线分布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79处,各级非遗代表名录949项,A级旅游景区15家,德州扒鸡、德州黑陶、红绿彩等“运河手造”名扬天下。
河运悠长 赋能手造华章
德州因大运河而兴,齐鲁文化、运河文化交汇融合,孕育了一大批传统手工艺,形成了颇具代表性的“德州手造”。经筛选,首批47家非遗工坊和8大类192项“德州手造”项目,入选德州市手造资源库。古朴醇厚的德州黑陶、美轮美奂的金丝彩贴、璀璨绚烂的德州窑红绿彩、温润典雅的漆画、精妙至极的皮雕……无不展现了齐鲁风韵,传承了历史文脉,寄托了匠人情怀。
德州窑红绿彩
近年来,德州借势“山东手造”,积极发挥大运河手造资源优势,叫响“山东手造·德州有礼”品牌,走出了一条传统手工艺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色路径。据统计,德州手造优势产业主要有美食产业、陶瓷产业和木艺产业,三大产业纳入统计的55家企业年销售额33.45亿元,吸纳就业1.03万人。小手造,大产业,源源不断激发着“两创”新活力。
作为德州黑陶的领军企业,梁子黑陶拥有黑陶产业生产园、黑陶文化传承中心、黑陶文化休闲中心、黑陶研发中心四个园区,产品行销全国,远销世界。在梁子黑陶带动下,全市20余家黑陶企业、600多种产品,占据全国市场份额五分之三以上,德州成为现代黑陶的中兴之地。
守护原真古貌 大运河未来可期
在过去20年间,德州坚持大运河两岸1万余亩土地不作商业开发,持续投资修复生态,实现了运河保护与利用的良性互动。近年来,德州进一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投入30多亿元高标准实施生态修复。占地3100亩的大运河生态林场,种植刺槐、国槐等49个树种,成为鲁冀边界生态涵养区;西陈沟湿地完工,昔日的废弃坑塘变为生态花园;东八里湿地,让近千亩废弃地变身森林公园……一系列举措,有力保护了运河德州段的原真古貌。
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在保护原真古貌基础上,德州正着力打造“一廊六片”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加快建设“大运河文化体验廊道”。以民俗村落、文化集镇、特色古城为支撑,将北厂漕仓遗址、东盟国际文化交流示范园、九龙湾文旅融合园片区、四女寺风景旅游区等沿线文旅资源“串珠成线”。
在横跨天衢路、三八路、东风路城区三条主要干道沿岸,谋划建设“烟波浩渺、芳树晴雪、翠堤春晓、花洲夜月”四个景观区,加快形成河上游、岸上行贯通的“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带。
实施减河、岔河、运河等全域堤顶路改扩建工程,借河道建赛道,建设“国际马拉松赛道”、自行车赛道等,实现防洪路、旅游路、生态路等“一道多用”。
至2025年,大运河德州段文化遗产系统得到保护与初步呈现;流域治理工程得到有效实施,沿运河生态廊道基本建成。
至2035年,大运河德州段文化遗产系统得到整体保护与全面呈现,为国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生态环境系统得到根本改善。
从大运河德州段保护利用,到深挖大运河文化资源,德州始终在传承大运河带来的悠久记忆,也让悠久历史与现代文化持续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未来,“大德之州、好运之河”的城市新名片将续写别样繁华。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王乐双 综合齐鲁壹点、闪电新闻、北京日报客户端、海报新闻等)
责编:姜凯宁
审核:辛然
责编: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