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大众日报重磅融媒报道|新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2022

10/13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

李子路 毛鑫鑫 陈晓婉

手机查看

  金秋时节庆丰收,满怀期望迎盛会。党的二十大即将胜利召开,齐鲁大地处处涌动着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豪情和干劲。

  对山东这片发展热土,对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念兹在兹。十年来,总书记四次亲临山东视察,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山东发展指方向、定目标、明方略、绘蓝图。牢记总书记嘱托,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攻坚克难、砥砺奋进,解决了许多长期制约发展的矛盾问题,战胜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办成了许多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要事,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积蓄了强大势能。

  10月12日起,大众日报推出“紧跟领路人 奋进新时代”大型融媒报道,全面展现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动实践和显著变化,引导全省党员干部群众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走在前、开新局”的实际成效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今天推出:

  ●《新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综述②》;

  ●专题纪录片《新思想领航下的山东实践》第二集《抓创新 谋未来》。

  新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

  ——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综述②

  □大众日报记者 李子路 毛鑫鑫 陈晓婉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期间,到临沂考察物流基地、运输企业,同管理人员和装卸工亲切交谈,指出物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要求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

  彼时,临沂物流业刚刚起势,市场虽大但竞争力不够强。如今,临沂商城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市场集群、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战略支点、“买全球、卖全球”的开放平台,物流配载辐射全国所有县级以上城市、通达所有港口和口岸,商品出口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市场大集”到万亿级“物流之都”,十年砥砺奋进,临沂商贸物流转型蝶变的故事,正是山东把总书记殷殷嘱托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实践的生动注脚。

  十年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4个万亿大台阶,今年上半年达到41717亿元,增量领跑全国;“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四年提升10个百分点;市场主体达到1380多万户,十年翻了近两番。

  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归根结底在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在于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由大到强矢志不渝、笃行不怠。

  一张蓝图绘到底,百舸争流奋楫先。今天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强势突破,九大比较优势集聚显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乘势起航,“齐鲁号”航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从理念引领看质量之变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创新发展方式,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到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和坚韧,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换来山东高质量发展的一片天

  从济钢“创智谷”办公楼顶层望去,3200立方米的高炉依然矗立在济钢老厂区。不同的是,高炉周边绿树成荫,变成了一片城市森林。闲暇时,“钢三代”李宏伟会带上“钢四代”来这里散步,向他们讲述新济钢的故事。

  云淡风轻的美好,背后是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的搏击。一张老照片,记录下2017年7月济南钢铁厂勇毅转型的一幕:全国劳模姜和信拉下电闸,钢铁生产线上炉火、钢花全部熄灭,济钢从此进入“无钢”时代。拍完照片的李宏伟,独自走在从未如此寂静的厂区路上,眼泪夺眶而出。

  “炉火虽熄,心火不灭。”济钢主业停产后,李宏伟和同事们转战“创智谷”,从事创业项目孵化。短短几年时间,涅槃重生的济钢成了济南市先进制造业的“种子孵化器”、空天信息产业的“链主企业”。2021年,济钢营业收入达到377亿元,产值超过停产前的水平。

  由高速增长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山东发展曾面临产业结构不优、新动能成长不快、发展活力不足等一系列难题和矛盾,几乎映射着中国经济转型的所有难点。

青岛港。记者 卢鹏 通讯员 吴绍洋 报道

  在这样的历史关口,必须以新理念引领新发展。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山东加快实现经济引擎的切换,就能为北方地区转型升级探索路径,推动新动能加快向黄河流域、东北地区传导,促进南北发展更加均衡,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有效进展”。牢记总书记嘱托,把握新发展阶段,扎实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一场关系发展全局的深刻变革,在山东全面开启、纵深推进。

  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排在第一位的是坚决淘汰落后动能。这是个难啃的“硬骨头”,也曾面临质疑。但山东清醒地认识到,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走“回头路”固然能获得一时的发展,但终究没有出路,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滚石上山的韧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换来高质量发展的一片天。

  2018年以来,全省累计治理“散乱污”企业超11万家,化工园区由199家压缩到84家,压减精钢产能1840万吨、电解铝321万吨、炼油产能2201万吨,分别占全国的10%、50%、70%……数字背后,是山东保持战略定力,不断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印证。

  放眼齐鲁大地,重塑、变革、拓新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在“锂电之都”枣庄,从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四大关键材料加工,到动力电池制造、检验检测、终端应用及拆解回收,作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代表的锂电全产业链条加快崛起;

  在“钢铁之城”莱芜,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智能网联重卡项目、凯傲叉车项目等有序推进,千亿级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蓄势待发;

  在“蔬菜之乡”寿光,水肥一体机、自动卷帘机、5G摄像头遍布沃野,60万亩蔬菜大棚摇身一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农业智能工厂,现代高效农业“拔节生长”;

  ……

  一个个新亮点、新变化,是山东大力发展“十强产业”、培育经济新动能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山东累计培育“雁阵形”产业集群143个、规模突破7.2万亿元,领军企业217家、产值突破2.6万亿元;“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2021年达到31.7%。

  从“一年全面起势”到“三年初见成效”,再到“五年取得突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经过艰辛跋涉,走到了“十年塑成优势”宏伟目标的中点。

  船到中流浪更急。在落实“三新一高”、实施“双碳”战略大背景下,解决山东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机制制约,亟须探索形成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径模式。

  今年5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将其作为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实现转型蝶变浴火重生的“金玉良方”,作为奋力实现“走在前、开新局”、推进现代化强省建设的重要引擎。

  在党的二十大将要召开之际,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山东的重大任务,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关心厚爱,体现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山东工作的重视支持。

  爬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坎的山东,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就一定能蹚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从逆境突围看动力之变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瓶颈制约,向创新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从“九大改革攻坚”到“十大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潜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活力

  从创新性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氨基葡萄糖,到10000吨生物制备氨糖生产线达产运行,再到市场占有率居世界首位,十载改革创新,让山东润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长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全球最大的氨糖生产商,客户遍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氨基葡萄糖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不仅是润德生物,十年来,齐鲁大地处处涌动着创新的激情、改革的浪潮。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要“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2021年10月,总书记再次亲临山东视察,提出“三个走在前”的重要指示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从“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到“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总书记对山东创新发展的要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山东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全国首创成立省委科技创新委员会,实施以科技研发创新为首的“十大创新”行动,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145.2亿元——省科技创新发展资金连年增加,2022年达到145.2亿元,是2018年的4.5倍;

  2万家——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截至2021年底,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2万家、比2012年增长了7倍;

  1500万人——重视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大力引进培育创新人才,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500万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工程热物理所试验大科学装置项目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落地山东;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雪蜡车、全球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海上钻井平台等“大国重器”,在山东诞生。

  一组组数字,记录着全国找金最多的地质队——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的开拓创新之路:2014年,在莱州纱岭矿区探获一处389吨超大型金矿,是当时我国陆域发现的最大金矿,勘查深度延伸至2000米以深,开拓了深部找矿新空间;2018年,在乳山市西涝口矿区探获一处31吨大型金矿,后续勘查显示预计超过50吨,为区域找矿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借鉴;“山东省招远市水旺庄矿区金矿勘探”项目,入选中国地质学会2021年度“十大地质找矿成果”……

  “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发挥更大作用。”今年10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第六地质大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亲切勉励。大队队长丁正江说,总书记的回信既是肯定更是鞭策,“我们将瞄准‘卡脖子’技术难题,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践行绿色勘查理念,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向着高水平地质科技自立自强不断迈进”。

  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就抓住了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牛鼻子”。山东深入推进“十大创新”行动,从科技研发、人才引育、营商环境、数字变革、产业生态、要素保障、民生改善、风险防控、文化宣传、推进落实等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入手,从巩固拓展比较优势、补齐克服短板弱项、有效激发社会和市场动力活力切入,让全面系统集成谋创新、求突破成为山东发展最强音。

  曾经,科技创新是制约山东发展的一大短板;现在,强化创新驱动,争当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创新的种子在沃土中生根开花,加速生长,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引擎。

  创新创造的活力,来自坚持深化改革。唯有用好改革“关键一招”,才能更好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好地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活力、厚植发展优势。“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无论出现什么干扰,都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深化改革寄予厚望。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2018年、2019年,山东党政代表团两次主动走出去,先后赴苏浙粤、京冀沪考察,实地学习让大家看到了差距,寻到了标杆,凝聚起“只有改才有出路、只有闯才有活路”的共识。

  聚焦制约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山东发起“九大改革攻坚”,形成130余项制度成果,不断推动改革向深处挺进、向广处拓展、向高处攀升。坚定不移推进集群发展,实施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每条产业链精准绘制“1张产业链图谱”,配套制定产业链龙头企业、关键产业技术攻关等“N张清单”,精准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

  分散化无序发展、低效化重复建设、同质化自相竞争,曾经是山东港口的三大顽疾。2018年以来,山东下大气力实施港口整合。整合后,各港口由竞争变为竞合,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疫情之下实现逆势增长,2021年吞吐量突破15亿吨,稳居全球第一。2022年上半年,全省沿海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9.4亿吨,位居全国第一位。

  老百姓期盼什么,改革就推进什么。着力开发120万个城乡公益性岗位,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全省统一、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消除中小学大班额,10年以上信访积案“清零”……山东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人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菏泽返乡创业农民工刘卫孟2016年创办的企业,如今已成为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带动200余人就业的地方骨干企业。从“劳务输出”到“归雁兴菏”,良好的营商环境功不可没。

  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内“一业一证”改革全覆盖,大力推进“一次办好”改革,营商环境全面优化,连续两年入选营商环境最好十大省份,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改革不停顿,创新不止步。山东正以创的激情、闯的勇气,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创造潜能,向着“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奋发前进。

  从路径选择看底色之变

  ——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做好能源结构转型“加减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以数字变革引领全面转型,发展“含绿量”不断提升

  8月29日,胜利油田传来好消息: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正式注气运行,这标志着我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开始进入商业化运营。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胜利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视察时强调,要集中资源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提升能源供给质量、利用效率和减碳水平。

  牢记总书记嘱托,胜利油田大力推进化石能源洁净化、洁净能源规模化、生产过程低碳化。“这个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投产后,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00万吨,相当于植树近900万棵、近60万辆经济型轿车停开一年。”中国石化集团副总工程师兼齐鲁分公司代表、党委书记韩峰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聚力做好“加减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做好存量优化的“减法”——

  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高污染、高耗能”一度是山东发展的一块“心病”。省委、省政府坚持刀刃向内,在全国率先出台“两高”行业碳排放减量替代办法,对全省5308家“两高”企业建立电子台账,落实产能、煤耗、能耗、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五个减量替代,“两高”项目碳排放总量确保只减不增。十年来,山东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2%,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比重下降13.8个百分点,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近日,在小清河睦里庄源头,济南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处长李计珍指着瓶中的小鱼介绍:“这种小鱼叫中华鳑鲏,别看它不起眼,有它在,说明这里的水质明显改善了。”

  中华鳑鲏是自然水域中清洁水体的指示鱼种之一,曾因小清河水质恶化而一度“背井离乡”,难觅踪迹。2017年以来,济南打响小清河流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截污纳管、消除黑臭、产业升级、生态修复“多管齐下”,彻底改写劣Ⅴ类水质历史,使其达到地表水II类水标准。

  如今,不仅多年不见的小鱼回来了,不少市民也前来打卡拍照、跑步健身。小清河宛如一条美丽的生态“绿丝带”,在济南市区穿城而过,见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山东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环保、优生态,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2013年提高31.1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比2013年减少57.2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优水平。“蓝天白云、繁星闪烁”逐渐成为百姓“日常品”。

  做好增量发展的“加法”——

  非化石能源占比,代表着一个地区的低碳“成色”。“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之路如何走?山东有着清醒的认识、扎实的实践和长远的谋划。

  十年来,山东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从2012年的496.5万千瓦提升到2022年的6387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35.9%、提高29.1个百分点。其中光伏、生物质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715万千瓦、410万千瓦,均居全国第一。目前,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核能、燃气、抽水蓄能、外电入鲁等能源转型发展“九大工程”蓄势发力,预计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以上。

  全球首座具有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特征的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并网发电,全国首个核能“零碳”供暖城市落地海阳,随着新能源科技加速奔跑,越来越多的“山东智慧”“山东方案”为全国大局作出贡献。

  绿色能源催生绿色产业。最近几年,青岛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产量跻身全国三强,全国平均每10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今年上半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增长261%,增长速度之快,折射出山东绿色制造发展的迅猛势头。随着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纷纷“落子”,山东新能源产业更加如虎添翼。

  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赋能。山东将加强数字变革创新列为“十大创新”之一,深入实施《数字变革创新2022行动计划》,已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6万个,培育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四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建成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为全国唯一国家级直联点“双枢纽”省份。在海尔中德智慧园区,结合能源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网络等技术,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对园区进行“源-网-荷-储”全方位能源管理,将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到80%以上,清洁能源使用率达41%。

  9月1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培养的首批大黄鱼起鱼上市。“国信1号”在我国乃至世界渔业工业化养殖领域填补了行业空白,向世界提供了深远海养殖的“中国方案”。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山东经略海洋提出明确要求。

  在深耕“蓝色国土”、加快布局“海上粮仓”的同时,山东加快发展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新兴产业集群,2021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49万亿元、十年增长66.1%,海洋生物医药等6个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占全国近4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率92.3%,海洋资源优势正加快塑成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从格局重塑看空间之变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搭建黄河流域高能级合作新平台,提升省内区域协调联动发展水平,城乡共进、区域协调、陆海统筹,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9月14日上午,上合示范区首班“中俄快线”开行。一艘满载货物的集装箱货轮从青岛港出发,驶向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然后经铁路运输运往欧洲,这要比过去提升3倍以上运力,受到众多外贸企业青睐。

  “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在2018年6月举行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为上合示范区建设和山东高水平对外开放擘画了美好蓝图。

  如今,从东南亚、日韩入境的集装箱,经过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转运至中亚和欧洲,已成为一条最便捷的物流通道。

  “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营商环境只会越来越好,为全球跨国公司创造的机遇只会越来越多。”2019年10月19日,习近平主席致信祝贺首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举行,宣示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坚定信心,展现开放自信的中国气度。

  找准定位才能服务全局。山东是“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处在国家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战略节点,是南北均衡发展、东西陆海统筹的“纽带”。在把握战略位势中找准定位,努力把比较优势变成发展胜势,着眼国家所需、山东所能,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山东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近年来,山东大力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发挥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优势,精心组织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青年企业家创新发展国际峰会、对话山东等活动,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开放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山东进出口总额十年增长89.1%,实际使用外资增长3倍,对外开放不断提档升级,选择山东、创业齐鲁越来越成为海内外企业家的共识。2022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4.6%。

  今年6月30日,山东港口陕西(榆林)内陆港挂牌成立,这是山东港口设立的第30个内陆港,陕西煤化产品市场有了绿色物流通道。沿黄达海国际大通道日益畅通,有效增强了沿黄经济动脉的动力活力。

  作为黄河流域唯一沿海省份,山东聚焦“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主动对接黄河流域兄弟省区,加强环保合作、产业协作、能源科技合作、经贸往来、人文交流,共同唱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山东深入实施“十大扩需求”行动,着力夯实发展支撑。综合立体交通网、现代水网等基础设施“七网”建设全面展开,高铁通车里程名列全国第三位,省内高铁成环运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重回全国第一方阵,现代化机场群建设提速推进,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树上摘银,树下掘金,林下黄精赚‘黄金’。”眼下,泰安市岱岳区计划总投资10亿元,规划发展占地1560亩的泰山仙草谷,打造千亿级泰山黄精产业集群。泰安注重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泰山地产名中药材,围绕黄精、灵芝、丹参等大宗品种,打造8个万亩以上示范带动、连片集约发展的中药材产业带,带动更多“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

  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建设不平衡问题,必须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托和厚望。山东扎实有序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既立起高线又守好底线、既分类推进又全面提升、既突出乡村又统筹城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立足本地实际,建立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坚持省负总责、市抓推进、县乡抓落实,创新提升“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综合实力提升。2020年山东成为全国首个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省份,2021年达到11468亿元。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全省粮食总产连续8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2021年,山东生产了全国8.5%的粮食、9.8%的肉蛋奶、11.2%的蔬菜和12.8%的水产品,为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作出贡献。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区域协调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把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八大发展战略”之一,做好培强、联动、补短板三篇文章,加快构建“一群两心三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年来,济南莱芜完成区划调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设全面起势;烟台黄渤海新区、临沂沂河新区、德州天衢新区、菏泽鲁西新区等四大省级新区建设如火如荼;11个市入围全国百强,济南、青岛首位度提升4.4个百分点;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增长近1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26,低于全国2.50的平均水平……一幅区域协调发展的画卷在齐鲁大地绽放新的光彩。

  重整行装再出发,同心一力向未来。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矢志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大道一定会越走越宽阔,山东的明天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专题纪录片《新思想领航下的山东实践》第二集《抓创新 谋未来》


责编:

审核:张明月

责编:张明月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