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走在前开新局|“三个十大”见行动㉞:“十大创新”看德州

2022

08/11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

手机查看

  7月4日起,大众日报及客户端等全媒体平台推出“走在前 开新局”大型主题报道,记者深入16市基层一线调研采访,集中展现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推进“三个十大”行动的创新举措、进展成效,生动讲述各地砥砺奋进、创新实干的鲜活事例,充分反映山东发展的新变化新气象,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今天刊发第三十四组报道:“十大创新”看德州。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人才引育创新,德州——

  建设年轻人喜欢的城市

  □大众日报记者 张双双 贺莹莹 张海峰

  为何来德州发展?

  “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我们可以专心研究土壤修复技术。办公地点免房租,各类审批有专人服务,博士生每月享受市县两级补贴8000元,本科生每月有550元的生活补贴,公司的竞争力大幅提升。”刘骁勇2015年从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毕业后,在齐河县创建了山东碧泉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带领团队实施了多个国家、省污染土壤修复示范项目,他也入选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德州作为山东“北大门”,京津冀协同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两大重大国家战略和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天衢新区建设等省级战略交汇叠加,带来发展新机遇。对接省“十大创新”行动计划,德州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人才引育创新,全面深化改革,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成长的机会和平台。“建设有创造力、吸引力、年轻人喜欢的城市”被分别写进了德州市第十六次党代会报告和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

  初秋时节,位于天衢新区的德州人才创新园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德州分院、新希望六和研究院、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深圳人才集团等近20家科研机构已签署进驻协议。“项目集公共研发、人才服务、专家公寓、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将成为集聚吸引青年人才又一阵地。”德州市科技局局长井为民说。今年1月,德州被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行列,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高新企业培育、高能级平台搭建、科创人才引育等创新型城市建设指标,德州将科技政策与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等联动配套,着力将政策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德州形成了以功能糖为特色的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等多元发展的创新型产业集群,食品产业发展潜力大,产学研合作平台广阔。”山东星光糖业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李宁从山东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带领团队与高校、科研院所长期合作,建成了全国第一家“白糖—玉米淀粉糖—功能糖”三代糖高效联产的全糖产业链。“这里的良好发展前景,增强了公司的吸引力。公司在2019年招收本硕毕业生26人,到现在已有高学历人才近60人。”她说。

  德州是全国产粮大市,乡村振兴的广袤舞台正吸引大批青年才俊到来。7月27日,德州市粮王大赛首季(小麦)表彰仪式在平原县举行,平原土地鲁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90后”硕士农场主何石宝获一等奖。如今,他正与公司引进的20多位高学历“农场主”一起,与当地种植大户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合作,建起16个种养循环生态农场,串起了一条资源变废为宝的产业链。当前,万余名高层次高学历的“新农人”活跃在德州田间地头,从事粮食生产和深加工、智慧大棚种植、农产品电商直播以及食品领域研发等工作,努力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上率先突破。

  住房、就医等民生保障是否完善,是人才能否“留得住”的重要因素。今年1月,德州市人民医院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正式全面托管,德州借势打造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这不仅能减少当地群众就医‘北上南下’的不便,更对德州在人才、产业和资源等各方面‘北接南融’,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有着重要意义。”德州市卫健委主任常树风说。

  德州还深化人才安居工程,2022年度全市计划新建人才公寓3931套、42.8万平方米;去年以来,全市共为各类人才发放购房补贴3945万元,共办理“人才贷”业务59笔,目前贷款余额1.73亿元。实施“三年十万大学生兴德计划”、“青鸟计划”十百千万工程,常态化联系服务10万名青年学子。

  人才的涌入正在反哺城市,让德州更具创新活力。今年上半年,德州技术合同成交额40.69亿元,同比增长158%;交易额1.45亿元,同比增长112%。备案省科技成果转化贷款6369万元,引进转化科技成果41项。截至目前,德州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619家。

  德州厚植人才发展沃土,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多措并举兜底线惠民生

  以创新之力 聚发展之势

  □大众日报记者 张双双 贺莹莹 张海峰

  “十大创新”一脉相承,是一个彼此关联、互相支撑、各方影响的整体。德州加强顶层设计,扎实贯彻落实省“十大创新”行动计划,推动一批力度大、创新强、举措实的重大改革事项落地见效。

  德州围绕“十大创新”,完善政策体系,形成推进机制,建立考核评价办法,确保各项改革创新举措取得实效。抓住人才这个“牛鼻子”,打出招才引智“组合拳”;将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构建政商关系新生态;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以新思路新举措兜底线惠民生。

  引人才“活水”,聚创新动力

  8月9日,夏津县的山东朝阳轴承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块钢材经过锻造、车削、热处理、磨加工、超精加工等40多道工序,变成一个个闪亮的轴承。“同类锥形产品的接触角度一般在28°左右,我们能将接触角度提升至35°左右,且实现了稳定量产。”公司技术副总经理李畅介绍,朝阳轴承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引进河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四二、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建新等多位行业领军人才帮助企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近两年,两位“邓教授”与公司合作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在“轴承表面创成设计方法与软件化技术”“轴承滚道表面完整性的可控磨削方法”两项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相关技术的突破,让轴承质量更稳定、噪音更低,增加了5倍的额定寿命。”公司行政事业部部长高占群说。

  “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德州求才若渴,不惜拿出“真金白银”,聚力推进“双招双引”工作,打造“引”与“育”的人才港湾。

  5月13日,德州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德州拿出580万元重奖人才工作表现突出单位,并对12名突出贡献人才进行表彰。5月27日,“‘德’有你 才‘州’全”德州市人才政策奖补资金发放仪式上,40名人才代表现场领取安家补贴、薪酬补助411万元。德州还将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提高至2亿元,保障相关政策有效落地,今年以来市本级落实人才奖补资金近5000万元。

  德州从全局视角对人才工作进行了整体设计和系统筹划,持续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周春华介绍,德州出台现代产业人才支撑计划、人才政策“黄金30条”及升级版,打造以聚才“十策”为核心的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布局。“总体部署,分步实施,全力打造面向京津冀鲁的区域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德州坚持“引凤来栖”与“固巢留凤”并举,积极构筑广纳人才的平台载体,释放人才活力,增强创新动力。图为德州中元科技创新创业园。(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刘振兴 报道)

  前不久,在武城县的山东龙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场关于人防工程材料工艺问题的视频会议正在进行。视频那头,是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科学领域的专家刘锦春。两年前,龙祥新材料在青岛科技大学设立新材料研发中心,开启“青岛研究+武城制造”的“飞地”模式。双方共同研制出的纤维增强的功能性聚氨酯脲弹性体材料,大大提高了人防设备产品的防护、防爆、减震、降噪、阻燃等性能,该项目还被列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以前我们生产的人防门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左右,技术升级后,年销售额实现1亿—1.5亿元。”公司副总经理冯国玉说。

  德州坚持“引凤来栖”与“固巢留凤”并举,投资5000余万元启动建设“驻外人才飞地”,吸纳尖端技术、使用高端人才,打造“市内注册、市外孵化、成果回归、互利共赢”等合作新模式;建立覆盖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群体的4990人数据库,深入实施“优才引进计划”,面向海内外发布博士、硕士招聘岗位658个。深入开展“名校直通车”“百企校园行”等大学生招聘活动,截至目前,新引进大学生6200余人。

  优营商软环境,促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

  宜瑞安是一家跨国公司,在平原县总投资10亿元的10万吨变性淀粉项目已经正式投产。该项目拥有36项世界一流生产工艺,是疫情期间德州市引进的最大规模的外资项目。“相较于内资项目,宜瑞安落地环节更加繁琐。与全球40多个分公司相比,平原项目在审批和开工投产两个阶段节省工期50%以上,现已成为宜瑞安在中国最大的生产基地。”项目经理富一林介绍。

  对标国家营商环境评价18项指标,德州逐项分析,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逐项改进,不断抬高标杆。在今年的德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动员大会上,现场将296项优化营商环境任务,交办给19个牵头部门。

  7月12日,在德城区的德州三发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车间,30多名工人正忙碌着。“员工增加了,效益更好了,政府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也都享受到了。”公司经理张玉龙说,公司是“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的受益者。

  半年前,张玉龙还是个体工商户,受疫情影响,产品销售出现困难,又无法参与招投标,经营一度陷入困境。近期,张玉龙通过“个转企”,申办了公司营业执照,又从银行贷款50万元,申请了商标,相关部门还帮助联系解决了太阳能电池的技术问题。

  今年4月,德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联合市科技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等15个部门建立“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机制”,打通个体工商户复工复产的痛点堵点,助力个体工商户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抗风险能力。

本报记者(右二)山东有研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采访。(记者 贺莹莹 通讯员 赵庆川 报道)

  当好大项目和规上企业“店小二”,也做好中小微企业以及小商户“服务员”。德州陆续推出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举措,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不用去市里,在镇上很快就办完了公司设立、立项两项业务,节省了不少时间。”7月6日,乐陵市铁营镇味之聚有限公司王经理在乐陵市行政审批服务局铁营分局办完了相关业务。

  今年,德州探索开展“县镇同权”综合改革试点,选取10个中心镇试点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分局,采取机构、人员、窗口向中心镇延伸下沉的形式,将210项行政许可事项、90项公共服务事项下放至中心镇办理,涉及商事登记、食品经营许可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高频事项。

  德州在全省率先推出无缝续贷业务,制定“无缝续贷企业白名单”,银行机构提前1个月主动与中小微企业对接续贷事项,确保符合条件的“应续尽续、应贷尽贷”。目前全市银行机构累计办理续贷业务4255笔,金额110.12亿元。搭建综合性“政策通”平台,实现惠企惠民政策“精准推送”“免申即享”,现已收录国家、省、市、县四级出台的872个文件、2802项政策。30家企业兑现市工信局企业智慧赋能奖励资金、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工作资助奖励资金共计600万元;20家企业通过“免申即享”获取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资金奖励等4类奖补资金1400万元。

  解急难愁盼,增百姓幸福感获得感

  7月23日上午,在陵城区丁庄镇仙人湖景区,63岁的张书生正在清扫卫生。今年4月份,他通过报名、资格审核、公示公开等环节,当上了“环境维护员”。今年以来,德州市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7万个,通过以工代赈模式实现农村劳动力就业1万余人。到年末,全市计划开发公益岗位2.53万个,市级安排专项补助资金2200万元。

  办好民生实事,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德州开展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集成改革,围绕公益岗位开发、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保险信贷、基层就业服务体系等课题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德州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刘荣青认为,集成改革不仅关乎民生就业,也是优化劳动力要素分配的良方。

  “很久前就想缴存公积金,但条件不符合。”今年26岁的王琳琳是一位灵活就业人员,由于之前频繁更换工作,一直没有缴存住房公积金。6月10日,德州市率先在全省推出《德州市新市民群体缴存使用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将“新市民群体”纳入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范围,支持“新市民群体”建立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自主缴存住房公积金,并享受与在职职工同等使用住房公积金的权利。《管理办法》的出台,让王琳琳的买房计划提上日程,她打算缴存一段时间的住房公积金后,就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买房。截至7月15日,已有1470位新市民申请建立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手续。

  7月6日晚,第五十一期大型融媒电视直播问政节目《问政德州》进行直播。如何畅通城市交通微循环?文体休闲设施如何才能满足群众需求?物业管理如何才能更到位?从当天起,该节目将围绕“2022年18件民生实事推进落实情况”进行专题问政。

  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德州市县两级主要负责同志,坚持定期公开接访并接听市民热线,在全市打造严明型、求真型、专精型、务实型、高效型“五型”机关和干部队伍,在重点行业、重点部门设立“群众工作科”“群众工作专岗”,各县(市、区)重点部门单位设立“群众工作股”或明确专人专岗,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我家孩子已经转学半年多了,但是学籍一直没办理好,该怎么办理?”日前,庆云县教体局群众工作股工作人员刘爽接到渤海小学学生家长李女士的电话,她当即与基础教育科进行对接。原来该学生因父母来庆云经商,转入渤海小学,但未在学籍平台提交转学申请,所以学籍一直未转入。刘爽将学籍办理程序对李女士做了详细说明,建议她联系原就读学校尽快提交转学申请。仅用4天,孩子学籍就办好了。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德州多方面发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创新开展农民工免费上大学试点,今年计划招生260名;推进“十强镇”返乡创业园建设,为返乡创业企业提供相对集中的生产经营和办公研发场地;实施教育强镇筑基行动和偏远农村小规模学校调整提升工程,在10个中心镇开展小规模学校集并试点;深化提升社会大救助体系,实现对困难群体的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和即时救助,兜牢民生底线。

  短评

  创新引领,抓出“六个度”

  □大众日报记者 张双双

  “实”字当头、“干”字为先。德州抢机遇、塑优势,培产业、壮实力,扎实贯彻落实省“十大创新”行动计划。

  今年年初,德州明确以“十大创新”为引领,抓出“六个度”:抓出经济运行“快速度”,抓出项目建设“大力度”,抓出营商环境“新高度”,抓出民生改善“满意度”,抓出安全发展“坚韧度”,抓出作风建设“感知度”。

  紧接着,德州多措并举破除创新环境不优、创新人才不够、创新文化不足等瓶颈,拿出“真金白银”,扫除发展道路上的“荆棘”,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德州以奋斗的姿态,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注重创新成果转化,打造优质产业生态,用一系列硬核举措打造营商环境“强磁场”,激发市场活力,努力让企业成为活跃的创新主体。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德州围绕企业需求和群众期盼,主动对标对表,创新工作举措,确定了相关“一把手营商环境项目”。“一把手”亲自上阵、统筹推进,做优营商“软环境”,提升发展“硬实力”。打造严明型、求真型、专精型、务实型、高效型“五型”机关和干部队伍,各级党员干部持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破解工作难题、增进民生福祉。

  今年上半年,德州保持战略定力,一手抓战“疫”,一手谋发展,“六个度”得以初步实现,交出一份优秀的“半年考”答卷。

  文字:张双双 贺莹莹 张海峰

  视频:贺莹莹 陈辉

  编辑:王彤彤 蒋兴坤 徐超超 沈静

  美编:于海员

责编:

审核:杨凯

责编:杨凯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