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海报直击|揭秘全国首个核能供暖城市的“零碳”方案

2021

11/18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李子骄 吕乐 张海振

手机查看

(记者:吕乐 张海振 李子娇 编辑:赵洪栋)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李子骄 吕乐 张海振 海阳报道

  温暖一座城,湛蓝一片天,少交一块钱。11月9日,国家电投“暖核一号”——国家能源核能供热商用示范工程二期450万平方米项目在山东海阳提前6天投运,供暖面积覆盖海阳全城区,惠及20万居民,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同时,海阳居民住宅取暖费每建筑平方米较往年下调一块钱。“暖核一号”给老百姓带来了温暖,带来了蓝天,又带来了实惠。

  近日,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走访了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在与设计管理处工程师张真的交谈中,深入了解作为技术攻关人员,他和同事们是如何发扬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交出清洁供暖的“零碳”方案。

工作中的张真

  寒潮下的预期温度

  供暖的大幕是由寒潮拉开的。

  “一股实力强大的全能型寒潮横扫我国大江南北,多地出现雨雪,降温十分猛烈……”今年立冬节气,提前到来的寒潮让人措手不及,对温暖的期待值也渐渐拉满。

  “大家的心声其实我们都听到了。原本计划11月中旬开始供暖,但我们接到通知,要求11月7号就具备对外供暖的条件,11月9号就要正式供暖。”自11月6日起,山东核电有限公司供热相关人员就开始加班加点,推进最后的调试工作,设计管理处工程师张真是其中一位。“熬了两个通宵吧,晚上就是在主控室全程跟着机组调试,把温度一步一步提起来,一直到第二天早上5点。在办公室睡一会儿,早上8点半继续开工。”

  凌晨的办公室灯火已熄,在黑暗中,只有那张简易的折叠床感受着张真均匀的呼吸。它也不清楚,一个1.92米个头的人,像这样蜷缩成一团,是否能睡得安稳。“如果实在是太困的话,还有提神醒脑的方法。”张真说,这几天和同事们打招呼的方式都变成了:“走啊,去主控,喝咖啡。”

  一杯、两杯、三杯,18℃、19℃、20℃……随着咖啡杯越摞越高,供暖温度也在平稳爬升。“在寒潮的影响下,核能供暖保证了家里温度至少是18℃,满足供热标准。”

工作中的张真(右一)

  正如张真所说,在海阳市亚沙村小区,居民刁先生着实感受到了今年给力的暖气,忍不住向记者们“凡尔赛”了一番。“现在温度计显示的是24℃,有时候在家都热得穿单衣服了。”据了解,刁先生所在的小区今年一共供暖454户,每户的温度都基本保持平稳状态。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2007年夏,在高考志愿填报书上写下“核电”相关专业的时候,张真并没有想到,多年以后,自己将回到家乡与同事们一起“吃螃蟹”。

  近年来,国内的核能供热虽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却一直未有实质性突破。除了厂用小规模供热外,没有大型商用核电厂热电联产为周边居民供热的先例。按张真的话说,完成核能供热这项全国首创项目,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考,技术攻关的每一步都是在创造历史。“说实话,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面临着重重阻力,内心不是这么坚定。我就想,先把可行性研究做一下,从技术上看能不能实现。如果没有问题,后续可能更多的就是跟热力公司、政府以及公众的沟通。”

  一个项目要想成功,从设计、到施工、到采购、到调试、到运行,每一个节点都非常关键。作为一名设计工程师,张真明白,自己必须严格把好第一环。“因为设计先行,先开始有概念设计,慢慢地固化在图纸上。实施过程中,任何环节发现了问题都要找设计去解决。”

工作中的张真

  相比于其他项目,核能供暖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在已运行的机组上进行改造,而且是在机组运行之后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造。“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很多,比如增加换热器、增加抽气管道、增加凝汽器接口等。同时机组在正常生产,工程实施时,还存在交叉作业的问题。另外,如果在工程调试期间遇到问题,在工期排好的前提下,哪怕时间节点往后推一点,也会有不可接受的后果。所以设计人员接到问题之后,通常都会全力以赴解决。”

  张真介绍说,他们设置了例会制度,白天忙完后,晚上通过视频会议进行交流讨论。“一般的问题当天就能给出结论,一些重大的问题,我们需要详细评估,即使是这样的问题,我们的解决时间也不会超过一个周。”记忆中,最长的一次视频会议,他和同事从下午1点开到了晚上10点。“心里很忐忑,每一步操作都是谨小慎微的。比如一个阀我要开多少?开了这个阀会增加多少蒸汽?对电侧有什么影响?因为哪怕相差1%,都会产生影响,我们都需要仔细计算。”

张真开工“四件套”

  对数据的精准要求,让计算器成了张真的好伙伴,日常工作时,它连同笔记本、电脑和那本《第三代核电技术》一起被装进黑色背包,作为日常开工“四件套”。记者翻开书来,红色墨水勾画的标记“喧宾夺主”,圈圈点点,密密麻麻。“常学常新,没人可问的时候,书就是最好的老师。既然我们已经下了决心,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不断尝试、反思,追寻最终的胜利。”

  用心争取到的支持者

  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技术层面,大温差、保温材料选型优化等技术的运用,使得长距离输热变得越来越可行,最远可突破100千米,海阳核电站的供热半径足以覆盖烟、青、威等地。“其实很多北方电厂厂区的供热就是用电厂自身的蒸汽热量,它的可行性已经得到了实践论证。当时的问题是,如何穿过一道‘围墙’,扩大供热半径,把热从电厂里头供到电厂外。”张真说,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政策、政府和热力电厂支持配合,居民的接受度也十分重要。

  2019—2020供暖季,海阳市临港、度假区和核电产业园70万㎡,共7757户用户率先体验了核能供热。“从普适性和可沟通性上着手,核电厂员工的生活区、家属区接受度最高,愿意先体验。而示范意义上,我们又涵盖了周边居民。加到一起,一共是70万㎡。”张真告诉记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担心,但是通过各种宣传,大家的疑虑也逐渐打消了。“比如在广场和学校发放明白纸,走进校园、地方党校开展科普活动等等。我家里人现在都是核能供暖的义务宣传员,亲戚朋友一块儿聊天吃饭,都会介绍核能供暖的一些知识,也是间接支持了我的工作吧。”

  核能供暖的安全性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张真介绍称,从蒸汽加热水到水加热水,核电站与供热用户之间设置了多道回路进行隔离,只存在热量的交换,不涉及介质的掺混。“除了用多道隔离以及压差设计来保障供热安全外,我们还在出厂前设置了辐射监测装置,进一步确保安全可靠。”为了更通俗易懂,他们还用大家常见的“自热小火锅”来类比。

核能管道改造

  去年整个供暖季运行平稳顺畅,状况良好,用户室温适宜,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山东省能源局也组织第三方对海阳核能供暖给予了“清洁、安全、稳定、高效”的结论,这给了张真很大的鼓舞和信心。“一是证明了核能供暖的可行性,将有更多的居民会安心放心,支持我们做这个事。二是先行区的经验反馈,也会对我们后续的设计做出指导。”

  纵然受到寒潮影响,今年的供暖也满足了各方期待。让张真意料之外的是,孩子好像比自己还要自豪。“前几天回家的时候,我儿子还非常自豪地跟我说,‘爸爸,我在幼儿园告诉别的小朋友,今年海阳所有家庭的供暖都是我爸爸解决的,可厉害了。’”

  因核而变、因核而美的家乡

  用4个月打一场漂亮仗。

  设计工作贯穿整个工程的始末,在供暖季结束之前,张真的神经一直处于一个紧绷的状态。“一般来说,海阳冬季的供暖设计温度,平均是-5.8℃,我们是以这个数据为基础做了设计。但去年海阳出现了-10℃的低温,持续了七八天,供暖的需求超出了前期的设计。因此今年我们也及时反馈到450万平方米供热的项目上,修正以后再来看有没有参数的偏离,参数偏离之后需要怎么做。”

  实践出真知,张真是设计者,同时也是学习者。他说,其实自己有些矛盾。“本身是很希望整个工程可以保持顺利运行,不出问题。同时,在第一时间跟进时,又觉得出现一些小的问题,反而可以进行修正,获得经验反馈,保证以后的项目设计更加完善。”

核能供热首站

  如今,海阳核电站1号机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热电联产机组,取代了海阳12台燃煤锅炉,每个供热季减少耗电900万度,可节约燃煤1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二氧化硫1188吨、氮氧化物1123吨、热量130万吉焦,相当于种植阔叶林1000公顷。而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仅仅是海阳核能综合利用的开端,未来,海阳将拥有2亿㎡的供热能力,远期规划为烟青威地区提供强有力的清洁能源保障。

  对于这个当年在海边赶海的孩子来说,每当提到家乡“因核而变,因核而美”时,他的眼睛里总是星光万丈。“其实很久以前,海阳还是一座相对落后的小城市。自从建了核电站,很多高学历人才都来到了海阳安家落户,本地人也留在这里建设家乡,感觉它渐渐充满了活力。能付出自己的绵薄力量来建设家乡,我非常自豪。”

工作中的张真

  天蓝海碧,沙白水清。在张真办公室的一角,窗外的美景令人沉醉。他低着头,拿着笔,纸上勾勒出的线条,已将家乡的寒冬变成春夏……

责任编辑:刘旋

热点推荐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