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山东小伙含泪讲述汶川震后援建经历:回来以后发现干其他工作都没什么压力了

2021

05/12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贺辉 陈俞印 李硕琳

手机查看

(记者:贺辉 陈俞印 编辑:赵洪栋)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李伟参加灾后援建期间的照片(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本人提供)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贺辉 陈俞印 实习生 李硕琳 济南报道

  “13年了,整个过程我都能回想起来,第一天去干了什么、工人的情况、当时我抬板子的情景,脑海里马上就能浮现出来……” 2008年5月,山东小伙李伟作为中建八局第二批援建突击队的一员,到达受灾严重的大邑县,冒着不断的余震在那里进行灾后援建。他回忆说,当时经常加班干到凌晨一两点,没车了就忍着腿疼咬牙走一个半小时回宾馆,路上还在想着第二天早晨7点开始的工作,但为了让老百姓尽快住上安置房,他们一点也不觉得苦。

  顶着余震、蚊虫施工 下决心加班加点为老百姓盖好房子

  “报名后我打电话给爸妈说,我爸愣了一会说,‘去吧!’,就这么简单。” 李伟谈到动情处,不禁哽咽,他说后来有了孩子,才深刻体会到当时父亲的担心。他所在的第二批援建突击队到达灾区时,尽管512大地震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月,但余震仍然不断。“感觉就像有人在敲门,其实是门在不停地晃。”直到工程进行到一半左右,有明显震感的余震才渐渐结束,那时有的队员住的房间四个墙角中三个都裂了缝。

  到大邑县的第一天,他们就被地震产生的巨大破坏惊呆了,当地有的五层楼房坍塌到只剩三层,百十米高的山坡整体滑坡。在去第一突击队援建的北川县的路上,李伟看到一座大桥的桥面被山上滚落的碎石砸得满是洞,最大的洞直径将近两米,现场的情景让李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看着他们的房子已经烂得不能住了,被蚊子咬、被太阳晒,不自觉地就会加班加点抢工期,早一点完成任务,让当地老百姓住进去。”李伟说,当到达震区后,会被整个氛围推着往前走,就有了这份责任,这是当时他们最大的想法。

  刚到震区时,援建队员们没有领教过当地日头的威力,穿着短袖汗流浃背的工作。当天晚上洗澡时,很多人就发现被晒爆了一层皮,从那以后不管天气再热他们在工地上都穿着长袖。“当地蚊子咬了之后是一个小点,好长时间都不下去,就跟过敏似的那么严重。”李伟说。

  为了尽快让施工步入正轨,援建队员们早上七点多就开工,晚上则经常要加班到一两点。太晚了没车,李伟他们就走回去,驻地宾馆到工地的3公里路,至少要走半个小时左右。但后来,体型胖胖的李伟大腿磨得生疼,走路姿势都变了形。“白天当着人还注意一下,到晚上也没有别人了,就什么姿势都走出来了。”就这样,短短3公里的路,他经常要忍着疼痛走一个半小时。

李伟拍摄的灾区情况照片

  克服重重困难赶工期 当地工人看后主动留下加班

  “当时拿到设计图纸时,直接就蒙了,这怎么弄啊?”李伟说,因为运到工地的彩钢板都是各地支援过去的,不同厂家的产品尺寸、规格都不一样,但图纸设计过程中完全没料到实际情况会这么复杂。因此,工地现场的整体布局、地基、尺寸,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经过与当地规划人员及时沟通协调,他们以最快的速度修改图纸并开工。

  进入施工环节后,各个环节都出现了平时意想不到的困难。李伟说,工地上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既有从中建八局各项目抽调的,也有在当地招的工人,临时组建的团队工作习惯各有不同,配合协调方面就需要磨合,也给工程进度带来一定压力。

  “当时工程任务比较重,经常凌晨一两点回去的路上,我还在想明天的建材如何协调调度。”李伟说,他在工地上主要负责建材物资的调度、协调,当时的混凝土供应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工地没有搅拌条件,用于浇筑地基的混凝土要拌好之后,再用搅拌车运过去,路上要一个半小时。为了防止混凝土在半路上凝固,李伟就要及时和各方协调,保证及时运到工地。当时,现场有多个工地都在施工,为了避免搅拌车走错工地,李伟经常瞅准车牌后冒着危险跑到搅拌车前面,拦停车辆并引导到工地上。

  为了赶工期,及时建好安置房,援建队员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很多当地工人一开始适应不了这种劳动强度。再加上当时正值雨季,当地工人一看要下雨了,就想赶紧回家。李伟和队友们看到后,就从管理人员转为施工人员,撸起袖子亲自搬运建材,继续加班干活直到凌晨一两点。当地工人看到他们没日没夜的施工,佩服地竖起大拇指,也一个个主动留下来一起赶工,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900多套共计2万多平米的安置板房。

  “他们也说你们挺厉害的,不管怎么样都是加班加点地干。”援建期间,当地老百姓和政府经常到工地送慰问品,对山东过去的援建队伍评价很高。“听到他们这种评价,我们也是感到非常欣慰,我们努力干的活,他们能看得到。”李伟说。

  “回来以后发现干其他工作都没什么压力了”

  短短一个多月的援建经历,对李伟的后续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援建期间,他看到党员一直冲在前面,有困难任务抢着干,这种勇于冲锋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李伟。

  “现在回头去想,最大的感悟是关键时刻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李伟告诉记者,通过这次援建经历,他认识到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党和国家一声令下,不计一切代价投入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006年刚毕业时,李伟感觉很多工作都特别困难,但有了这次援建经历后,他养成了“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工作任务”的习惯。“我发现干其他工作都没什么压力,能够非常顺利轻松地完成,可能是当时经历了高压的情况,现在工作中会不自觉地主动去想、提前计划,所以就比较顺利。”

  虽然那段援建经历已经过去了十三年,但李伟说整个过程他至今都能回想起来,从第一天过去干了什么,当时哪些领导帮他协调,工地上工人的情况,当时抬板子的情形,他都能回忆得出来。

  “现在来想的话,这是我的工作历程中是浓厚的一笔。”采访的最后,李伟感慨地说。

责任编辑:莫元婧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