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媒体矩阵

大众网
全媒体
矩   阵

扫描有惊喜!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时政公众号爆三样

  • 大众海蓝

  • 大众网论坛

  • 山东手机报

山东手机报订阅方式:

移动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8000

联通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

电信用户发送短信SD到106597009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首页>山东频道>山东新闻

市县新观察丨不负农忙时,看山东这三地如何春耕春管

2021

03/30
来源: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者:

蒋兴坤 周艳 杨庭栋

手机查看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当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节,各地行动早、准备足,多措并举送服务、稳面积、抓技术。邹平市成立“初心红•为三农”垄上行科技为农志愿服务队,深入一线与云上指导结合,为村民解答疑惑;沂水县黄山铺镇撂荒的土地曾被种上速生杨,如今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引导下,重新种上了庄稼,生机勃勃;在临朐县的樱桃大棚里,一棵棵矮化密植的樱桃枝叶绿油油的,一簇簇樱桃果挂满枝头。

为农志愿服务队每月至少开展1次服务活动

专家“垄上行”,技术送田间

□ 本报记者 程芃芃

本报通讯员 周 伟 张迅雷

“截至3月26日,今年积温比往年高不少,积温地温高了,庄稼长势猛,病虫害也会加重,要注意控旺、杀虫害。”3月27日,听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牛方鹏的讲解,邹平市明集镇邢家村种粮大户郭念通频频点头,记下要点。

郭念通管理着800多亩地,是有十多年种田经验的“老把式”,但他还是会经常到镇上的新型职业农民之家“取经”。“以前都是凭感觉管理,现在有专家指导,知道了精细化管理对产量提高帮助很大。”郭念通说。

近年来,邹平市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农业的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程度都得到很大提高,但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播期、播量不适导致的冬前旺长、冬前弱苗;种衣剂、除草剂等使用不当导致的病害药害时有发生。

为解决这些问题,邹平市农业农村局聚焦农业生产,成立“初心红•为三农”垄上行科技为农志愿服务队,队员由活跃在生产一线的农业种植、养殖等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农技人员深入麦田、大棚、果园等生产一线,面对面、手把手地向农业生产从业人员传授技术,研判作物生长趋势,并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解答。

牛方鹏就是“垄上行”科技为农志愿服务队成员。服务队每月至少开展1次科技为农志愿服务活动。开春以来,200多名服务队成员已分组走遍了邹平16个镇(街道)800多个村庄。

其中,粮食提质增效关键技术攻关项目是“垄上行”科技为农志愿服务队的重点项。该项目建设四处试验示范基地,面积797亩,包含380亩的试验攻关区、120亩的品种展示区、297亩的主推品种、技术示范区,将各项技术集成出一套可复制的粮食提质增效技术标准并示范推广,农户可以实实在在看到技术操作,让科技成果落地开花。

邹平长山八方生态家庭农场是四个试验示范基地之一,农场负责人石学君说:“我农场的这400亩耕地一直是按照传统习惯种植,每年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等这些试验成果应用到我的农场里,不仅能创高产,还能生产出优质小麦,价格也会高出市场价格,收入也能增加很多,对未来农业生产发展我有信心!”

此外,“垄上行”科技为农志愿服务队还不断加快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数字农业、智慧农业,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推广,举办农业大讲堂,提升农民知识技能水平。

“老孙,你快拿手机帮我看看,今年刚出苗的小麦浇多少水?”明集镇西闸村的种粮大户孙陆波刚到地里,就拿起手机拍了一张图上传到“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没过几分钟,手机“叮”的一声,智慧平台上的专家发来了建议:这个水量浇得有点少,还得再加大一些。现在小麦正好返青,水浇够,产量才能上的去。

有了线上专家的“贴身指导”,孙陆波的春耕省了不少力。通过智慧农业服务平台,农户只需拍张照片发过来,线上专家就能随时随地解决农户反映的问题。有的地块还配备了传感器,连照片都不用拍。仅上周,智慧平台就接到了全镇300余个种植大户提出的700多个问题。

“垄上行”科技为农志愿服务队把农业科技更精准地送入“寻常百姓家”,在科技的助力下,邹平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0万亩以上,产能稳定在80万吨以上。202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168.8万亩,粮食总产90万吨,总产、单产均创历史新高。智慧农业服务平台覆盖了25万亩农田,真正实现了农田管理“天上看、云里算、掌上管”。

“我们要继续深挖潜力,把适宜的技术摸索出来,让科技为丰收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让粮食产量和质量迈上新台阶。”邹平市委书记皮台田说。

耕地因无人打理种上速生杨,如今在党支部引导下重新种庄稼

告别速生杨,良田种庄稼

□ 本报记者 纪 伟 杜辉升

本报通讯员 田宝宗 冯薛杰

3月29日上午,在沂水县黄山铺镇蒋庄村,80亩耕地经过深翻,露出了深褐色的泥土,即将种植地瓜。地面上,尚有零星的树根碎块。“好好的庄稼地,咋能种上速生杨就不管了呢。”蒋庄村党支部书记李成宝站在田间路上说,前几年,这些耕地被村民种上了大片的速生杨,消耗地力不说,经济效益也不高。

蒋庄村共有1587口人,土地1600余亩,除了较贫瘠的千余亩山地,山北侧的400余亩土地都是平整的良田。但这些年,有些村民因为外出务工经商,或不愿忍受庄稼活的辛苦,在田里种上了速生杨,每亩年均收益能有700元左右。截至去年,400余亩良田中,有80多亩种上了速生杨。

“其实我本来也不想种杨树,但是前几年隔壁的村民在地里种上了树,树荫遮挡光线,树根过分汲取养分,导致我家地里的庄稼长得不好,我索性也种上了杨树。”蒋庄村村民李在生说,速生杨容易导致土壤表面板结,甚至引发土地退化,木材收获后,至少需要3年以上才能逐渐恢复地力。

退掉杨树林这件事,蒋庄村党支部琢磨了很久,但把杨树清掉后,村民大概率还是不愿回村种地。“总不能让地撂荒吧。”李成宝说,直到去年,村里才找到了破题的路子。

2020年6月份,蒋庄村成立了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5名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了理事会,村民采用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将村里零散种植的300余亩耕地流转到合作社,通过机械化作业,探索规模化种植。前几天给小麦打农药,请来附近的农机合作社来操作,算上农药钱和人工钱,300亩地一共只花了2000元。

“在这样的模式中,加入合作社的村民每年能拿到500元土地流转金,再加上大约700元的分红,每亩地每年能给村民带来1200元左右的纯收入。”李成宝说。

合作社的路走通了,村党支部决定将80多亩杨树林也变成良田。去年11月,蒋庄村召开了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50多人坐在一起商量这件事。

“庄稼地就应该种粮食。”作为党员,李在生第一个站起来支持,第二天就带头卖掉了自家地里的杨树。

党员带头干,再加上进入合作社种粮食的收入,比种杨树近乎翻了一番,种下杨树的村民们也逐渐行动了起来。

“蒋庄村的情况,在我们镇其实很普遍。国家一直在强调粮食安全,耕地‘非粮化’问题亟待解决。”黄山铺镇党委书记何泰然说,蒋庄村这80多亩土地分散在约200户村民手中,这其中大约有50户在外务工经商,有50户年老体弱,还有100户左右是嫌种地辛苦而改种速生杨。

去年12月,黄山铺镇决定在其他村庄复制蒋庄村的经验,鼓励村集体成立合作社,引导村民将“非粮化”耕地流转到合作社或种粮大户手中,进行规模化经营。

“近几年,国家先后下发了关于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和制止耕地‘非农化’的通知。”何泰然说,这也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我们将这些通知和种树还是种粮的利害关系一起,写在了一封告知书中,发放给了村民。

对于已经成材的速生杨,引导村民卖出;对于栽植时间不长,还没有成材的树,也联系环卫部门统一收购,移栽作为景观苗木。目前,黄山铺镇已有约4000亩耕地退林还田。

露天樱桃容易遭遇倒春寒,大棚樱桃管理更精细

大棚种樱桃,全程有“智慧”

□ 本报记者 谭佃贵

本报通讯员 卢相青

樱桃,春果第一枝。

近日,记者走进临朐县龙山含香大樱桃科技示范园,这里400多亩地的规模,有36个樱桃大棚。龙山含香家庭农场场长宫来俊说种植的“含香”樱桃快要上市了,大家争先恐后进到一个9亩大的大棚看个究竟。

樱桃大棚里面春意盎然,一棵棵矮化密植的樱桃枝叶绿油油的,一簇簇樱桃果挂满枝头。看着即将上市的大棚樱桃,宫来俊说:“忙碌一年终于盼来了收获!种樱桃就像照顾自己家的孩子一样,管理得格外精心,关照冷暖,通风透光,疏花疏果,控制产量,品质保证,才有收益,乡村振兴就有奔头。”

之前,宫来俊种植露天樱桃,但遭遇倒春寒,损失严重。“露天种植樱桃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遇上晚霜、冰雹等极端天气,产量、收益会大幅下降。大棚樱桃受自然条件影响小,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天气变化,产量稳定,上市早、价格高。”宫来俊将目光投向了大棚樱桃种植。

说起搞大棚种植樱桃,并引进新品种“含香”,宫来俊来劲了:“大棚樱桃因为管理更精细,温度、湿度控制较好,所以产量、质量优于露天樱桃,亩均收益5万元以上。在种植技术方面采用了起垄栽培、适度矮化种植、自动控温、水肥一体化滴灌、补光灯、物理诱虫等技术,大大增加樱桃产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樱桃品质。”

在樱桃大棚里,记者看到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系统和温度全自动控制系统、土壤检测设备设施等一应俱全,大棚还新建智能互联平台,大棚设施全部实现智能联网,生长期内全过程智能化管理。

作为潍坊市乡村振兴带头人,宫来俊帮助本地种植户和济南、淄博等地种植户建大棚,传授大棚樱桃种植管理技术。现在,龙山含香家庭农场种植樱桃面积420亩,其中大棚面积200亩,高端品种大棚种植面积150亩,农场年销售收入达1000万元。目前,龙山产业园已有黄家庄、宿家庄、倪家台子、张家辛兴等十几个村种植樱桃,户均年收入过10万元,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责任编辑:刘春暖

相关推荐 换一换